摘要:御花园在封建时代是平民百姓的禁地,它的名气不小于那座至高无上的“金銮殿”。大概和“哈姆雷特”“林黛玉”差不多,人人心中都有一座不一样的御花园。直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人们才亲眼看到了想象中的御花园原来是个什么样儿。
御花园在封建时代是平民百姓的禁地,它的名气不小于那座至高无上的“金銮殿”。大概和“哈姆雷特”“林黛玉”差不多,人人心中都有一座不一样的御花园。直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人们才亲眼看到了想象中的御花园原来是个什么样儿。
如今我们看到的御花园,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代雍正皇帝更名为“御花园”。御花园位于中轴线紫禁城的北端,正南门有坤宁门和坤宁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两个角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御花园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面积不到恭王府花园的一半。皇上家的花园居然没有王爷府的花园大,岂非咄咄怪事?其实,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比恭王府大了几十倍,但出于防火、防雷击、防盗、防刺客,以及突出宏伟气势等多重原因,除了御花园、永寿宫花园和建福宫花园外,树木植被很少。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的隆宗门被林清率领的起义军攻破,有人爬树上房,直逼养心殿。嘉庆皇帝在平息事态后,下旨大砍树木,自此宫中树木更加稀少。
御花园这块地方,最初不是按照园林来规划营建的,而是修建紫禁城时,按照明永乐皇帝的旨意,在中轴线北端神武门(当时叫玄武门)以内的区域建造了一座钦安殿,用来供奉真武大帝。坐姿的真武镏金神像至今还保持原状供奉在钦安殿的正龛里,目光炯炯,三绺墨髯,右手持剑,右腿盘起,左腿垂放,端坐在玄武神龟之上。这尊神像近年除去了龙袍玉带,现出遍身金甲,是北京中轴线上目前唯一的古代神像。
钦安殿建筑气势恢宏,四周松柏参天,如同真武大帝居住的真庆仙都。直到明景泰年间才开始在周围增建其他园林建筑。为了增加钦安殿的神秘色彩和宗教力量,各种“怪力乱神”的传言弥散开来。有人说,明清官员凡至此者,事先必须戒酒戒荤腥,否则必遭天谴。钦安殿的东北角传闻有两处足迹,那是明嘉靖时一次永寿宫大火,一次坤宁宫大火,真武大帝立此施救留下的。到了清代,皇帝也听信方士的片面之词,在钦安殿的右侧竖起一根巨大的长杆,“饰以金顶彩龙,曰帝王杆”。每次新帝登基,都要把帝王杆修饰一次,在登基之日油饰一番。民国时期故宫对外开放以后,人们见这根帝王杆虽然剥蚀严重,但色彩尚新,就是清宣统小皇帝登基时油饰的。钦安殿内还存着两件神乎其神的物件,一件是一口“青龙缸”,传说是北宋年间黄河发大水,岳飞和其母曾坐在这口缸里漂出汤阴县幸免于难。另一件是个“龙皮鼓”,据说也是罕见之物。耐人寻味的是,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以来,其中轴线上的主要宫殿,几乎都经历过火灾重建。只有这座钦安殿安然度过整整六百年的岁月,明初的建筑与陈设至今保存完好,只是清乾隆年间在大殿南侧增建了五间抱厦。
钦安殿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不是一座尖顶殿宇,而是采用了故宫里不常见的重檐盝顶,就是四条正脊围成平顶,四面出坡,下接庑殿顶,镏金宝瓶直接坐落在一个平台上。盝顶建筑在元明清时期,多见于井亭,只不过四脊围成的平顶中空,承接雨雪之水。古人认为天上的水是“无根水”,与井中的水合二为一,有天地相通之意。我猜测,钦安殿的盝顶结构,或许与真武大帝主北方壬癸水有关。因供奉神像的殿宇不能中空,所以上覆平顶,设镏金宝瓶。近些年研究发现,相比其他木结构古建筑,明代的重檐盝顶结构稳定性更好,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可见,钦安殿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确不容小觑。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笃信道教一心升仙的嘉靖皇帝,在钦安殿四周增建缭垣(外围墙),将大殿包围起来。北方属水,真武大帝又是水神,故在殿前正中开设“天一之门”,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防失火。到了清代,门额将“之”字去掉,改为“天一门”,以示不尚虚文之意。在天一门内东侧靠墙的地方,有一根刻工极精美的石柱,俗传是鲁班爷下凡凿刻的,此说亦是极具赞美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门前还有一对铜镏金的獬豸。汉代杨孚在《异物志》上说,獬豸头生独角,似狮子非狮子,似羊非羊,威武狰狞,能辨忠奸知曲直,常以独角触邪恶之人,俗称“辨奸兽”。当然,这对獬豸从没有帮皇帝“清君侧”,更没有为百姓匡扶正义,只负责蹲在天一门前,给真武大帝看门护院。
御花园里有四座亭子,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东侧有两个亭子,名为万春和浮碧;西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两个亭子,叫千秋及澄瑞。万春亭,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与它对应的便是西边的千秋亭,西方与秋季对应,故名千秋。万春亭和千秋亭造型相同,都是作为钦安殿的辅助性仪式建筑,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亭子是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攒尖,合于“天圆地方”的古代明堂形制。两座对亭遥相呼应,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可称御花园里最为精美的建筑。它们的细微差别在宝顶上,万春亭顶部宝顶上有云纹(火焰纹),千秋亭则没有。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池中水引自筒子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浮碧亭和澄瑞亭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在浮碧亭和澄瑞亭的“井”字天花上,看到的不是宫殿中惯用的龙凤纹样,而是梅花、兰花、牡丹、芍药等花卉图案,以及桃、石榴等果实图案,别有一番趣味。
1959年,御花园经历了一次环境整治,拆除了一些危房临建。比如钦安殿两侧院内有两间清末建的破旧灰瓦房,把院子里的柏树都盖进了房中。另有两处罩棚也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在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的主持下,将这些清末“违建”彻底拆除了,在原地植上了两片竹林。翠竹与院内的白皮松,墙外的数株榆叶梅相呼应,形成了一处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妙境。还有一处拆除后在原地砌方砖台子,里面植上了数竿翠竹,其间摆设了六块长短不等的淡绿色剑石,石前植有数株牡丹,其中一株墨牡丹乃花中珍品。花开之际,红墙黄瓦之下,绿色剑石与翠竹映衬,红牡丹与墨牡丹争妍,御苑新春,称一时之盛。然而可惜的是,鹿台下养鹿的圆形鹿囿和东侧的鹤圈等,那年也一并被拆除了。
明景泰六年(1455年),以钦安殿为中心和主轴,这片区域开始罗列奇石,栽植嘉木,堆叠假山,逐渐向花园过渡。至于现存的这些亭榭楼阁,主要是清代添置的。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以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摛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晖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鹿囿等。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之用,唯有摛藻堂,从乾隆时起,贮存《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上述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朗开阔。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
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南望宫阙,北顾景山,西眺琼岛,四周景色一时尽收眼底。
故宫御花园钦安殿 宏描 摄影
故宫御花园擒藻堂 振阳 摄影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