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深沉,急诊科的灯光却刺眼得像白昼。49岁的王志远,一个以画鸟闻名的画家,推开急诊科的玻璃门,脸色苍白,眼神里带着掩不住的慌乱。他咳嗽了两周,起初只是干咳,以为是秋天干燥惹的祸。可昨晚,他咳出一口血,鲜红的血丝让他心头一紧,像是被什么狠狠敲了一记。
夜色深沉,急诊科的灯光却刺眼得像白昼。49岁的王志远,一个以画鸟闻名的画家,推开急诊科的玻璃门,脸色苍白,眼神里带着掩不住的慌乱。他咳嗽了两周,起初只是干咳,以为是秋天干燥惹的祸。可昨晚,他咳出一口血,鲜红的血丝让他心头一紧,像是被什么狠狠敲了一记。
“医生,我咳血了……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王志远坐在诊室里,声音沙哑,手指不自觉地攥紧画夹。他的妻子李梅站在一旁,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担忧。
急诊科主任马志强,人称“老马”,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医生。他抬头看了王志远一眼,目光沉稳却不失温柔:“先别急,咳血不一定是大问题,但得查清楚。你这两周还有啥症状?”
“咳嗽,嗓子干,昨晚咳出血后有点发烧,量了38°C。”王志远低声回答,眼神却躲闪着,像是不敢面对可能的答案。
老马点点头,转头问旁边的规培医生小李:“中年男性,咳嗽、咳血、低烧,你觉得得考虑啥?”
小李推了推眼镜,迅速答道:“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甚至心衰或白血病都可能。”
王志远听到“肺癌”两个字,脸色更白了,像是被抽走了魂。李梅连忙拉住他的手,低声安慰:“别怕,医生还没查呢,不一定是那回事。”
老马瞪了小李一眼,示意他别在患者面前乱说,随后温和地对王志远说:“可能性很多,肺炎也可能咳出血。咱们先拍个胸部CT,查清楚再说。”
王志远点点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却又掩不住内心的不安。他低声问:“医生,会不会是……肺癌?”
老马顿了一下,语气平稳:“有这个可能,但现在说啥都早。做了检查就清楚了,别自己吓自己。”
胸部CT很快安排上了,急诊的检查效率从来不含糊。半小时后,报告出来了。老马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报告上写着:“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肺内多发结节”。这个描述,像极了肺癌的特征。
王志远站在一旁,紧张地盯着老马的表情:“医生,怎么样?没事吧?”
老马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语气轻松:“报告上有个占位性病变,就是说肺里有个肿块,具体是啥还得进一步查。可能是肿瘤,但也可能是别的。建议你住院,慢慢查清楚。”
“肿瘤?!”王志远的腿一软,差点没站稳。李梅赶紧扶住他,眼眶红了:“医生,不是说不一定是肺癌吗?怎么会……”
“现在只是怀疑,还没确诊。”老马连忙解释,“很多情况会造成肿块,比如肺炎、肺结核,甚至肺脓肿。别急,咱们一步步来。”
王志远失魂落魄地办理了住院手续,嘴里喃喃自语:“我才49岁,怎么会这样……”李梅在一旁默默抹泪,强忍着没让泪水掉下来。
王志远被转到呼吸内科,管床医生是年轻有为的陈医生,上级医生是经验丰富的张主任。入院后,他们给王志远安排了一堆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甚至结核菌检查。结果却让人意外——肿瘤标志物全部正常,白细胞略高,提示可能有感染,但痰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代表没肿瘤。”张主任查房时对陈医生说,“但患者有低烧,白细胞偏高,可能是肿瘤相关发热,也可能是感染。得再做个胸部CT增强扫描,看清楚点。”
李梅忍不住问:“医生,急诊时不是做了CT吗?为啥还要再做?”
陈医生耐心解释:“普通CT只能看到肿块的大概情况,增强CT要注射造影剂,能看清肿块的血供情况。肿瘤血供丰富,感染就不一样。这能帮我们判断是啥。”
李梅点点头,签了字。王志远却低声嘀咕:“老做检查,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放心,造影剂很安全,过敏的概率很低。”陈医生笑着安慰。
增强CT结果当天下午就出来了,放射科报告依然写着:“疑似肺癌,建议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陈医生和张主任反复看片,肿块的边缘不规则,确实像肺癌,但没有病理依据,谁也不敢下定论。
王志远得知结果后,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他找到陈医生,声音颤抖:“医生,你跟我说实话,是不是肺癌?我能接受。”
陈医生叹了口气,打开电脑,指着报告:“确实怀疑是肺癌,但没病理之前,谁也不敢100%确定。想确诊,得做经皮肺穿刺活检,从肿块里取点组织化验。”
“穿刺?用针扎肺?”王志远脸色一变,“我从小怕痛,见不得血。要不……有啥别的办法?”
陈医生愣了一下,哭笑不得:“有种检查叫PET-CT,可以看肿块的代谢情况,判断是不是肿瘤。但很贵,大概一万块,而且还不一定能完全代替穿刺。”
“那我先做这个!”王志远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不做穿刺行不行?”
陈医生请示了张主任,张主任笑了笑:“他怕疼,那就让他做吧。PET-CT也有意义,查查有没有转移。”
PET-CT结果出乎意料——不支持肿瘤病变。肿块的代谢活性不高,不像恶性肿瘤。王志远看到报告,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医生!不是肺癌!我没事了!”
陈医生却没那么乐观:“PET-CT也不是100%准确,肺癌还是不能完全排除。你得考虑做肺穿刺。”
王志远却摇摇头:“我不做!不是肺癌就行!”李梅在一旁急了:“志远,你听医生的!查清楚才安心!”
就在这时,李梅随口说了一句:“你住院这么多天,家里的鸽子都快饿死了。我忙着照顾你,哪顾得上那几只鸟!”
王志远苦笑:“我都这样了,哪还管得了它们?让它们自生自灭吧。”
陈医生一愣,猛地转头:“你们家养鸽子?!”
李梅疑惑地点点头:“养了三四只,志远喜欢画鸟,平时老跟它们玩。怎么了?”
陈医生眼睛一亮,像是发现了宝藏:“这太重要了!”他飞奔去找张主任,激动地说:“患者家养鸽子!会不会是隐球菌肺炎?”
张主任一拍桌子:“对!鸽子粪便里常有隐球菌,吸入后可能引起肺部感染,表现跟肺癌很像!赶紧查隐球菌抗原!”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常见于土壤和鸟类粪便,尤其是鸽子粪。吸入后可能引发隐球菌肺炎,表现为咳嗽、咳血、发热,CT上常出现肿块,极易被误诊为肺癌。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3年的一篇研究,隐球菌肺炎在免疫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虽低(约十万分之一),但并非不可能。
隐球菌抗原检查很快安排上了,但结果却让人失望——阴性。陈医生叹了口气:“看来不是隐球菌,养鸽子可能只是巧合。”
王志远得知不是隐球菌后,又陷入低落:“那到底是啥?还是肺癌吗?”
张主任却不死心:“隐球菌抗原阴性不代表没问题。得做肺穿刺,拿病理说话。”他又补充,“患者最近精神不好,还说头痛,查个腰椎穿刺和头颅MRI,排除隐球菌脑炎。”
陈医生愣了一下:“头痛?可能是他担惊受怕睡不好吧?”
“不能大意!”张主任严肃地说,“隐球菌爱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必须查清楚。”
王志远终于被说服,同意了肺穿刺。第二天,在CT引导下,穿刺顺利完成。病理结果第二天下午出炉——没有癌细胞,没有结核杆菌,但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PSA染色阳性。这意味着,隐球菌肺炎确诊!
“太好了!不是肺癌!”王志远握着李梅的手,泪水在眼眶打转,“我还以为……这辈子完了……”
陈医生笑着说:“是隐球菌肺炎,能治!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疗程可能要几个月,但能好。”
李梅抹着眼泪:“谢谢医生!多亏你们查得细!要不是提了句鸽子,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
隐球菌肺炎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引起的一种肺部感染,常见于鸟类粪便、土壤等环境中。吸入孢子后,健康人群通常能清除感染,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或极少数免疫正常者可能发病。症状包括咳嗽、咳血、发热,CT常显示肺部肿块,极易被误诊为肺癌。
根据《胸科杂志》(Chest)2024年的一篇综述,隐球菌肺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如接触鸟类粪便)、影像学和病理学。隐球菌抗原检测敏感性较高,但病理活检是金标准。治疗上,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疗程通常3-6个月,严重者需更长时间。
王志远的案例告诉我们,咳血和肺部肿块并不一定是肺癌。像隐球菌肺炎这样的少见病,虽然概率低,但只要有线索(如养鸽子),就不能忽视。
两周后,王志远复查CT,肺部肿块明显缩小,咳血消失,低烧也退了。他坐在病房里,拿着画笔,勾勒出一只飞翔的鸽子,笑着对陈医生说:“这几只鸽子差点害了我,又救了我一命。以后我得把笼子洗干净点!”
李梅在一旁笑着打趣:“你可别再跟鸽子亲密接触了,画画就够了!”
张主任查房时,拍拍王志远的肩膀:“好好吃药,定期复查,你这病能好。鸽子嘛,养可以,别老吸它们的气儿。”
王志远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从“肺癌”的阴影到隐球菌肺炎的真相,这场惊心动魄的诊断之旅,让他和家人重新燃起希望。那些鸽子,不仅是他的画中精灵,也成了他生命转折的意外“功臣”。
老马在急诊科听说结果后,感慨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病人。每个病人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咱们得用心,才能找到真相。”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