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IA综述】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8:23 2

摘要:近期,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张文斌教授团队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与治疗新策略》“Roles of Mitochondrial Qu

近期,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张文斌教授团队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与治疗新策略》“Roles of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的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过程,其发病与内皮功能障碍、脂质沉积及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尽管现有疗法(如他汀类药物)可延缓疾病进展,但难以逆转斑块病理进程。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质量控制(MQC)的失调可能是驱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线粒体不仅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还通过动态质量控制机制维持细胞稳态,其功能失衡将导致活性氧(ROS)过量生成、炎症因子释放及细胞凋亡,最终加速斑块发展。

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机制与失衡影响

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六大核心机制维持功能:生物合成(由PGC-1α、NRF1调控线粒体新生)、动态平衡(Drp1介导分裂清除受损线粒体,Mfn1/2和OPA1介导融合优化网络)、线粒体自噬(PINK1/Parkin通路选择性清除功能失调线粒体)、蛋白质稳态(依赖分子伴侣和蛋白酶系统)、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修复错误蛋白)以及线粒体囊泡(MDVs)(运输有害物质防止DNA泄漏)。一旦这些机制失衡,线粒体功能崩溃将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失控和脂质堆积,加速动脉斑块形成。

例如,生物合成不足导致线粒体数量减少,血管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而“早衰”;Drp1过度激活引发线粒体碎片化,释放大量自由基并激活NLRP3炎症小体,加剧内皮损伤;自噬缺陷则使巨噬细胞向促炎M1型极化,斑块稳定性下降。此外,MDVs功能异常导致线粒体DNA泄漏,通过cGAS-STING通路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推动疾病进展。

靶向线粒体的治疗策略

针对MQC失衡,多项新型疗法展现出潜力:

激活线粒体生物合成:如SIRT1激活剂SRT1720,可增强PGC-1α活性,动物实验中斑块面积减少40%;二甲双胍通过AMPK通路抑制Drp1介导的过度分裂,改善内皮功能。

调控动力学与自噬:DRP1抑制剂Mdivi-1减少线粒体过度分裂,抑制炎症小体激活;工程化MDVs搭载治疗性miRNA(如miR-99a-5p),定向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以稳定斑块。

抗氧化与蛋白质稳态干预: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Q精准清除ROS,临床试验显示可改善心血管功能;VCP抑制剂KUS121缓解内质网应激,减少细胞凋亡。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前景广阔,MQC靶向治疗仍面临多重挑战:

药物递送效率:线粒体双膜屏障限制药物靶向性,需开发纳米载体或肽类递送系统。

个体化差异:患者线粒体功能异质性高,需结合多组学技术筛选生物标志物,实现精准治疗。

长期安全性:部分干预可能干扰正常线粒体功能,需严格评估风险-获益比。

联合疗法潜力:MQC调控与传统降脂、抗炎药物联用,或可协同抑制斑块进展。例如,AI辅助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如结合影像与基因组数据)可能优化治疗方案设计。

结语

线粒体质量控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从机制解析到临床转化,需克服技术瓶颈并平衡伦理风险。未来,随着纳米技术、AI辅助诊断(如自动分割模型nnU-Net提升影像分析效率)及多学科协作的推进,这一领域有望改写心血管疾病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高效、精准的干预手段。

通讯作者介绍:

张文斌 教授

张文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浙江省医坛新秀。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委员、人事科副科长。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副组长、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生命健康学会联合体青年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冠心病介入诊疗、难治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血压相关心肌重构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Small、Biomaterials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引用本文:Alsalman ZM, Zhu QJ, Hu JY et al. Roles of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 Innov Appl. 2025. Vol. 10(1). DOI: 10.15212/CVIA.2025.0013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CVIA.2025.0013

来源:ISE国际科学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