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农业伪专家“兴风作浪”,三方面发力破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21:09 2

摘要:公开案例显示,有人拿着“网红配方”打药,把纹枯病治成了赤霉病。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有农户轻信短视频平台上所谓“农技专家”推荐,购买了“特效防虫剂”,到手后发现竟是水溶肥。不久前,央视也曝光了为农作物赋予特殊能量的“量子科技”骗局。

春耕备耕时节,有一些所谓的“农技专家”在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上招摇撞骗,传递错误信息,极力推销来路不明的农资产品,误导群众,欺诈敛财。

公开案例显示,有人拿着“网红配方”打药,把纹枯病治成了赤霉病。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有农户轻信短视频平台上所谓“农技专家”推荐,购买了“特效防虫剂”,到手后发现竟是水溶肥。不久前,央视也曝光了为农作物赋予特殊能量的“量子科技”骗局。

伪专家们的说辞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但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帮助农民种好地,而是借助流量与专家的旗号招摇撞骗,推销质量低劣或是假冒的农资产品。出事后,农民不仅对伪专家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对正规的农技推广体系也产生质疑。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农业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示范产品很难获得信任,一些农民甚至认为“‘专家’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农民腰包里掏钱”。农资质量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若放任这些伪专家误导农民,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破坏农业市场秩序、误导农业发展方向,威胁到粮食安全大局。

农民面对某些伪科技,因认知不足、缺少信息而上当受骗情有可原,但也反映出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有较大的需求。正是基层农技人才的结构性短缺,让伪专家有了可乘之机。同时,这样的事件也暴露出部分地区农业科普教育依然薄弱,市场监管在新兴网络传播领域存在滞后性。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样的困局,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输送力度政府应增加对农业院校、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定向培养、政策补贴等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技人才并引导其深入农村一线。

二是强化市场监管。为有效遏制农业伪专家乱象,公安、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对利用虚假宣传手段、非法开展农技服务的伪专家及其背后利益链,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形成震慑。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维权通道。同时,短视频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和商家资质审查机制,及时封禁伪专家账号,拦截违规农资推广内容,并进一步优化投诉举报机制。

三是多开展农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技术指导机制,打通农民与正规农技人员的沟通渠道。让正规农技专家多为农民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农资辨别方法,帮助农民提高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

不管是伪劣造假的农资产品,还是误导农民的伪专家,对于这样的坑农害农行为,要严格查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伪专家横行的乱象,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陈然

编辑:马小如

审核:翟怡婷

监制:蒋善军

来源:农资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