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吕梁山麓,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石楼小镇社区广场上,一场“理论+文艺”的特色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身着红马甲的“蒲公英”宣讲团成员敲响快板,用朗朗上口的方言说唱《乡村振兴谱新篇》,台下百余名群众围坐成圈,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 本报记者 王 洋
通 讯 员 李晶晶
五月的吕梁山麓,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石楼小镇社区广场上,一场“理论+文艺”的特色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身着红马甲的“蒲公英”宣讲团成员敲响快板,用朗朗上口的方言说唱《乡村振兴谱新篇》,台下百余名群众围坐成圈,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党的政策就像春风化雨,直抵人心!”72岁的老党员王大爷感慨地说。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石楼县创新党的政策宣传工作的鲜活写照。近年来,该县以“蒲公英”宣讲团为核心引擎,整合文艺轻骑兵、新媒体矩阵、社区网格化力量,构建起“线上+线下”“理论+文艺”“固定+流动”的立体化宣讲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如蒲公英种子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蒲公英”宣讲团:播撒理论火种的基层尖兵
在石楼县崇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周三的“理论充电日”已成群众期待的“精神盛宴”。宣讲团成员孟文涛用地道的石楼方言,深情讲述红军东征时期“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他指着墙上的历史照片说:“革命年代,共产党员与群众风雨同舟;新时代,我们更要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这支由党员干部、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组成的30人宣讲队伍,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理论微课堂”“家风大讲堂”等特色活动230余场。他们秉持“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理念,把课堂搬到苹果园、车间厂房、校园课堂。在灵泉镇车家坡村,宣讲团结合“一村一品”产业政策,在果园里现场教学电商直播技巧,帮助村民年增收超50万元。
更值得点赞的是“点单式”服务机制——群众通过社区微信群“下单”,宣讲团精准“接单”定制课程。今年以来,围绕医保改革、移风易俗等民生热点,已开展专题宣讲47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真正让理论宣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文艺轻骑兵:政策解读的“百变传播者”
在小蒜镇移民安置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政策巡演”正在上演。舞蹈《美丽中国》中,演员手持印有“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字样的折扇翩翩起舞;小品《医保那些事儿》用幽默台词解读参保政策,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村民刘巧莲说:“比看大戏还过瘾,政策要点全记在心里了!”
这是石楼县“文艺+政策”融合传播的缩影。该县整合文化馆、专业剧团、民间艺人资源,组建5支文艺轻骑兵,将政策内容巧妙融入快板、戏曲、小品等艺术形式。在龙交乡君庄村,原创小品《搬迁之后》以易地扶贫搬迁为背景,通过新旧村民的对话,生动展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政策红利,演出结束后引发群众热烈讨论。
“文艺是政策的‘翻译器’,让硬道理变得有温度。”石楼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文艺小分队深入9个乡镇、6个安置点,开展巡演68场,原创政策主题节目23个,单场最高吸引800余名观众,实现了“演出一场好戏、讲透一项政策、凝聚一片民心”的效果。
新媒体矩阵:云端上的政策“播种机”
“家人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政策有新变化,现在线上就能办理……”在石楼融媒视频号直播间,主播贾璐通过“直播+弹幕互动”模式,实时解答网友提问。
当网友问及“60岁以上老人补缴流程”时,她立即连线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操作步骤,这场直播吸引1.2万余人观看。
为打通政策传播“最后一公里”,石楼县构建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网格群”的新媒体矩阵,开设“政策微课堂”“民声直通车”等专栏,推出“青年版”图解、“银发版”语音、“方言版”短视频等精准化产品。在红军东征纪念馆与北京朝阳区委党校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VR全景+专家访谈”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在线参与,让红色资源成为“云端”理论课堂。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媒体平台累计发布政策解读内容20条,阅读量突破5000次,线上解决群众咨询问题30余件,真正让政策宣传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
网格化服务: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
在罗村镇沙窑村,网格员薛海燕走街串巷,为村民发放《惠民政策一本通》。这本巴掌大的手册,将医保报销、教育补贴等26项政策梳理成“流程图+问答式”干货,村民张建国对照手册,不到半小时就办妥了残疾证年审。“以前跑断腿,现在翻手册,政策清清楚楚!”他连连称赞。
石楼县将全县划分为43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建立“一户一档”需求台账,让政策宣传融入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在和合乡,网格员联合宣讲团开设“夜校讲堂”,利用农闲时间播放政策宣传片;在小蒜镇,网格员化身“政策快递员”,为高龄老人上门办理认证。今年以来,网格员累计走访2.3万户,解决政策落实难题470件,成为群众身边的“政策明白人”。
从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到文艺舞台的“政策剧场”,从手机屏幕的“云端宣讲”到网格一线的“上门服务”,石楼县的政策宣传实现了从“灌输式”到“互动式”的深刻转变。
据评估显示,该县群众政策知晓率从2022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92%,满意度达95%。正如灵泉镇村民李秀兰所说:“过去觉得政策是‘天上的云’,现在成了‘碗里的米’,句句都和咱老百姓的日子息息相关!”
“理论宣传不是‘一阵风’,而要像蒲公英一样,把种子播撒到群众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石楼县委书记杜侯平表示,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石楼县将持续创新宣讲模式,让党的政策如阳光雨露,滋润石楼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