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这种疾病不会导致身体功能受损,也不具有传染性,但暴露部位的白斑所引起的明显的外观改变、频繁复发及慢性病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白癜风不仅仅是一种影响美观的皮肤疾病,还可能伴发代谢性疾病,
白癜风,俗称“白斑病”,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会导致皮肤、黏膜或毛发出现色素脱失的白斑。
虽然这种疾病不会导致身体功能受损,也不具有传染性,但暴露部位的白斑所引起的明显的外观改变、频繁复发及慢性病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白癜风不仅仅是一种影响美观的皮肤疾病,还可能伴发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
此外,该疾病具有病因病机复杂、易诊难治、容易复发等特点,全球发病率可达0.5%-2%,中国患病率约为0.54%,且出现逐渐上升趋势。
那么,白癜风有哪些典型特征?如何治疗白癜风?
今天,健康榨知机将带大家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白癜风是一种什么疾病?
白癜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它表现为泛发性或局限性的色素减退或脱失。这一疾病的典型特征是皮肤和毛发上出现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瓷白色斑块,且这些斑块边界清晰、大小和形状各异,部分斑块可能会逐渐扩大或融合成片。随着病情的进展,受影响区域的毛发也可能逐渐变白。
白癜风可能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多数患者在30岁之前就会出现症状。该疾病比较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面部、颈部、前臂、腕部以及指甲背面及其邻近的皮肤区域。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图片来源:123RF
目前的研究表明,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自身反应性T细胞“误判”并攻击局部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导致这些细胞被破坏,从而引发皮肤色素脱失。通俗些来说,当人体内负责产生黑色素的细胞(黑素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而死亡或停止工作时,就会导致局部皮肤失去颜色,出现白色的斑点,进而引发白癜风。
在临床上,白癜风可以根据其特征分为几种类型:节段型白癜风、非节段型(又称作寻常型,包括散发型、泛发型、面颈型、肢端型和黏膜型)白癜风、混合型白癜风和未定类型白癜风。其中最常见的是非节段型白癜风,占白癜风患者的约80%。
白癜风的现有疗法有哪些?
白癜风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精神压力、外伤、过度的日晒以及熬夜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这些可能的诱因,并根据发病部位、严重程度、分型、发病年龄和病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中国《白癜风诊疗共识(2024版)》,白癜风的治疗方案如下:
通常来说,对于早期白癜风患者,医生可能考虑首选系统和/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低剂量紫外线光疗;对于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医生可能考虑综合治疗。其中:
白癜风的外用药物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以及其他外用药物,包括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他卡西醇软膏及复方制剂)、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乳膏)和抗氧化剂(如甜瓜提取物、茶多酚)等。
系统(即全身性)应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此外,对于存在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医生可能考虑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此外,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还可能考虑选择光疗、移植治疗(自体表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刃厚皮片移植、自体非培养表皮细胞悬液移植、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单株毛囊移植以及组织工程表皮片移植等)、遮盖疗法及脱色治疗等措施进行个体化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白癜风的病情,但总体而言,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白癜风通常具有较长的病程且容易反复发作,即使患者的白斑复色,也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部分患者难以从现有疗法中获益,复色效果有限;现有药物(如乳膏和软膏)因其乳状质地和明显的外观往往影响日常护肤,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
此外,现有的疗法大多侧重于对症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癜风的症状,要么是“广撒网”式地调节和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但缺乏针对性从根源上精准阻断白癜风发病过程的能力。因此,探索和开发新型治疗药物,以实现对白癜风的精准干预是迫切而必要的。
好消息是,随着对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免疫炎症通路特定靶点的小分子靶向药,即Janus激酶(JAK)抑制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治疗选择。
之前的研究证实,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JAK抑制剂对白癜风的治疗已显示出切实的疗效,尤其是当传统治疗失败时,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治疗选择。
这一新型疗法口服1年,约63%患者脸部白斑消褪至少75%
JAK是一类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包括JAK1、JAK2、JAK3、TYK2四种亚型,它是JAK-STAT信号通道上一个重要激酶,在炎症发病机制上起到重要作用。
白癜风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科学家们现在普遍认为:我们身体里有一些免疫细胞,叫作CD8+细胞毒性T细胞(就像身体里的“守卫”)。正常情况下,它们负责保护身体不被外来病原体侵入,但有时候会出现“误判”,错误地攻击“自家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是产生皮肤颜色的“小工厂”)。当这些“守卫”过度活跃时,会释放一种叫干扰素(INF)-γ的物质,这种物质会进一步破坏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或黏膜出现白斑。
而新型疗法JAK抑制剂就像一个“调解员”,能够阻止INF-γ的信号传递,减少黑色素细胞的破坏。这样,就能减轻白斑的形成,阻止白癜风的发展。简单来说,JAK抑制剂通过针对性地阻断身体免疫反应的关键环节,帮助保护黑色素细胞,让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商品名:瑞福)是每日口服一次、选择性和可逆性JAK抑制剂。之前的研究显示,乌帕替尼对JAK1显示出的抑制效力大于对JAK2、JAK3和TYK2的抑制效力。在中国,乌帕替尼此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适应症,覆盖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活动性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等。2024年,乌帕替尼在中国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此外,乌帕替尼针对成人巨细胞动脉炎的新适应症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
乌帕替尼治疗非节段性白癜风的新适应症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是基于一项2b期临床试验的证据。这项研究纳入了185名18-65岁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24周(约半年)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11 mg和22 mg剂量的乌帕替尼的参与者,面部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F-VASI,一种测量面部色素恢复的工具,用于评估临床试验中色素恢复的程度和治疗应答)相比试验开始前分别变化了35.6%和34.0%。
与安慰剂组相比,11 mg和22 mg乌帕替尼剂量组在第24周达到F-VASI 75(F-VASI相比试验开始前改善至少7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9.1%和14.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此外,11 mg和22 mg剂量组在第24周白癜风全身面积评分指数(T-VASI 50,即全身白斑面积较试验开始前改善至少5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4%和11.6%,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此外,在第52周(约1年)时,使用乌帕替尼治疗的患者的皮肤复色情况持续改善,其中11 mg和22 mg组的F-VASI 75在第52周时的患者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63.2%和37.9%,且未达到平台期,这说明在使用乌帕替尼52周后依旧能获得有效的改善。
总之,该研究表明,乌帕替尼单药治疗显著改善了白癜风患者面部与全身皮损的复色效果,而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有望为广泛性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新选择。基于这些发现,科学家们又开展了进一步研究,一项使用15 mg剂量乌帕替尼针对非节段型白癜风成人和青少年患者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图片来源:123RF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论是基于2b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入组患者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而且人数相对较少,所以还未能证明这一新型疗法可以推广到所有白癜风患者。未来有必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这一疗法治疗白癜风的长期疗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出不同的用药方案,以减少疾病复发。请各位患者理性看待科学试验结果,在实际的治疗中仍然要听从医生的指导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以目前广泛应用、经过多年实践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准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家对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更多创新药物的持续研发,白癜风的治疗有望迎来重大突破。在不远的将来,白癜风患者或许只需通过更便捷的口服药物或更高效的局部治疗,就能实现长期稳定复色,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这将极大地提高白癜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让他们重获自信,享受自在生活。
另外,你可能还想知道:
油性皮肤爱长痘,该怎么护理?
如何抵抗皮肤衰老?
嘴巴周围起一圈“水泡”,是怎么回事?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皮肤
[1] 衍元元, 赵艳霞, 成玉. 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7): 519-523.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 等. 白癜风诊疗共识(2024版)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4, 57(12): 1065-1070.
[3] 石静艺 王红娟 康晓静. 白癜风与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5, 3(41): 767-770.
[4] 贾苇雪, 李诚让. 中外白癜风诊疗指南及共识比较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5): 471-475.
[5] Thierry Passeron et al., (2024). Once-daily Upadacitinib versus placebo in adults with extensive non-segmental vitiligo:a phase 2,multicentre,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dose-ranging study. ClinicalMedicine. doi: 10.1016/j.eclinm.2024.102655.
[6] Vitiligo. Retrieved May 22, 2025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vitiligo/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916
免责声明: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健康榨知机
来源:健康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