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五位代表都在农业农村各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见面会上,他们谈了谈自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故事。
5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围绕“稳产增产显担当 乡村振兴立新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五位代表都在农业农村各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见面会上,他们谈了谈自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故事。
见面会现场。图/国新网
【1】村民从年入2万多元提高到6万多元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表示,这几年,他们深挖红色资源、富硒资源,联合周边村成立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千亩富硒水稻基地,扩大了群众就近就业渠道,打造了全国旅游重点村镇——富硒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村里的百姓托起了“富硒碗”,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村有‘三金农民’的说法,流转土地拿租金、企业务工得薪金、集体分红得股金。”刘连云举例,村里的刘大姐以前在广东务工,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她把自己的3亩地流转给刘连云所在的企业,入股村里的旅游公司,她本人也到富硒食堂上班,年收入从2万多元提高到现在的6万多元,可以说是增收顾家两不误。
【2】近10年向农民提供400多个工作岗位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女士分享了他们是怎么带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故事。
“(我)初到农村的时候,当地是没有什么年轻人的,村上老人的年龄偏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多打零工或者在自己家门口种点菜,养几只鸡。我们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也确确实实想给农民增加收入,帮他们改善生活,所以向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华梦丽说。
近10年时间,他们累计向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现在在他们那务工的最年轻的也已经67岁了。“我们农场固定用工47人,他们常年在我们这儿务工。现在恰逢疏果套袋和除草阶段,所以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现在一天大概需要100到200人的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一般像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这10年时间,华梦丽看到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越来越好。
光富口袋还不行,还要富脑袋。华梦丽说,现在村上老人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不信任、不认同,到现在打成一片。从一开始想自己的孙子孙女好好学习、赶快逃离农村,到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可以学有所成,回来一起干、一起建设农村。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华梦丽他们也尽可能教村里人机械化、现代化的技术,让他们不再盲目种植,而是种一些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并将其纳入他们的订单体系,对村民采取“以销定产”“包种包销”模式,实现农民创收。
【3】把书本上的新技术变成塘里的好收成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女士表示,在三门县,小海鲜是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他们主要是做好几件事。
首先是带好科技推广队伍。小林是站里的年轻大学生,除了通过自身学习外,还充分依托浙江省厅的产业技术团队,和科研院校专家一起做项目、做服务,所以她成长非常快,已经成为推广的行家里手。站里的王芳芳更是因为推广业绩突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其次是培育好创新主体。从业30多年的养殖户老阎,以前只知道起早摸黑在塘里干。经过参加多次的培训之后,他现在学会蛏子底铺网、微生物制剂扩培、饲料投入新技术,还和家里人一起搞起了直播带货,每亩效益提升一千元。这样的养殖户在三门县还有很多。
最后是发挥多元农技推广力量的作用。浙江省有100多支产学研推创新团队,三门县积极借智借力这些高校院所,成功突破了青蟹苗种繁育、全过程工厂化养殖等技术难题,给产业转型注入了新动能,真正把书本上的新技术变成了老乡们塘里的好收成。
【4】机械化作业和生产资料集采,每亩能让小农户节约成本300多元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的合作社则通过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一方面通过服务让农户节本增产,我们测算了一下,仅机械化作业和生产资料集采,每亩能让小农户节约成本300多元,增产产生的增收更明显。”
二是积极延伸产业链。他们充分发挥黄山黟县的生态资源优势,把优质稻谷加工成大米,打造友农优质大米品牌,把大米销售产生的利润返还给农户,通过加价收购农户的稻谷,实现农民增收。
【5】综合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800万元以上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的合作社规模较大,比起当地小农户之间的流转土地,他们流转土地的价格比小农户之间流转多200多元。再有,通过生产托管,他们让周边小农户加入合作社,小农户每年的收益户均1.6万元以上。同时,这些小农户还在合作社或者周边县里的企业务工,通过第二职业来创收。“我们土地面积比较大,带动周边1700多农户在务工的时候,优先选择把土地流转给我们,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种植等,吸引了近1000人的务工团队。”
在秸秆综合利用这块,邹德海表示:“我们长期雇佣40多人,每人年收入在六到七万元。同时,还给40多人交社保。他们还可以跨区作业,到安徽、江苏打麦秸,到秋季回我们当地打豆秸、玉米秸,给电厂提供原料。在当地秸秆收储过程中,带动了100多人务工。”
不仅如此,邹德海的合作社还吸引年轻人来搞农机技术、农技技术。“我们有80台(套)大型农机具,他们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合作社还成立了加工厂,长期用工30人左右,基本是年轻人,都有社保。并且通过“引凤回巢”方式,把本村还有其他村的大学生吸引回来,到工厂务工或者干销售。再者,他们季节性用工量很大,每年食品加工厂的季节性用工在600人左右。
邹德海算了一笔账,说:“合作社通过种子繁育、秸秆综合利用、粮食收储、农产品加工,综合下来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800万元以上。”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