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构成,不同教派版本卷数存在差异,常见的新教版本共66卷。《旧约》形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使用希伯来文撰写,主要是犹太教的经典文献;《新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采用希腊文记录,侧重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二者在内容、文
无论是否信仰基督教,很多人都听说过诺亚方舟、亚当夏娃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故事就是出自基督教经典《圣经》。
作为人类历史上印刷量最大、传播最广的书籍,《圣经》在全球拥有超过25亿册的发行量,不同版本和译本更是难以计数。
1611年印刷的圣经
这本跨越千年写成的著作,究竟记录了哪些故事?蕴含着怎样的思想?今天穿山甲就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圣经》的核心脉络。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构成,不同教派版本卷数存在差异,常见的新教版本共66卷。《旧约》形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使用希伯来文撰写,主要是犹太教的经典文献;《新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采用希腊文记录,侧重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二者在内容、文体和时代背景上都有明显区分。
(一)神话与起源叙事
《旧约》开篇以创世神话为起点,描述上帝在六天时间里创造天地万物(上帝工作六天后第七天休息了,这也就是一星期和星期天的由来),以及亚当、夏娃因为违背禁令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后续章节记录了人类因为罪恶遭受洪水惩罚,诺亚建造方舟避难等内容。这些故事构建起了犹太民族对世界起源、人类原罪的认知体系。
(二)律法与民族形成
《出埃及记》讲述犹太民族在埃及为奴,后来由摩西带领逃出埃及的历程。期间上帝在西奈山授予十诫及其他律法条文,这些规则不仅规范宗教仪式,也涉及财产、婚姻、司法等世俗生活,奠定了犹太民族的社会秩序基础。
亚伯拉罕
(三)王国兴衰与先知预言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地区)后,经历从士师时代(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处于以色列人从埃及返回迦南后到建立君主制国家之前)到君主制的转变,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王国分裂,南方的犹大国和北方的以色列国先后被巴比伦、亚述等帝国征服。在此期间,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活跃,他们的言论被记录成册,包含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与未来愿景的预言。
(一)耶稣生平与传道
四部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从不同角度记载耶稣的事迹。他出生于犹太地区的伯利恒,30岁开始公开传道,通过宣讲教义、行医治病等方式吸引追随者。其主张的“爱人如己”“宽恕仇敌”等理念,在当时的犹太社会引发了广泛争议。
耶稣布道
(二)耶稣受难、复活与升天
耶稣因为宗教理念与犹太教祭司产生冲突,被犹大出卖后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记载,他在死后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灵,40天后升天。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稣通过牺牲为人类赎罪,信徒因为信仰他而获得救赎。
(三)早期教会的发展
《使徒行传》记录耶稣升天后,以彼得、保罗为首的使徒在罗马帝国各地传播基督教的过程。《新约书信》是使徒写给各地教会的信件,内容涉及信仰实践、教会管理等问题。《启示录》则以象征性语言描绘末日景象和新天新地(宗教概念,指上帝在末日之后要创造的全新宇宙秩序,代表着一个没有罪恶、痛苦,充满上帝的荣耀和福祉的完美世界),是基督教末世论的重要来源。
西斯廷教堂壁画
在思想领域,摩西十诫影响了西方伦理道德与法律体系的构建;基督教倡导的平等观念,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产生了深远作用。即使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圣经》的故事与典故也通过翻译和传播,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记忆。
《圣经》既是宗教经典,也是承载特定历史时期思想与文化的文献合集。它所探讨的人性善恶、生命意义等议题,直到现在仍能引发不同背景人群的思考。
来源:晒太阳的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