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来临,口腔先知?提醒:口腔若出现几异常,建议尽快检查胃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21:14 2

摘要:一个在脸上,一个在肚里,隔着十万八千里,怎可能暗通款曲?偏偏,有研究发现,当胃部出现病变,尤其是胃癌早期,口腔往往最先“放风”。那么,嘴里出现哪些异常,可能是胃部在“悄悄报警”?这不禁让人想问:嘴巴的风向,真的能预示胃里的风浪?

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可这“神仙日子”背后,或许藏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劫难。谁能想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口腔问题,竟和胃癌紧密相连?

一个在脸上,一个在肚里,隔着十万八千里,怎可能暗通款曲?偏偏,有研究发现,当胃部出现病变,尤其是胃癌早期,口腔往往最先“放风”。那么,嘴里出现哪些异常,可能是胃部在“悄悄报警”?这不禁让人想问:嘴巴的风向,真的能预示胃里的风浪?

细查古今,口腔与脏腑关系密切,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提到“胃气上蒸于口,则口气浊”。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现代医学讲究“数据、图像、实验”,虽路数不同,却殊途同归,都不约而同把口腔作为内脏健康的晴雨表

如今,随着胃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在中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超过40万人,不少人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更是堪忧。若能在早期就通过口腔信号察觉端倪,无疑是为健康上了道保险锁

可惜多数人还在“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层面打转,却不知口腔的某些异常,不仅是牙齿问题,更可能是胃在“哭诉”

正所谓:“别看嘴上无风浪,肚里可能翻了船。”这船若是胃癌之舟,一旦沉没,后悔都来不及。

口气异常:不是火气大,而是胃气坏

不少人晨起嘴巴发酸、发臭,以为是上火、没刷牙、吃了蒜。可如果即便清洁到位,口气依旧浓烈如陈年腌菜缸,甚至带有腐败金属味,那就要警惕了。这种“暗香浮动”的口气,并非小毛病,而可能是胃中幽门螺杆菌作祟,甚至提示胃部黏膜已发生病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头号诱因,而它不仅影响胃,还能通过口腔传播,造成反复口臭、口腔溃疡等问题。

有研究发现,胃癌患者中,超过80%的人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而这类人群中,持续性口气异常的比例高达65%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这类口臭多呈“蛋白质腐败样气味”,与普通口气截然不同。如果把口腔比作一个小厨房,正常口气如炒青菜,幽门螺杆菌口气则像隔夜臭豆腐,不仅刺鼻,还让人避之不及。

牙龈出血、松动:不是牙不好,而是胃不稳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老话家喻户晓,但凡牙龈发炎、出血,老百姓第一反应就是“补钙”或“刷牙力度不够”。殊不知,连牙龈都在替胃叫苦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项队列研究指出,长期牙龈炎、牙周病患者,其胃癌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研究者发现,这些人群中,存在胃黏膜慢性炎症的比例高达72%,而这正是胃癌发展的温床。尤其是中老年人,若牙龈反复出血、牙齿松动脱落,又无明显牙周病证据时,就应考虑是否存在胃部慢性萎缩性炎症

其实,牙龈与胃的关系并不神秘。现代医学揭示,胃部病变可影响维生素B12、铁、叶酸的吸收,这些营养素一旦缺乏,最先“掉链子”的就是口腔黏膜和牙龈。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舌头发白、嘴角烂,是身体在“打灯笼”——照出胃的问题。

舌苔异常:不是没刷干净,而是胃有“霉头”

“人老先老脚,病来先看舌。”舌苔,是中医望诊“四诊合参”的关键项。可现代人把它当成刷牙时顺手一刮的小事,殊不知,正常舌苔应薄白、湿润、均匀;若发现舌苔发黄、厚腻、发黑,甚至呈现“地图舌”,那可不是“没刷干净”,而可能是胃出了“妖蛾子”。

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指出,胃癌患者中有超过70%的人在确诊前一年内,曾出现舌苔明显异常变化。其中,以“厚腻黄苔”“剥脱斑块状舌苔”最为常见。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胃部慢性炎症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西医角度看,舌苔的变化受胃肠道菌群波动影响极大。胃癌患者往往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代谢产物通过血流影响口腔黏膜,舌苔便出现异常。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胃肠一乱,舌头先乱。”

南北差异:胃癌高发区的“口腔密码”

中国地域辽阔,南甜北咸,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巨大,也直接影响胃癌的发病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胃癌发病率远高于南方沿海。原因何在?一方面是腌制、熏烤、重盐重油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口腔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以陕西榆林为例,当地以面食为主,常年摄入高盐、辛辣食物,加之多数人漠视口腔清洁,刷牙随缘,漱口靠天,造成口腔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达68%,远高于南方城市如杭州、厦门的39%。

这就像是给胃癌埋下了“定时炸弹”,而口腔,往往是引线。

生活建议:细节之处藏健康

不少人问:“嘴巴有问题,到底该不该查胃镜?”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口臭、牙龈出血、舌苔异常三大表现之一,并且持续超过两周,就应考虑胃镜检查。不是说非得等胃痛、呕吐、黑便才查,那时候恐怕早已错过黄金早期。

日常生活中,定期口腔检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是防患于未然的第一步。此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少吃腌制烟熏食品、戒烟限酒,也是防胃癌的“硬通货”。

同时,值得提醒的是,谨防“假口腔症状”误导。有些人明明是胃炎、食管反流,却表现为“口腔灼热、舌麻、口干舌燥”,反复跑牙科无果。其实这类症状多属于“胃肠反射性口腔病变”,应从源头查起。

医学的脚步在前行,疾病的信号也在变幻。过去说“病从口入”,如今更要说“病先由口显”。当嘴巴在发出微妙信号时,别嫌它聒噪,也许它是在为胃鸣冤。忽视这些看似细小的异常,等于关掉身体的“报警器”,而真正的危险,往往悄无声息地逼近。

参考文献:

[1]樊代明.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3): 189-192.

[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胃癌患者舌苔变化临床观察分析[J]. 江苏医学, 2023, 49(1): 25-28.

[3]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牙周病与胃癌发病机制相关性探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24, 40(5): 411-415.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