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走进二道区长拖1958文创园,一台车轮高达1.5米、通体红色的东方红——28型拖拉机静静伫立,引人驻足。这台诞生于1980年的老式拖拉机曾经驰骋于田野之间,是长春拖拉机制造厂辉煌岁月的代表作“。印在第3套人民币中壹元纸币的那台拖拉机,就是它的同款。”解说
近日,走进二道区长拖1958文创园,一台车轮高达1.5米、通体红色的东方红——28型拖拉机静静伫立,引人驻足。这台诞生于1980年的老式拖拉机曾经驰骋于田野之间,是长春拖拉机制造厂辉煌岁月的代表作“。印在第3套人民币中壹元纸币的那台拖拉机,就是它的同款。”解说员介绍道。直到2021年,它仍活跃在田间地头,见证着国产农机的发展与坚守。
“要强化大面积单产提升机械化支撑,推动高性能播种机部署到一线;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短板机具研发制造和丘陵山区农机量产应用;高效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和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加力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4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推进会议,释放出众多农机发展利好信号。对于不少合作社和农户来说,政策的“拉力”正是技术的“推力”。政策发力,新机向前。在长春市的黑土良田上,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正全力以赴。从“东方红”到“北斗智”,一代代国产农机在耕耘中不断进化,一批批新式“铁牛”正在耕地一线接力,见证着传统向现代的巨变。它们不仅是一颗颗螺丝、一台台马达的拼接,更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支撑。
01
技术更新打造农机新引擎
春耕时节,在榆树市的田间,近几年热起来的秸秆条带联合整地机又忙碌起来。“2024年卖了680多台,今年突破1000台问题不大。”从最初“看不懂、不敢用”,到如今跨县跨省抢购,这项由榆树市八号镇晨辉合作社理事长刘臣推广了6年的技术与配套农机逐步走上正轨。机具的普及,背后真正驱动的并不是市场热度,而是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倒逼式”突破。
2019年初代的条耕机具备秸秆归行、条耕、镇压三种主要功能,如今可以因地制宜再配套两种功能,进行一体化耕地作业。“以前的液压马达镇压系统,高温一来就出毛病。我们就在液压系统里加了强力散热装置,现在油温不再过高,运行稳定。”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利斌说,过去旋耕刀排列太密,阻力大、费油还容易堵,经过重新排列设计,既能碎土,又能节能提效。
条耕作业模式说起来复杂:保留部分秸秆覆盖土壤,在条带区域进行耕作播种,不扰动全部地面,但实际效果好得出乎意料。晨辉合作社连续10余年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蓄水量增加近20%。2024年,吉林省将秸秆覆盖条带耕作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增产措施,并将条耕机纳入新一轮农机补贴目录。
走进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机库,几台拖拉机和播种机正在接受春播后的设备检查。合作社负责人李振军介绍:“今年我们新上了两台智能农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开机后能自动直行作业,误差不超3厘米。”“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北斗导航正在加速进入农机导航系统的主流应用体系。”王利斌说,在精准导航的保障下,播种机实现了“一次下田完成犁地、开沟、播种、施肥”等多道工序,同时保证株距均匀、行距整齐。
德邦大为的电驱播种机还具备作业数据实时上传、落粒监控等功能,“我们能在屏幕上清晰看到播种是否均匀,哪儿缺苗一目了然。”在九台区的德强家庭农场,今年的春耕也有了“大数据”。“这可是我们的大工程!”农场负责人潘丙国笑着说。他投入数万元资金,用德邦大为的“单产提升套件”对自家10台免耕机中的9台进行了技术升级,添加压种轮、深施肥套装件等,提高播种质量。“别看是改装,效果真不小。”他介绍说,经过调试,升级后的设备不仅能应对今年土壤墒情重、升温慢的难题,还能有效提高出苗率,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一台拖拉机牵引着配套机具前行,种子和底肥的仓室阶梯式上下排列,种子顺仓下落,3个黄色轮盘高高抬起并转动铺设滴灌带,侧身施肥装置紧随其后,底肥精准埋入,覆土装置旋转收尾,将土壤覆盖在播种沟上,作业一气呵成……
在九台区营城街道,农机研发人员来到农田给拖拉机安装新配件。
5月11日,在九台区营城街道,农机研发人员郭家成带着团队来到地里试机。“看!这就是我们新改进的两垄窄距条耕机。”站在地头,他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解释,“每小时能行进8公里,每天干10多公顷不是问题。”
这台看似普通的农机,背后凝聚着农机研发人员数年的知识积累和数月试验的心血。它将窄条耕、侧深施肥、播种、滴灌带铺管等多项功能集于一体,能在一次作业中同步完成整地与播种,为春耕争取时间,也为保护性耕作提供装备保障。但新机型的推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整地和播种同时进行,种床质量能不能保证?有容错空间吗?出苗情况怎么样?”面对此类疑问,郭家成并未回避,而是选择与农民一同在地头“追问答案”。
5月12日,郭家成再次来到地里察看播种后的出苗情况。仅一夜之间,种子已破土而出,种衣从土壤里被新芽一同顶起。“这是对新农机最直接的回应。”他说,“一开始大家觉得太超前、不实用,但今天的效果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改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科研院校、企业正在探索着“先行一步”的道路。技术的“无人区”从来不缺挑战,所幸,总有人愿意跨出第一步。
来源:长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