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市联合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等地,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领域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向一体化、高效化深度融合,持续为成渝地区人社事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市联合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等地,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领域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向一体化、高效化深度融合,持续为成渝地区人社事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协同联动
事项通办提速增效。通过异地代收代办、全程网办等方式,推进职业介绍、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失业登记等6个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2020年以来,泸州市共接受咨询和受理通办事项5000余件。
市场一体畅通流动。与永川区、江津区同步收集发布用工需求和求职信息,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同等享受对方就业创业服务、重点帮扶、权益保护等扶持政策。2020年以来,依托“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联合永川区、江津区等地高频次举办直播带岗等活动20余场,组织泸永江企业近2000家次,提供岗位4.3万余个次。
品牌协同激发创新。结合三地产业发展需求,共同遴选培育优秀项目、参赛选手,打造区域创业大赛品牌,促进三地创新创业协同发展。2020年以来,参加永川区、江津区举办的各级职业指导大赛、创新创业大赛8场次,泸州市选派项目在川渝合作·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指导模拟大赛四川赛区决赛中获亚军,并代表四川省参加重庆市总决赛获最佳人气奖和大赛二等奖;在首届泸永江职业指导技能大赛决赛中,泸州市3名选手荣获二等奖、2名选手荣获三等奖。同时,建立“泸永江”创业项目和创业导师共享机制,10余名创业指导专家已进入永川、江津等地专家库。
人力合作树立样板。与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大足区等形成合作,签署川南渝西七市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合作协议,推动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荐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拓展跨区域合作网络空间,2020年以来,共同开展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培训220人次。成功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大会、川南渝西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达成合作意向28项。
强化社会保障业务协同联动
窗口便民实现双提升。“泸永江”合作以来,泸州市采用线上和窗口两种服务模式为两地办事群众提供同城服务。线上,引导参保人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以及“天府通办APP”的“川渝通办”专区办理高频业务。线下,在全市所有社保窗口均畅通“川渝通办”业务受理渠道,开辟“川渝通办”绿色通道,为永川区、江津区两地办事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与全流程办理辅导,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2024年,“川渝通办”共受理业务1923人次,线上受理率达92%,累计受理业务7000余人次,线上受理率达92%。
认证转移实现互认可。建立养老、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结论“线上+线下”互认机制,线下认证“就近办”,线上人脸识别“就地认”,实现三地全域资格互认互办。2024年,与重庆市互认互办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资格认证1237人次,累计办理6470人次。
共商共建实现提效能。建立泸永江三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协商机制,推进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使基本养老保险跨省关系转移办结时限压缩三分之二以上。2023年7月,泸永江三地基本养老保险同险种关系转移资金已率先实现全面定期结算,转移接续效率有效提高。
强化人才培育培养协同联动
开展协同引才。三地联合发布区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共同策划开展引才引智和宣传推介,协同开展人才项目洽谈、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招聘等活动。2021年以来,先后赴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地开展“悦来·酒城”系列校园引才招聘活动,400余家用人单位参与,为毕业生提供岗位5000余个。
实现职称互认。推动三地专家库共建共享,有序实现专家工作跨区域交流。依托全国、重庆市、四川省人社厅职称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人员在三地跨地区、跨单位流动时,人才资质不再重新评审或者再次确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合作,建立三地各类人才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三地培训资源的共享,推进培训成果互认。
打造人才聚集区。与永川区、江津区人社局签订《共同建设成渝地区高技能人才聚集示范区合作协议》,推动三地职业技能领域专家库、师资库共建共用,深化三地在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技能人才培训平台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区。2024年12月,西部工匠城建设工作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人才高质量发展重庆峰会”上作经验交流。
强化劳动争议处置协同联动
跨区域协作机制完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委托办案、联动办案、文书互认等改革,建立统一调解仲裁协商机制。已召开联席会议12次,达成案件处理共识20多个,编制典型案例40余个。2024年9月,川南渝西(泸州)和云贵川(泸州)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联处协同机制创新试点建设情况获四川省人社厅通报表扬。
跨区域服务方式创新。成立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维权联络站,联合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形成跨区域农民工工资及工伤类劳动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已联合多地举办仲裁员培训班8期,开展互动交流、参观学习40余次,200余人次参与活动。2024年,在川渝滇黔范围内解决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余起,涉及劳动者25人,帮助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补偿金等37万余元。
联合打造“党建+仲裁”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仲裁工作,推动跨区域实体化调解中心建设,设立“党员先锋岗”。2024年,泸州市与川南渝滇黔毗邻地区共同开展“党建+仲裁”主题活动10余场次。2024年12月,泸州市申报的《“党建+仲裁”打造泸江永荣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联处高水平“新样板”》项目,被四川省委省直属机关工委、重庆市委直属机关工委联合评选为“2024年度川渝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优秀案例”。
泸州市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泸永江”人社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突破、更广领域拓展,持续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凝聚跨区域发展合力,为成渝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人社动能。(供稿单位/泸州市人社局)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