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界称,耶茨有一大批作家拥趸:雷蒙德·卡佛、库尔特·冯内古特、田纳西·威廉姆斯、尼克·霍恩比、琼·狄迪恩……《时时刻刻》与《朗读者》的编剧戴维·黑尔曾说:“耶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堪称二十世纪美国三位无可争议的伟大小说家。”
文学声誉这件事有时十分难以捉摸。
有的作家,生前收获好评如潮,名利双收;而有的作家,活着时或许获得过零星的关注,而后却被忽视,等到去世后,声誉才带点补偿性质的迟迟出现。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即是略显悲惨的后者。“孤独”是耶茨的人生底色,而他也用一生来描摹孤独。
评论界称,耶茨有一大批作家拥趸:雷蒙德·卡佛、库尔特·冯内古特、田纳西·威廉姆斯、尼克·霍恩比、琼·狄迪恩……《时时刻刻》与《朗读者》的编剧戴维·黑尔曾说:“耶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堪称二十世纪美国三位无可争议的伟大小说家。”
但是耶茨如果活着的话,肯定心想:那又怎么样?
一辈子只写一个主题:“孤独”
稍微读过一两本耶茨后,就会发现,他是那种一辈子只写一个主题的作家。一生都在反复书写中产生活的缓慢崩溃,描摹都市里普通人的内心焦虑和孤独。
耶茨生于1926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电灯推销员,母亲则是一位心怀抱负却未能成功的雕塑家。这个“母亲”形象在《恋爱中的骗子》《天命》中均有体现。三岁时父母离异,他开始跟着母亲四处漂泊。被送到竞争激烈的学校读书时,耶茨因家庭贫困而备受欺凌。他形容自己像“用别针勉强拼凑在一起”。十几岁时,耶茨参军成为阿登高地的一名步兵,肺部受损,退伍后并未去上大学。22岁时早早结婚,但始终缺钱,耶茨开始做些基础的文案工作。两次失败的婚姻,烟酒过度,在支气管炎、肺结核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困扰下,最终生命走向终结。
Blake Bailey在耶茨的传记A Tragic Honesty中详细描述了他至少十次精神崩溃,一次比一次可怕,有时包括在洛杉矶街头脱光衣服,以及在纽约贝尔维尤医院等地长期强制住院。
也许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书写了各式各样的普通小人物,这些故事以《十一种孤独》为名出版,成为他作家生涯里最为成功的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真正体现了他的笔力。转学后被同学孤立的小朋友,对即将步入的婚姻感到焦虑的年轻男女,严肃负责却不被人理解的教官,被炒掉后还假装出门上班的中年白领,有远大理想却一直无法实现的小职员……耶茨的笔触温和,带点幽默,但他深刻地写出了普通个体与时代节奏格格不入的那种孤独感,勾勒出小人物身不由己的人生轮廓。
“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部作品在书名就戳破人生最大的真相:孤独。“孤独”也正是耶茨的人生底色。读《十一种孤独》最大的感受是,明明打开的是别人的生活创口,自己却跟着受了伤。但挫折与失败是人生常态,书里有一句“顺其自然,体面地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风格”,即便是失意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
也许我明白,有时候一个人那样做,并不是真的想伤害谁,只不过因为他不快乐。他知道那样做不好,而且他知道做了之后自己也不会更快乐,可他还是一意孤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了。——《十一种孤独》
不甘平庸:我与我,周旋久
在《十一种孤独》前一年问世的《革命之路》,是耶茨的首部长篇小说。
这部精彩剖析婚姻本质的首秀之作发表后一炮而红,当年与《第22条军规》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冯内古特评价《革命之路》是“我所在时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时代的最佳作品之一。”此后还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经典之一。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据《革命之路》改编的同名电影2009年上映。这是时隔近十年著名影星凯特·温斯莱特和小李子在《泰坦尼克号》后的首度共演。温斯莱特一举摘得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桂冠,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影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叙事,并向耶茨的对话致敬。评论界称“五十年代在许多方面与现代的我们并无二致,焦虑从精心修饰的自我和生活方式中渗透出来”。
《革命之路》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夫妇弗兰克和爱波的生活困境。他们厌倦了平庸的郊区生活,渴望逃离现实的桎梏,计划移居巴黎寻找激情与梦想。然而,当升职与意外怀孕接踵而至,这场“革命”逐渐沦为幻影,婚姻的裂痕也随之暴露无遗。
耶茨讲述的,是那些“半好半有才华”的普通人,挣扎、妥协甚至失败,但仍然勇敢地尝试新的活法;他们苦心建立的家庭如何成为情感的牢笼,“爱”又是如何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他像是一位先知型的智者,以凌厉之眼,看出了美国社会普遍生活中的一个巨大问题:中产阶级生存方式的固化,以及市民社会精神深处千篇一律的空虚。年轻人虽然想奋力摆脱平庸,但灰暗的社会环境总是不动声色地瓦解那些不一样的“活法”。
就像耶茨自己所说:“我的角色们都在拼命做到最好,努力在他们已知和未知的局限中好好生活,做他们无法不做的事,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本性。”
耶茨的这种悲剧意识使他从众多描绘中产阶级失败生活的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
是不是就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由一连串他不想要做的事情组成?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毫无前途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革命之路》
走出了围城,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年轻的心在哭泣》是耶茨倒数第二部长篇作品。
小说的角色设置与《革命之路》相似,同样是一对怀揣憧憬的年轻夫妇,在他们人生的前半程,他们与惠勒夫妇一样渴望“创造性”的生活。迈克尔·达文波特是个从二战欧洲战场退伍的年轻人,踌躇满志,梦想成为诗人、剧作家。他清高,为艺术而活,不愿染指妻子的钱,可还是得为一家商业杂志撰文来维持他的写诗爱好。妻子露茜异常富有,却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觉得别人似乎都比她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别人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仍默默无闻,这对夫妻的焦虑与日俱增。
与惠勒夫妇不同的是,达文波特夫妇在小说开始不到三分之一时就离婚了。小说以大量篇幅描绘了两人分开后的人生,他们原以为被婚姻束缚的想象力最终被证实只是虚妄,现实是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软弱,也无法正视自己才华的不足。迈克尔和露茜满怀渴望,然而内心消极,因为自己的犹豫脆弱而几乎毫无所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像成年人那样生活,只能模仿周围的榜样。
“耶茨笔下的人物在表现得最糟糕时,像镜子一样,反映的是我们的弱点:被动,犹豫不决,自怜自艾,愚蠢。他眼里的世上之人事实上主要是并无过人之处、并不完美的人,为了向我们说明他的看法,耶茨带着我们尽量凑近那条线。”耶茨做到了,他在每本书里,让读者孤身一人,闯入那些不可避免的家庭争吵,独自面对因透彻了解人生注定要失败的痛苦。
“一直以来有两个不确定因素——去哪里和做什么——虽然我们详细讨论了这两个问题,但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两者互为依赖:若其中之一找到满意答案的话,那另一个也解决了。”——《年轻的心在哭泣》
画家霍珀×作家耶茨,孤独从此具象化
2024年开始,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全新的布面精装耶茨作品集,包含他最经典的九部作品。
之前已出版短篇集《恋爱中的骗子》、女性小说代表作《复活节游行》和耶茨半自传性质作品《孤独少年之歌》;近日推出《十一种孤独》《革命之路》《年轻的心在哭泣》三种;6月,还将推出《冷泉港》《天命》2种。
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寂静的剧场》里曾如此评价:“霍珀的房间变成欲望的悲伤港口。伴随我们观看的寂静似乎开始滋生。我们忐忑,我们欲去还留。我们受其衡量,如受孤独。” 这与耶茨作品的气质不谋而合。
新版耶茨作品的封面特别采用“美国孤独的视觉游吟诗人”爱德华·霍珀的画作,以全彩布面呈现,极富质感。两位大师的相遇,碰撞出属于现代都市人的独特心绪。
Room in New York
《革命之路》
房间中男女略显疏离的状态,不经意间描摹出挣扎于婚姻樊篱中孤独惠勒夫妇的真实写照。
Nighthawks
《十一种孤独》
霍珀名作《夜游者》,描绘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苦闷、孤独,这是霍珀的一贯主题。“也许,我的确是无意识地在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
Summer in the city
《年轻的心在哭泣》
霍珀1949年的油画《城市之夏》,面目模糊的男女困在阴暗的斗室之中,无法交流也无从脱困。他们以为自己在忍受婚姻,或是忍受彼此,其实他们要忍受的是生活本身。
耶茨的小说像一面冷冽的镜子,照见我们不愿承认的脆弱与平庸。他告诉我们,失败不是人生的意外,而是常态;孤独不是可耻的,而是所有人的宿命。但在这宿命之中,那些“体面接受”的普通人,依然在灰暗处闪烁着尊严的微光。
或许,阅读耶茨最大的意义,正是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的失败和解——当合上书本,你会发现,那些曾被掩藏的孤独,早已在文字的共振中,化作一声释然的叹息。
来源:上海译文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