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兼听明断,破认知局限之茧

摘要: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例子也不鲜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未能全面了解情况、仅凭片面之词或有限的认知就匆忙下结论,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例子也不鲜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未能全面了解情况、仅凭片面之词或有限的认知就匆忙下结论,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此现象,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简析】

文题以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和认知局限做出错误判断的现象引出思考。在当今社会,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肩负重任的青年而言,克服偏听偏信和认知局限至关重要。

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其一,探讨偏听偏信产生的原因,如信息来源单一、主观情绪影响、缺乏批判性思维等,强调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其二,分析认知局限的形成因素,如知识储备不足、经验范围狭窄、思维定式束缚等,突出其对判断的负面影响;其三,思考如何避免偏听偏信和突破认知局限,如多方收集信息、保持理性思考、不断学习拓展视野等,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明智与进取。把握这些要点,可深入挖掘其价值与意义。

【立意参考】

1.打破认知局限,避免错误判断。

2.拒绝偏听偏信,成就理性人生。

3.拓宽认知视野,远离误判陷阱。

【例文】

兼听明断,破认知局限之茧

在信息如潮涌、世事纷繁杂陈的当下,我们身处一个看似知晓万事却又极易陷入迷茫的时代漩涡之中。回首往昔、环顾周遭,一个严峻且屡见不鲜的问题悄然浮现 —— 人们仿若迷失在认知的 “迷宫”,常因偏听偏信而铸下大错,因认知局限而仓促决断,以致深陷泥沼、难以自拔,徒留满是遗憾与追悔的结局。故而,摆脱认知局限、避开偏听误判,亟需怀兼听之心、行明辨之举、践躬亲之实,方得拨云见日,寻获睿智抉择的通途。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寥寥数字,直击现实的弊病。在生活的广袤舞台上,人们仿若置身迷雾,常因偏听偏信、受困于认知局限,仓促间做出错误判断,继而酿造诸多不可挽回的苦果,令人唏嘘不已。

古有赵王轻信郭开谗言,认定廉颇老矣、李牧通敌,自毁长城,赵国终在秦军铁骑下灰飞烟灭,大好河山沦为焦土;今有网络谣言肆虐,部分民众不明就里,仅凭一方说辞、几张截图,便对他人肆意诋毁,让无辜者背负骂名,生活陷入泥沼。认知仿若拼图,片面之词只是零碎一角,仅凭此构建全貌,注定满是破绽、扭曲变形。

破此困局,当怀兼听之心,拓宽认知边界。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楷模,朝堂之上,他广纳谏言,无论是魏征的直言不讳,还是房玄龄、杜如晦的深谋远虑,皆悉心聆听。在制定国策、评判朝臣功过等诸多事宜上,不被单一声音左右,集思广益,终成就 “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光芒万丈,如明珠闪耀于历史长河。于科技领域,屠呦呦团队在探寻青蒿素抗疟奥秘时,未局限于既有理论认知、单一研究路径,而是博采众长,融合中医古籍智慧与现代医学实验方法,参考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多番尝试、反复验证,方才拨开疟疾治疗迷雾,为全球健康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为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崛起历程,便是兼听与拓宽认知边界的有力例证。当全球通信行业被传统技术标准 “割据”,华为没有局限于跟随既有规则,亦未偏信所谓 “巨头已划定格局、后来者难有作为” 的论断。他们广开言路,在全球设立多个研发中心,招揽各国顶尖科研人才,汲取不同地域的创新思维与前沿技术理念;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倾听学界的理论见解与前瞻性分析。从基础通信算法研究,到 5G 技术攻坚,既借鉴西方成熟的工程实践模式,又融入东方对于系统集成、高效运维的独特智慧,整合多方资源、兼听多元声音,历经无数次试验与优化,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 “中国 5G” 领跑世界,重塑全球通信产业版图,为万物互联时代筑牢根基。

兼听非盲目接纳,更需明辨慎思。信息洪流奔腾呼啸,泥沙俱下,若不甄别,只会溺亡其中。伽利略身处 “地心说” 统治的时代,众人皆奉为圭臬,教会权威不容置疑,可他凭借敏锐洞察与严谨思辨,对天文现象细致观测、深入剖析,不被传统认知与权威论断裹挟,勇敢质疑、大胆求证,用 “日心说” 撕开黑暗天幕一角,让真理曙光得以照拂后世。面对网络热点,我们亦应如此,不被情绪化言论、博眼球爆料牵着鼻子走,冷静分析信息源、证据链,以理性思维筛选甄别,方能趋近真相。

现当代诸多社会事件验证着明辨慎思的重要性。如一些自媒体为博流量,肆意传播某知名企业 “即将倒闭”“产品严重缺陷” 等谣言,一时间网络哗然。部分消费者不明真相,跟风指责、抵制。然而,有的理性群体深入调查,从企业官方财报解读财务健康状况,实地考察生产线验证产品品质,查阅行业权威评测比对数据,一番明辨慎思后,戳破谣言泡沫,还原企业真实面貌,避免了无端误解与商业伤害。

拓宽认知之路,还需躬身实践、亲探真知。苏轼夜游石钟山,未因旧说传闻就妄下定论,而是 “扣而聆之”“徐而察之”,实地探寻声响来源,终解千古谜题,为后人留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深刻警醒。科研工作者扎根实验室、深入荒野大漠,在反复实验、实地调研中突破理论瓶颈;基层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于亲身体验里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便是躬身实践、突破认知局限的典范。在当时主流农业学界普遍认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难度极大、几无可能实现高产突破的认知背景下,袁隆平没有被理论局限住脚步。他头顶烈日、脚踩泥水,年复一年穿梭在稻田之中,亲手播种、插秧、观察、记录,历经无数次失败,反复筛选稻种、优化杂交组合方案。正是凭借亲赴田间地头、实打实探索实践,他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打破学界旧有认知,用增产的粮食填饱无数辘辘饥肠,书写农业科技传奇,改写全球粮食格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摆脱认知局限、避免偏听误判,是一场贯穿人生的修行。让我们以兼听为舟、明辨作桨、实践为帆,冲破迷雾,驶向睿智判断、正确抉择的彼岸,于时代浪潮中稳立潮头,书写精彩华章。

来源:老熊作文高中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