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心理学专家建议:最好远离那些长期抱怨、散播消极情绪的人,避免单方面成为他人的“情绪垃圾桶”。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心理学专家建议:最好远离那些长期抱怨、散播消极情绪的人,避免单方面成为他人的“情绪垃圾桶”。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完全消化他人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对方情绪的影响。
心理学界经常会提到一种现象,叫作"情绪传染",大概的意思是指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在人际互动中无形影响彼此,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吸收快乐的感觉,也可以被焦虑和沮丧等情绪感染。
比如,当你与朋友吃饭,对方突然变得很难过,你可能也没什么胃口;当你乘坐出租车,司机一直很愤怒地按喇叭,坐在后排的你会突然感受到压力;当你的孩子发脾气时,你也会突然变得有点暴躁……
这种传染效应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无论是朋友、恋人还是家人之间,情绪的传递就像感冒一样自然而难以避免。
孩子也会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传染。
许多父母会在疲惫、委屈或愤怒时,无意识地向孩子倾倒情绪:抱怨伴侣、诉苦生活、情感绑架……这些话语看似只是发泄,实则让孩子背负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焦虑。
孩子会不加选择地吸收周围人的情绪状态。父母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在当下影响孩子,更可能在他们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持久的印记。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父母情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这一点,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影响一:孩子情感负担过重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曾经在某次演讲中问道:
如果你的妈妈充满哀伤,你敢快乐吗?
如果你的妈妈认为,假如没有生下你就不至于活得这么艰辛,你还敢像其他孩子那样,跟妈妈撒娇、委屈了放声大哭吗?
当父母频繁向孩子抱怨或倾倒负面情绪时,孩子一般只能默默承受。
在这样情绪压力过载的家庭中,孩子的快乐常常伴随着隐秘的背叛感——父母愁容满面,自己却开怀大笑,这会让孩子陷入"快乐羞耻"。
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一幕:父母心情不好,回家冲着孩子大声嚷嚷,看到孩子露出受伤的表情,他们很快会向孩子道歉:
"对不起宝贝,我不该这么对你,因为我度过了很糟糕的一天。"
但在现实中,大人对孩子发泄情绪时,往往夹杂着对孩子的指责,让孩子将"父母的痛苦"与"自己的存在"捆绑在一起,似乎因为孩子,生活才一地鸡毛:
"要不是为了你......"
"你怎么就不能懂事一点?"
"我们这么辛苦,你对得起谁?"
所以很多孩子会把父母的"不开心"当成自己的错。
他们被迫承担超出其年龄阶段的情绪责任,感到焦虑、无助或内疚,尤其是当孩子无法解决父母的问题时,会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会因父母情绪低落而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从此"不敢快乐"。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快乐的父母,很难养出快乐的小孩。
影响二:孩子被迫成为父母情绪的拯救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容器。
然而,当父母因生活的压力、婚姻的矛盾或个人的失落,将孩子当作情感的宣泄口时,这种关系便发生了危险的倒置——孩子不再是需要被呵护的对象,而是被迫成为父母的情绪拯救者。
美国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提到:
不成熟的父母通过情绪传染与人进行沟通。
作为父母,他们苦恼的时候,会让孩子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沮丧,而结果通常是别人愿意做任何事情来让他们舒服些。
在这种角色反转的情况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痛苦,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来让父母好受些。
在父母不稳定的情绪下,孩子不得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宽慰父母,把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好像自己学习好、表现好,父母就会开心一点。
一位年轻人讲过自己的故事:她的母亲长期在婚姻中感到压抑,常常在她面前流泪控诉父亲的冷漠。
每当看到妈妈情绪不佳,她不自觉地就想成为一个"拯救者",想让妈妈重新快乐起来。
于是,她拼命学习,包揽家务,甚至放弃社交活动,只为了看到母亲脸上短暂的笑容,她自己内心的孤独、焦虑却从未被真正看见。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被迫从"被照顾者"逆转为"情绪监护人",扮演起"小心理医生"或"家庭调解员"的角色。
这种关系的扭曲体现在三个层面:
角色错位:孩子被迫承担"情绪调节者"的职能,随时准备应对父母的情绪危机。
情感控制:父母用情绪影响甚至控制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失去自我。
自我牺牲:孩子通过压抑自我需求来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平静,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父母负面情绪的长期浸染下,孩子性格里也总是充满淡淡的忧愁。
他们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在"消化和安抚父母的情绪"而非"发展自我"上,不再只是天真无邪的小孩,而是不停吸收父母情绪的拯救者。
影响三:孩子习得了悲观的解释风格
当父母习惯性地将孩子当作情绪宣泄口时,他们不仅在传递当下的负面情绪,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
孩子会模仿父母这种应对生活的方式,用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习得悲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
“你的解释风格在孩子面前显露无遗。他们不仅吸收你解释的具体内容,更将你的整体思维模式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框架。”
这种传递是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孩子那双澄澈的眼睛正在记录着我们面对挫折时的每一次抱怨——
车子被刮到了,归因成自己总是很倒霉;
一有不顺心,就觉得天塌了一样;
总是抱怨所有人都跟自己过不去......
父母日常的言语和反应,正是在为孩子示范如何解读这个世界。
如果你善于观察,你会发现,一些孩子过早地拥有了消极思维。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也有一些很悲观的解释:
临时取消玩耍的约会,他们立刻断定:"他一定是不喜欢我了,再也不会和我玩了。"
面对作业中的错误,他们马上自责:"我总是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即使获得表扬,他们也会怀疑:"老师今天心情好而已,不是我真的很优秀。"
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而是从父母身上习得。
消极思维的孩子,总是容易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不满,而不去积极解决问题,抗挫折能力差。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面对半杯水时,有的人会庆幸:"啊,还有半杯水!还有半杯的空间去接新的水!"
有的人则会唉声叹气:"糟糕,只有半杯水了!"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我们习惯性地向孩子抱怨、吐苦水,实际上也在反复地向他们强调这个世界的恶意与不公。
这个过程中,我们无形中教会了孩子"悲观的技能"。
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面对不完美时的那份从容与智慧。
当父母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孩子才能学会用希望而非恐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写在最后
后台曾有位妈妈的留言令人动容:
"我也渴望做个快乐、充满阳光的母亲,可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今天这篇文章的初衷,绝非要给为人父母者增添更多压力,要求大家每时每刻都要保持积极状态。
生活本就不易,悲伤、愤怒、沮丧......这些情绪都是人之常情,是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是想提醒朋友们,自己的情绪要放在第一位考虑,善待自己。只有自己快乐起来,才能给孩子快乐,给家庭快乐。
只要我们学会真正地滋养自己,那份由内而外的平和与喜悦,自然会如涟漪般扩散,惠及整个家庭。
负面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但请记住:最亲密的家人和孩子,不该成为我们情绪的宣泄口。
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充盈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因为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快乐的、爱自己的父母。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点个“在看”支持,感谢大家!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