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恒瑞医药正式以股票代码「1276.HK」登陆香港交易所,募资规模达12.7亿美元(约合99.5亿港元),成为今年继宁德时代(CATL)之后又一只在港交所募资近百亿港元的明星新股。
5月23日,恒瑞医药正式以股票代码「1276.HK」登陆香港交易所,募资规模达12.7亿美元(约合99.5亿港元),成为今年继宁德时代(CATL)之后又一只在港交所募资近百亿港元的明星新股。
这家老牌制药巨头在上海主板挂牌已经超过二十年,此次远赴香港上市,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要「出海」。
恒瑞在招股书里特别提到,七成以上的募集资金将用于全球新药研发,一成半左右则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商业合作以及并购,剩余资金用来支持日常运营和偿还境外债务。
简单来说,这次H股上市对恒瑞的意义,几乎就是「出海」的同义词。
▲关注药财社 聚焦医药界▲
为何去港股上市?
恒瑞有这些关键「理由」
恒瑞作为A股医药板块多年的明星公司,为什么非得跑到香港来谋求上市呢?关键的原因不止一个。
A股投资者大多是国内个人或公募基金为主,海外投资者占比很小,QFII和RQFII这些外资机构投资者,持股加起来还不到5%。
相较之下,港股市场里有超过60%的投资者是来自境外的长期资金,比如各国的主权基金、养老金、保险公司以及对冲基金。他们手上直接拿着美元或港币,投资期限往往很长,可以稳定地提供境外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
这次恒瑞引进的七家重量级基石投资者,仅新加坡GIC和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两家主权基金就认购超过4亿美元的股份,这种大笔境外资金如果想通过A股渠道获得,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而且,资金募集后的使用方式也不一样。A股募集来的人民币资金,假如要投到国外去做临床试验或者收购国外企业,那得向外管局逐笔申请购汇,每次都需要详细的说明材料。
这一来二去,手续多,效率低,耽误的就是宝贵的时间。而通过港股上市筹得的港币资金,可以直接自由兑换成美元,支付给海外的药品研发外包公司(CRO)、合作项目的预付款,甚至海外员工的工资都不需要多余的手续,轻松快捷,省去了不少麻烦。
香港交易所
资金管理的自由度在A股与港股也有很大差别。A股募资必须专款专用,放在指定账户里。但在香港上市,募集来的资金可选择留在海外或转回国内,手续简单,灵活性更强,只需向港交所进行披露并修改公司章程即可。
从估值和交易灵活性的角度来看,过去几年A股医药板块估值一直高过港股甚至美股不少,不过,港股虽然估值相对保守,但制度却更灵活,有T+0交易、允许做空,甚至还有双重股权架构。
这些制度,让投资者不仅可以长期投资,也能做对冲避险,反而增加了市场的吸引力。恒瑞高管多次在业绩会上表示,期望通过两地上市,给全球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更加公允的估值参考体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优势,就是国际品牌认知和合规标准。香港市场长期遵循英美法系的规则,和欧美的药品监管机构FDA、EMA更加接轨,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恒瑞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专业机构的研究关注,透明度更高,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也更容易被国际认可,从而增强企业在全球合作谈判中的话语权。
在A股就不能「出海」吗?
不是不可以,而是挺「麻烦」
A股上市企业的资金要跨境使用,不是不可以,而是挺麻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A股募资时拿到手的都是人民币,如果想在国外花,每花一笔,都得单独跑到外汇局申请购汇。审批时要合同、要发票、要证明材料,光等手续办完就花去大半精力。
而在港股募资就轻松了,拿到手的直接就是港币,换成美元分分钟的事儿,资金到账就能直接给全球的临床试验付款,给外国团队发薪水,流程利索得很。在资金的灵活性方面,港股也更松。
上文也说了,A股募集来的钱必须放在专门账户,受严格监管,而港股这边就宽松得多,公司只要在港交所公告一下,想怎么调钱用,自己决定,省时又省心。
从投资者群体层面看,数据显示A股市场的外资长期持股比例5%都不到,交易规则是T+1,缺乏做空等灵活工具,玩法有限。
但在香港交易所,超过60%的资金来自国际机构,比如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保险和对冲基金,这些机构拿着的是长期美元资金,而且港股交易可以做到T+0,当天买进卖出都行,衍生品市场也成熟,可以随时对冲风险,资金更愿意长期停留在这里。
并购和员工激励这些具体事务,在A股也是麻烦一大堆。如果用股票在国外收购企业,还是得一笔笔先购汇或经过复杂的返程投资安排;但港股市场,直接用H股股票或港币现金付款就行。
A股的股票期权主要只能覆盖国内员工,但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可以用限制性股票单位(RSU)激励全球各地的团队。再融资也方便很多,港股市场允许快速配股、发行可转债,随时补充资金弹药,为海外扩张扫清了障碍。
这些制度的差别,并不是说A股企业绝对没办法「出海」,而是资金跨境、制度审批和激励机制上,实在太不方便了。
相比之下,港股的魅力就在于手续简单、资金可自由兑换、全球投资者更多,这样一来,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难度自然就大幅下降了。
恒瑞之所以选择香港上市,就是看中了港股这些「简单粗暴」的好处。他们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这次募到的资金里,超过70亿港元会投入十几个处在临床三期或药品上市申请阶段的新药,其中有几款先进的ADC药物和双抗药物,更是直接准备在欧美启动关键试验。恒瑞预计,这些资金足够支持未来三年超过60项全球临床试验的推进。
另外十几亿港元,恒瑞打算用来继续在全球市场上买买买,尤其是针对免疫调控和RNA药物的license-in合作,还打算在北美地区找一些平台型初创公司收购。
要知道,这家公司到2024年底,光海外授权交易的总金额就高达140亿美元,其中与默克公司的一个药物合作,单笔里程碑金额就有46亿美元,这种全球布局,不是港股渠道拿到的外币资金,实在是难以想象。
除了研发和并购,恒瑞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美国市场组建一支150人的肿瘤药销售团队,在欧洲也会建立精简的营销中心。这些费用不用再折腾人民币兑换美元,拿着港股上市融来的美元资金直接付款,省时省力,还避免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麻烦。
那恒瑞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呢?这里面的道道儿也不少。
首先,美国对中概股的监管不确定性,尤其是从2024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实施以来,美国审计监管机构(PCAOB)能否完全豁免检查仍然存在疑问。但港交所和内地监管机构有明确的互联互通机制背书,审计和信息披露可以直接在香港搞定,监管风险自然更低。
从交易时区和流动性看,恒瑞已经在上海主板上市多年,沪深港的联通机制能保证国内外投资者一起参与交易,公司管理层也不用去适应美股经常出现的盘前盘后的剧烈波动,少了很多不确定性。
再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讲,要在美国上市通常需要搭建复杂的VIE架构并做红筹重组,而恒瑞这种带有明显国资背景、已在A股挂牌的企业,再去搞这套结构实在麻烦且冲突巨大。但香港允许企业采用更简单的A+H架构上市,只需备案即可搞定。
港股虽医药股估值较低
但信息披露会更加透明
恒瑞医药此次赴港上市,实际上给A股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也夹带了一点隐忧。
第一个明显的影响,就是估值问题。港股医药股的估值向来比A股低不少,现在恒瑞多了一个港股的价格参考,这很可能就像一面镜子,把恒瑞在A股的估值高溢价给「照」下来,让估值逐渐回归到一个更合理的区间。
但也不用过于悲观,随着两地上市,南向资金参与度上升,跨市场的套利活动变得频繁,A股市场上恒瑞股票的流动性反而可能变得更好。
同时,在两地监管要求下,恒瑞的信息披露必须更加透明、更具说服力,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利好。
港交所对于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企业反洗钱机制以及ESG(环境、社会、治理)披露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恒瑞董事会的组成结构、合规性和反腐机制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
这种高标准的治理要求,一旦恒瑞落实到位,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A股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信息中,让公司治理逐渐透明规范,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随着资金跨境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恒瑞今后的资金流向会比以往更加透明。因为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币种和具体流向,都必须通过季报等公开渠道详细披露,确保在专门账户内可追踪,这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无疑多了一道更加清晰的资金监管视线。
纵观恒瑞的同行们,大家「出海」的路数各不相同,却也给恒瑞提供了不少经验借鉴。
比如百济神州(6160.HK)最初是选择了美国纳斯达克,在2016年先抢到了国际资本的长期资金,然后再回到香港二次上市补充资金。这次募得的资金重点投向了它们的PD-1药物Tislelizumab全球三期临床和欧美市场商业化,顺利走通了「先拿到FDA牌照、再回香港补血」的路线。
信达生物(1801.HK)则更为直接,抓住港交所推出的18A规则,2018年一步到位在港股融了4亿美元,融资到位后立马和礼来公司开展国际合作,随后还在伦敦发行了GDR进一步吸引欧洲资本,直接打造了一条「香港启动、全球补血」的多渠道资金链。
君实生物(1877.HK)则玩了一把「A股打头阵,香港再跟进」的路子。它们先在科创板上市,然后再去港股IPO募集了4亿美元,这样一来,境内现金流和境外美元资金池同时运转,让海外临床的资金需求随时都能对接顺畅。
到了恒瑞这里,这条出海路走得更是稳扎稳打,靠着在A股多年积累的现金流,再通过2025年登陆香港,一举融资12.7亿美元。
这笔钱绝大部分投到了海外的新药研发和并购上,特别是利用港币能直接兑换美元的优势,省去了以往繁琐的购汇审批,大幅提高了出海效率。
从同行们的经验中,大致能总结出一些共识:对于早期还在烧钱阶段的创新药企,很多会优先选择「先赴美再赴港」的方式,快速拿到美元资本;而像恒瑞这样的盈利龙头,更偏爱「A股积累、再赴港补充外向资金」的路径。
同时,用港币或美元支付全球临床试验费用、研发里程碑付款和海外并购,省去了人民币跨境购汇的繁琐程序,这是港股融资的一大便利之处。
此外,港股市场云集了大量国际主权基金、险资和对冲基金,这些资本不单带来了资金,更能帮助企业提升国际化的治理标准,打开更多的全球合作渠道。
而且,再融资的工具箱也更加丰富,港股市场配股、可转债、ATM(随市发行)等机制,让企业能够根据临床开发进展不断地滚动融资,不必一次性大量稀释股权,资金使用更为高效灵活。
因此恒瑞选择「A+H」架构上市,并非贸然跟风,而是综合了百济神州、信达和君实等同行的经验,在稳健现金流的基础上,同时借助港股资金和制度优势,为未来的全球化竞争铺设了一条更宽、更顺畅的资金通道。
写在最后
恒瑞医药此次选择港股挂牌,未必是出海的唯一办法,但至少目前来看,却是在资金流动性、治理标准和国际化沟通效率三个层面上,提供了A股市场暂时还无法企及的便利。
通过香港上市这座桥梁,恒瑞把研发线、商务线和资本线一并重新接入了全球网络。
这对恒瑞本身而言,不仅是一次走向世界的新动力,也清晰地释放出一个信号:
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布局正在迈入更高阶段——视全球为主场,把竞争的天平,直接摆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与公开信息,包括不限于上市公司公告、各省证监局官网、交易所官网,各大新闻媒体网站等,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
来源:医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