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海口虐猫者被行拘:网络谣言冲击社会秩序应严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22:15 2

摘要:这一事件发生于稍早前。2025年5月19日,网上出现一辆灰色宝马车拖拽小猫行驶的视频,有人称是宝马车主虐猫。一时间舆情汹汹,“海口虐猫”迅速登上各社交媒体热搜。宝马车主李某某遭遇了大量辱骂、骚扰与人身攻击,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都被泄露。

2025年5月22日,海口警方就“汽车拖猫”事件再次发布通报,对事件中造谣并网暴当事人、扰乱公共秩序的三人予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

这一事件发生于稍早前。2025年5月19日,网上出现一辆灰色宝马车拖拽小猫行驶的视频,有人称是宝马车主虐猫。一时间舆情汹汹,“海口虐猫”迅速登上各社交媒体热搜。宝马车主李某某遭遇了大量辱骂、骚扰与人身攻击,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都被泄露。

然而,事实的真相与之相去甚远。5月20日,海口警方发布警情通报,澄清了真相。根据视频监控信息,李女士当天下午2点左右把汽车停在一停车场,6个多小时后,一只猫自行跑到车底,又近2小时后,李女士驾车离开,猫从底盘掉落,但身上的牵引绳末端手柄被卡在车辆底盘上,导致被拖行,十分钟后车主经周边车辆鸣笛提醒之后发现,立即停车报警。通报确认此事为意外情况,李女士不存在故意虐猫行为。

对比网上一时间甚嚣尘上的信息,真相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反转。首先,当事女子并无主观虐猫行为。尽管警方提醒司机应在开车前仔细检查车辆周边安全,但恐怕也不能要求司机承担开车前检查车底等过高的注意义务。其次,当事女子发现猫被拖行后并未“不予理睬”、推卸责任,而是在周边车辆提醒之下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她更没有什么虐待动物的前科。

但在这一事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谣言和网暴等内容。以有三十多万粉丝的微博账号“伴侣动物专项基金”为例,该账号在5月20日凌晨发文,发表了诸多“虐猫细节”,如“该车拖死了两只猫”“开车女子不予理睬其他司机,拒绝停车,直至市民报警”“涉事女子推卸责任,企图以‘精神问题’逃避处罚”“疑似该女子此前曾有过拖行动物的行为”等等。类似信息在网上快速渲染、积累、扩散,乃至发展到其他极端行动,成为一起不大不小的舆情事件。

5月22日海口警方就此事再次通报,则是对事件中造谣网暴的人员进行处罚。据通报,史某某(男,30岁)看到网上相关视频、图片后,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造谣他人“虐猫”,在社交平台上编造传播大量虚假信息并散布当事人个人信息;冉某某(女,31岁)以虚假信息带领他人在公安机关门前喊口号声讨当事人并进行网络直播,扰乱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陈某(女,31岁)为了制造社会舆论,在网络上随意散播公民个人信息,严重侵害公民隐私。三人均被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

但对造谣和网暴负有责任的,远不止这三人。海口警方在通报中表示,对事件中其他涉嫌违法犯罪相关人员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

这起“乌龙舆情”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一些网络乱象的集中爆发,颇具典型意义。一个意外事件被捏造成了主观恶意,子虚乌有的“前科”谣言固化了受众的认知,本不存在的“法律责任”上升为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进而引发了公民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网暴事件。更加令人齿冷的是,网暴已经不限于线上的攻击,甚至出现了其他极端行为。

诚如网友总结的那样,事件真相出来之后,网暴者转头就走,失责的猫主人沉默隐身,赚到流量的网络平台与大V置身事外,而唯有被网暴乃至被现实攻击的无辜车主承受了所有伤害。事件演化至今,当事人所在餐厅的声誉损失、财产损失谁来负责?当事人因此蒙受的心理伤害与个人隐私泄露的侵权损失,谁来补偿?

显然,三名涉事人被行拘十日还不应该为事件画下休止符,管束宠物失职的猫主人,有其他极端行动的涉事人员,以及其他网上大肆造谣、网暴、侵犯他人隐私的责任人,都应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等。

这起事件也显示,如今网络造谣的危害可以有多大。仅仅凭借一段视频,涉事人就可以向壁虚构“抢先画像”,凭借“脑补”与想象凭空捏造出一个虚假叙事,并以此形成网络舆情与社会舆论,乃至进行线上线下的动员,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冲击社会秩序,其社会危害性绝不可以轻心掉之。因此,面对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强大威力,相关部门有必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惩造谣网暴行为。

类似特定事件,可以在网上聚拢起大批拥趸,炮制舆论,谋求经济利益,甚至干预司法。这在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大熊猫之乱”中已有展现。涉事人造谣“大熊猫被虐待”并煽动粉丝围攻研究专家,同时以种种方式敛财。相关部门有必要严格执法,对类似造谣网暴、操纵舆论行为严惩不贷。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