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联描绘塞北地区在寒霜笼罩下的萧索景象。塞北向来以其广袤、寒冷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所熟知。寒冷的秋冬季节,霜雪侵袭着大地,山上的植被凋零,使得千山看起来消瘦、荒芜,传达出一种冷峻、寂寥的氛围。
上联:霜寒塞北千山瘦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自平台账号“青春你好”邀对,谨以致谢。
上联描绘塞北地区在寒霜笼罩下的萧索景象。塞北向来以其广袤、寒冷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所熟知。寒冷的秋冬季节,霜雪侵袭着大地,山上的植被凋零,使得千山看起来消瘦、荒芜,传达出一种冷峻、寂寥的氛围。
“霜寒”是寒冷的气候,象征着肃杀和冷酷。“塞北”代表着北方边疆地区,那里有着广袤的草原、戈壁和山脉,同时也是气候较为恶劣的地方。“千山”是众多山脉的集汇,体现出塞北地域的广阔。在塞北的秋冬季节,寒霜覆盖着大地,连绵的山脉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没有了葱郁的植被覆盖,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体,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冷峻。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情怀。诗中营造出寒冷、孤寂的塞北环境,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下联:日暖江南万水柔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聚焦于江南地区在暖阳照耀下的柔美景色。江南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温柔水乡,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早春的江南,天气温暖,阳光明媚,众多的河流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水面波光粼粼,水流轻柔舒缓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温馨、柔美的氛围。
“日暖”象征着生机和希望。“江南”代表着长江以南的地区,那里有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充满诗意和柔情的地方。“万水”体现了江南地区水网密布的特点。阳光洒在无数的河流湖泊上,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两岸的垂柳随风摇曳,小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江南好》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中的“日出”与“江花”相互呼应,“江水绿如蓝”则体现了江南之水的柔美,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温馨画面。
这副对联通过上下联鲜明的对比,将霜寒的塞北与温暖的江南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上联描绘出塞北在寒霜的笼罩下,千山呈现出消瘦、冷峻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萧瑟之感。下联则展现出江南在暖阳的照耀下,万水都变得温柔、灵动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从词性结构上看,“霜寒”与“日暖”相对,“塞北”与“江南”相对,“千山”与“万水”相对;“瘦”与“柔”相对。 上联是“霜寒(主谓)+塞北(方位短语)+千山(数量短语)+瘦(形容词)”的结构,下联是“日暖(主谓)+江南(方位短语)+万水(数量短语)+柔(形容词)”的结构,上下联结构相同,对仗十分工整。
从韵律节奏上看,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联平仄严格相对,符合对联平仄规则要求,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从韵律上看,上联七个字和下联七个字连读时,平仄交替出现,不会产生拗口的感觉,这种韵律的和谐性增强了对联的音乐美感。
来源:蔡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