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学家精神 | 能乃扎布:从质疑到深耕 一生与昆虫为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22:22 2

摘要: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

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用七十余载光阴,执着探寻昆虫世界的奥秘,为我国昆虫学研究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能乃扎布。

能乃扎布多次获得国家及自治区奖项;他用数值分类法第一次找出古北界皮蝽属昆虫之间的亲缘关系;1985年载入美国《国际半翅目昆虫学家名人录》。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与昆虫学的缘分,并非始于热爱,而是源于一次意外的专业分配。

1939 年,能乃扎布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乃扎布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但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1955年,初中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内蒙古师范学院,1958年被选送到南开大学,就读生物系昆虫学专业。

他想象中,生物科学应该是更宏观、更具魅力的学科,而昆虫学却专注于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生物。“那些毛毛虫、蚊子有啥好研究的。”这种想法一度让他试图转专业。但自治区教育厅的回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内蒙古没有研究昆虫的专家,急需昆虫学人才,转专业申请未获批准。能乃扎布只能硬着头皮踏上昆虫学的学习之路。

命运的转折总是悄然而至。1958年,他跟着导师萧彩瑜导师到一艘来自埃及的运输木材的货轮上“抓虫子”。埃及是急性传染病黄热病的多发地区,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潮湿的船舱非常适宜蚊子躲藏。经过检查,在厨房中发现了2只蚊子,把蚊子抓走后才允许船只进港。1959年,萧彩瑜导师给学生们分了几筐鸭梨研究一种寄生虫。那几年河北沧州河间的鸭梨出现虫害,出口受阻。经研究才发现,一种叫“梨小食心虫”的害虫在作怪。导师带领学生研究出检测方法教给了果农,提高了当地鸭梨的出口检验合格率。

“小小昆虫对国计民生也能产生重大影响,可不能小瞧。”这两件事情对能乃扎布触动特别大,让他第一次明白了研究昆虫学的重要意义。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开始执着于对昆虫的研究,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一头扎进了昆虫学的海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

1961 年,能乃扎布从南开大学毕业,回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当时,国内的昆虫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内蒙古的昆虫学研究几乎空白。能乃扎布深知,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当年22岁的他担负起了动物学和昆虫学的教学科研任务,用蒙汉两种语言教授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等十几门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编写著作、教材有23部。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能乃扎布带领团队跑遍了全内蒙古的103个旗县,深入宁夏、青海、新疆以及蒙古国收集各种昆虫,共采集各种类群的半翅目昆虫标本20多万头。经潜心研究,已鉴定出近1000种,发现100多个新种,15个中国新记录属,150个中国新记录种,400个内蒙古新记录种,并对10多个国内外误定的昆虫名称进行了订正。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及世界半翅目昆虫研究资源,在昆虫学领域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除了昆虫分类学研究外,他还致力于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学、超微结构、昆虫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的研究,培养了近百名学生,建起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该标本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草原昆虫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标本馆,标本有35万号,其中新种和珍贵稀有标本300多种,馆藏标本价值1600万元。

回顾自己的一生,能乃扎布感慨万千。“一个人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内容,应该和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给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这一信念。以虫为“灯”,照亮的不仅是昆虫分类学的研究之路,更点燃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来源:创新内蒙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