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格律诗写作中,避免孤平和拗句的出现,是保持诗的韵律和谐、符合格律要求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与「孤平」
在格律诗写作中,避免孤平和拗句的出现,是保持诗的韵律和谐、符合格律要求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定义
(1)孤平
仄平脚句犯孤平,两仄夹一平必警。
(特指"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变仄成"仄平仄仄平")
指律句中除韵脚外,仅剩一个平声的现象,是格律诗所忌。
其标准定义为:在"平平仄仄平"句式中,若第一字变仄(即"仄平仄仄平"),则形成孤平。
此时必须通过第三字改平声来补救,形成"仄平平仄平"。
(2)拗救
平仄失调谓为拗,本句邻句补救调。
前字违律后字补,一拗一救成协调。
是格律诗的弹性规则,当某字平仄不合常例(即"拗"),需在特定位置补偿调整。
包含三类:
本句自救:如孤平补救。
对句相救:上句某字拗,下句对应字补救。
复合拗救:同时包含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
二、典型句式与救法
1. 孤平救例(本句自救)
原句式:
五言:平平仄仄平 若首字仄成「仄平仄仄平」(孤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第三字仄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
救法:
五言:第三字改平 仄平平仄平
七言:第五字改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句:
李白《夜宿山寺》:"恐惊天上人"(原应"平平仄仄平","恐"仄救为"仄平平仄平")
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独"仄救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2. 拗救救例
原句式:
五言:仄仄平平仄 若第四字拗成「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若第六字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
救法:
对句对应位置补平声字:
五言对句:平平仄仄平 改第三字为平 平平平仄平
七言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第五字为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句: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拗"穷"救,"云"平补)
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拗"沙"救)
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
下句: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分析:上句第四字"不"应平而仄(拗),下句第三字"吹"应仄而平(救),形成跨句补偿。这种"四拗三救"模式,既保声律平衡,又存"不/吹"的力度对比。
再举例:
拗救的三大类型
1. 本句自救
(1) 孤平自救
如上所述"仄平平仄平"句式。
(2) 特拗句式
"平平平仄仄"变"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救)
如王维《辋川闲居》"清川带长薄"(平平仄平仄)
2. 对句相救
(1) A式句拗救
上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变仄),下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变平)
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不"(仄)拗,"吹"(平)救
(2) B式句拗救
上句"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拗(变仄),下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变平)
例: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竟"(仄)拗,"花"(平)救
3. 复合拗救
同时包含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
例: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句"自"(仄)拗,下句"空"(平)救;
下句同时自救:首字"隔"(仄)致孤平风险,第五字"空"(平)补救
三、特殊说明
1. 非孤平拗句:如"仄仄仄平仄"(小拗)可不救,但大家多选择补救
2. 七言类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句式前加相反平仄
3. 创作原则:王力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需注意:
- 避免三平尾(如"平平仄仄平平平")
- 避免孤平(除韵脚仅一平)
实例总览:
本句自救: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
对句相救: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复合救: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四、关键差异
1. 性质不同:孤平是必须修正的格律缺陷,拗救是主动运用的创作技巧。
2. 范围不同:孤平仅存在于"平平仄仄平"及其变体,拗救可适用于多数句式。
3. 程度不同:犯孤平必救,而小拗(如"平平平仄仄"变"平平仄平仄")可不救。
五、格式对照
正格:平平仄仄平
孤平:仄平仄仄平(未救)
救后:仄平平仄平(本句救)
正格:仄仄平平仄
小拗:仄仄仄平仄(可救可不救)
大拗:仄仄平仄仄(必对句救)
六、记忆要诀
孤平只在平收现,仄收不论自然宽。
一三五位可机动,二四六位铁律严。
救拗如同医补术,平仄平衡即安然。
掌握这些规律后,可尝试分析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标准律句)与李白《宿五松山下》"我宿五松下"(拗句)的差异,体会规范与变通的辩证关系。
来源:啦啦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