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核电,业绩最优的10家公司(一季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21:31 2

摘要:近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由 30 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 " 人造太阳 " 已完成其 " 电磁心脏 " ——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

(转自:金融小博士)

近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由 30 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 " 人造太阳 " 已完成其 " 电磁心脏 " ——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

可控核聚变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种类众多,如偏滤器和包层系统,超导产品、不锈钢、先进核能材料等。

尽管可控核聚变尚没有实现最终供能,但这个全球众多国家参建的大型项目的每一步进展,背后都要耗费大量材料设备。

通过梳理这些设备背后的供应商,我们发现他们同时也为核电项目供应产品,得益于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很多公司在本年第一季度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本期通过梳理可控核聚变和核电这两大领域的关联公司,筛选出同时在这两个领域有业务、并根据其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筛选出本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率最高的十家,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可控核聚变与核电领域关联企业核心优势及业绩表现(2025年Q1)

第十名:河钢股份

核心优势:国内钢铁行业龙头,具备高端钢材研发能力。

核电贡献:为“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提供优质钢材,支撑核电装备国产化。

可控核聚变:参与国内首台套可控核聚变装置关键核心材料研发,推动核聚变装置用钢技术突破。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6.01%。

第九名:海陆重工

核心优势:深耕核电设备制造20余年,技术经验丰富。

核电贡献:为多家核电单位供应核安全设备,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

可控核聚变:参与ITER项目设备制造,完成多个国际首件(台)制造任务,设备应用于热核聚变堆等主流堆型。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2.37%。

第八名:王子新材

核心优势:军工电子与电容技术领先,子公司宁波新容技术突破。

核电贡献:电容器产品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磁体电源系统,支持核能设备稳定运行。

可控核聚变:参与国内首套核聚变项目,磁体电源电容器实现国产化替代。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29%。

第七名:远东股份

核心优势:智能缆网领域领军企业,特种电缆技术领先。

核电贡献:联合研发“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电缆,保障核电电力传输安全。

可控核聚变:为ITER计划供应高耐辐射电缆,产品成功应用于国际大科学工程。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4.65%。

第六名:上海电气

核心优势:核电装备全链条覆盖,技术整合能力强。

核电贡献:国内最早核电装备制造商,参与“华龙一号”等核心项目。

可控核聚变:承接全球首套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设备,配套最全,技术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关键部件。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5.69%。

第五名:融发核电

核心优势:核电主管道领域龙头,市占率超70%。

核电贡献:提供反应堆一回路主管道等核心装备,覆盖三代核电技术。

可控核聚变:参与ITER项目国内部件制造,技术延伸至聚变反应堆设备研发。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7.8%。

第四名:东方精工

核心优势:跨界核工业精密加工,参股公司技术壁垒高。

核电贡献:参股公司航天新力承担国内核电站核I级设备构件研制。

可控核聚变:航天新力为ITER项目提供磁体支撑、屏蔽包层等关键设备,技术对标国际标准。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17.55%。

第三名:永鼎股份

核心优势: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先行者,技术国际领先。

核电贡献: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应用于核电工程,提升设备能效。

可控核聚变:超导材料适配聚变磁体绕制,技术验证订单持续落地。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60.55%。

第二名:保变电气

核心优势:核电变压器领域技术标杆,国际竞争力强。

核电贡献:国内首个百万千瓦核电站变压器研发制造商,技术自主化率100%。

可控核聚变:交付ITER计划法国电变压器项目,产品通过国际认证。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50.51%。

第一名:广大特材

核心优势:高端特钢材料龙头,核聚变专用材料突破。

核电贡献:特种不锈钢材料应用于核电装备及燃气轮机领域。

可控核聚变: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为核聚变堆专用结构材料,支撑国家重点项目。

业绩表现:2025年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88.76%。

行业趋势与风险提示

发展机遇:

核电项目加速落地(如“华龙一号”扩建)推动材料设备需求。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带动超导、耐高温材料等新兴领域增长。

风险因素:

核聚变项目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技术验证周期长。

部分企业核聚变业务收入占比仍较低,业绩可持续性需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