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因长期制作并接触“捏捏”玩具而走红的社交媒体博主“有只猫叫小朋友”在平台宣布自己患癌,表示将暂停更新,引发粉丝广泛担忧与讨论。尽管该博主并未透露具体病因,但她长期与手工制作的捏捏玩具接触,令不少网友联想起此前有关捏捏健康风险的报道。
近日,因长期制作并接触“捏捏”玩具而走红的社交媒体博主“有只猫叫小朋友”在平台宣布自己患癌,表示将暂停更新,引发粉丝广泛担忧与讨论。尽管该博主并未透露具体病因,但她长期与手工制作的捏捏玩具接触,令不少网友联想起此前有关捏捏健康风险的报道。
随着“捏捏”市场火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2024年8月,知名测评机构“老爸评测”曾对市面热销的8款捏捏玩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6款甲醛释放量超标,最高一款竟超国家标准45倍;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方面,全部产品不达标,其中一款超标50倍。
不仅如此,多数捏捏的外包装为“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商、无生产日期、无质检合格证。部分产品外包装甚至检测出邻苯增塑剂超标,这种物质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近日,就有一位家长向“老爸评测”团队发出求助:其七岁孩子因误将“假胶水”玩具误食,紧急送医洗胃,过程艰难,残留物清洗不净,后续仍需通便处理。尽管初步化验未见异常,但家长担心成分残留在肠胃,对身体长期健康构成隐患。
该家长表示,产品包装极具误导性,外观仿食品,孩子因好奇尝试导致意外。她希望通过此事提醒更多家长警惕“可食”外观的危险玩具,并呼吁加强行业监管。
回顾近年来的检测与事故记录,早在2020年广州市消委会的抽检中,“捏捏”类产品的不达标率已达七成。2022年,河北省检测的30批次样品中,TVOC不合格率达76.7%,二甲苯不合格率高达83.3%。
而今,“捏捏”不仅因造型吸引人,还被炒作成“限量收藏品”,直播间预售、黄牛加价的乱象频出。玩具已不再只是“减压”,而演变为消费焦虑的代表。
面对玩具市场的畸形热度与安全隐患,老爸评测团队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捏捏”潮流,同时建议家长尽量选择正规渠道、标识清晰的产品。特别是涉及儿童接触的玩具,需格外警惕化学成分的隐性危害。
“捏捏”作为玩具,本应是减压的工具,而不是健康的隐患。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严控原料来源与生产标准,让“解压”真正成为安心的体验。
来源:甜甜育儿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