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琐事瘫痪”,给你一份低能量状态自救指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20:37 2

摘要:琐事瘫痪现象有一个你很熟悉的反面,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过去人们都觉得,一个能干成大事的人,在小事上也绝对不可能含糊。你连房间都不打扫,怎么可能规整好自己的人生?

01

什么叫琐事瘫痪?

琐事瘫痪现象有一个你很熟悉的反面,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过去人们都觉得,一个能干成大事的人,在小事上也绝对不可能含糊。你连房间都不打扫,怎么可能规整好自己的人生?

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他们能力出众,能处理复杂的工作任务,也能参与高强度的职场竞争,做大事的时候雷厉风行,但偏偏在小事上提不起劲,反复拖延,甚至缺少起码的自控力。

总之,越是琐碎的事情,越是做不动,容易无限期搁置。这就是彼得森所说的,琐事瘫痪。2019年,彼得森就发现,美国社会普遍存在这个现象。

按照彼得森的标准,美国年轻人可能普遍是“低能量人”。很多老人认为这代人基本生活无法自理,享受了很多特权,但十分懒惰,在做一些成年人的社会事务方面一塌糊涂。

就拿选举来说,美国的年轻选民数量不少,但近几次选举中投票率偏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注册和邮寄选票的程序太麻烦。有一个美国主持人甚至说,咱们这个时代如果出现社会崩溃,很可能不是因为遇上了大爆炸,而是年轻人不会寄快递。

02

倦怠是三种合力共同造成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核心原因,不是懒惰,而是倦怠。这种倦怠是怎么出现的?彼得森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这里的千禧一代,说的不是千禧年出生的一代,而是千禧年之后进入成年生活的一代人。对应的是从1981年到1996年出生的人。彼得森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她管自己叫“老千禧人”。

按照她的分析,倦怠是三种合力共同造成的结果。

第一个因素,是教育压力。

彼得森说,千禧一代的父辈,在青年时期经历了美国经济的高开低走,产生了一种“必须靠自己努力维持社会地位”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就具体地体现在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千禧一代从小就被灌输,只有投入超高强度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比如,他们从小就被安排了各种课外班、特长课,日程填得满满当当。再比如,他们还被教育要提前做好职业准备,从小锻炼职场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再比如,他们还要通过体育特长或者社区服务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申请大学,并且在大学里继续参与竞争,去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总之,千禧一代受到的教育,就要求他们疲惫地成长,从小认知资源就被过度占用,留不出空来处理身边的事情。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压力。

从小倦怠的千禧一代长大之后,并没有放松下来的机会。这是因为,千禧年之后的美国,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经济环境的动荡加剧了千禧一代的工作压力。同时,美国的市场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而不是员工利益,工作只讲究岗位的回报率,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普通打工人在职场里不得不过度消耗自己。

这种过度消耗,让千禧一代形成了系统性倦怠。周末只想躺平,连预约医生都嫌麻烦。

第三个因素,是心理偏差。

也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大脑会自动把一些小事标记成“不值得做的事”,大脑会高估做一件事的成本,而低估这件事的收益。

比如,退货,需要预约快递、打包商品、等快递员上门、等商家确认收货,再确认退款到账。这一系列动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收到的退款可能就十几块钱,大脑想到这儿,就已经疲惫了。

再比如,人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先想象这件事的过程,而在想象中,又容易过多联想负面细节。一想到洗澡,就想到调水温、擦头发很麻烦,这么一来,事情还没做,先消耗了情绪资源,行动意愿就更低了。

再比如,在高压环境中长大、生存的人,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完美主义倾向,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也想追求尽善尽美。而生活中的琐事太多,每一件都过于重视、放大想象,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让人更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当然,这个分析是针对美国人的,有他们特定的背景。但是,其中很多讨论也值得咱们听听看。彼得森说,原本我们想象自己的手机是一台高效的工作工具,但现在它最大的功能是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扩大我们的倦怠。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对这个现象还有个补充解释。纽波特说,手机以及各类信息软件,尤其是工作软件,让群体思维变得过度活跃,而这些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又放大了琐事对我们的影响。

什么意思?你看,很多小事明明当面两句话就能讲清楚,比如PPT要用什么颜色,约客户在几点吃饭。但是现在,因为通信软件太方便,即使这些芝麻大的小事人们也非要拉个群,非要动用一下群体智慧。

结果,在这些过度活跃的群体智慧的助推下,小事的干扰就被放大,不仅让人身心俱疲,更让人无法在重要的事上集中精神。

03

不被琐事打倒:一个现代人战胜生活的标志

面对这种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办?

彼得森说,假如你把它看作是一种时代病,首先当然要从推动社会整体的观念改变开始。比如增加教育资助,让学生不再那么辛苦。再比如要增加对企业的监管,不要再消耗打工人去换取企业利益。

而回到个人,我们需要一些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来消除倦怠,走出琐事瘫痪。

首先,在心理上给自己松绑,正视自己的问题,承认这不是拖延,也不是无能,只是精力系统出现了问题。承认这一点,才能从惯性中解脱出来,为恢复打下基础。

其次,给自己设置最小行动方案。你可以简化自己的任务清单。

比如,不是所有的琐事儿都必须做,可以每天只留最要紧的三个,叫做“今日三事”,有的事今天可以不做,就随它去吧。

再比如,设定每件事的最简化版本,比如“清理冰箱”,写成“把冰箱顶部擦一遍”。再比如,给自己规定一个“10分钟”原则,抽出10分钟去干这件事,就干10分钟,接着是愿意继续还是停止,随意。这其实就有点像“哄着自己去做事”,用“最小行动方案”去推动那些琐事,你的大脑才不会排斥,而是愿意合作。

最后,假如要有一个进阶的方法,咱们可以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优化自己的精力管理。

这方面,咱们可以学习时间管理大师马斯克的方法。据说马斯克每周可以高强度工作80小时以上,用19天做完别人4年才能做完的事。马斯克用到的,主要是时间分块法,把一天划分成若干个时间区块,每个区块专门用于一项或一组特定的任务。

这种方法有两个关键原则,第一,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做这件事,而是做这件事要多长时间。第二,不要管理时间和顺序,而要管理事情的轻重缓急,要事优先。

具体的实践中,比如你习惯早起,你可以把关键任务放到早上来做,琐事放在下午或睡前集中处理。假如你是夜猫子,就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间安排关键任务,早上的时间处理琐事。

这样一来,你就对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掌控感了,琐事不会像幽灵一样在你的大脑后台运行。你知道到了某个时间点,你有固定的一小块时间处理它们,它们对你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就没那么重了。

最后,借用彼得森说的,倦怠状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背景音,琐事瘫痪是生活向我们亮起的一盏黄灯。而生活是一场战斗,我们可以防守,削减任务,给自己松绑,也可以进攻,掌控时间表,提高效率。

总之,不被琐事打倒,正是一个现代人战胜生活的标志。

来源:商财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