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涵盖近50万人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研究结论之一令人瞠目:O型血群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感染率,显著低于A型血人群。
“O型血的人更容易生病,AB型人寿命最短?”这类说法真假参半,看似科学,实则误导。但正因为它们模糊又令人好奇,才总能在朋友圈刷屏。
血型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健康命运吗?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星座的话题,其实背后牵扯着免疫学、遗传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知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血型与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多个权威研究中确实呈现出“偏爱”的趋势,只是,这种“偏爱”并不是命运的铁律。
当前社会对“个性化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血型是否隐藏了某种“命中注定”的健康密码。
一项冷门但颇具争议的研究发现,血型甚至可能影响人的情绪稳定性和焦虑倾向。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涵盖近50万人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研究结论之一令人瞠目:O型血群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感染率,显著低于A型血人群。
这不是孤例,加拿大、丹麦也有类似发现。这一“偏好”背后,正是血型抗原在免疫反应中的独特机制。
血型,其实是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类分子,就像细胞表面的“门牌号”。A型有A抗原,B型有B抗原,AB型兼具两者,而O型啥都没有。
这些“门牌号”决定了身体如何识别“自己人”和“外来者”,也就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这就像一个安保系统,有的识别更精准,有的容易误判。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A型血人群在罹患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上的风险略高。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在A型血胃黏膜上的“粘附力”更强。
而O型血人群则更容易患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是因为O型血的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侵蚀。不同的血型,如同不同的“土壤”,对疾病的“种子”有各自的适应性。
血型还可能影响血液的凝固机制。研究显示,非O型血的人更容易发生血栓,尤其是在患有肥胖、糖尿病等高风险因素的前提下,这点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不容忽视。
就好像有些人天生车速快,开在雨天弯道上,风险自然也就更高了。
在临床一线工作近二十年的内科医生李岩提到,她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一个现象:AB型血的人在某些慢性病的恢复期似乎更“拖沓”,而O型血患者更容易在早期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
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谁更健康”,而是反映了不同血型对疾病的警觉度与应激反应机制不尽相同。正如不同材质的报警器,有的灵敏,有的迟钝,都各有利弊。
2019年,山东一位65岁男性在体检中发现多项指标异常,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由于他是A型血,且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医生高度警惕胃癌风险。
进一步胃镜确诊后,所幸病灶处于早期,及时手术后恢复良好。这类案例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纳入血型与疾病风险评估体系中,不是为了“标签化”,而是为了“早识别”。
寿命与血型有关吗?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但部分研究给出了有趣的线索。复旦大学的一项人口队列数据显示,在百岁老人群体中,O型血的占比略高于其他血型。
研究者猜测,这可能与O型血较低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强的感染抵抗力相关。但也有学者指出:影响寿命的因素太多,血型只是冰山一角,饮食、运动、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才是决定长寿的“地基”。
血型不是“健康的密码锁”,而是“倾向的风向标”。它不会决定你一定会得什么病,但可以提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多加注意。
比如O型血的人,胃肠道保护要做得更细致;A型血人群,警惕胃癌与心血管疾病;AB型血者,注意情绪波动与免疫异常;B型血人则要留意血糖与胆固醇。
更值得一提的是,血型与心理健康也有微妙联系。日本、韩国一些心理学研究提出,A型血的人更容易焦虑和完美主义,O型血则更外向冲动。
这些看似“八卦”的说法,其实有部分数据支持。虽然远未达到临床参考级别,但在个性化健康管理中,或许能提供“软提示”。
我们习惯用血型来判断能不能输血,却忽视了它对健康的“提示功能”。它是我们身体的一张“身份证”,虽然不能决定命运,却能为我们提供一份“体质地图”。
医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康从来不是某个“点”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面”。血型,只是这张健康地图上的一块拼图。
那么,哪种血型最健康?并没有标准答案。生命的厚度从不由血型决定,而是由你每天的选择堆砌而成。
未来的你,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健康画像?从今天起,给身体一点理解,不是问它“你是哪种血型”,而是问它:“你需要我怎么照顾你?”
参考文献: [1]王颖,李春红,张晓慧,等. 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2023,43(05): 321-324. [2]彭晓东,刘慧,朱红. ABO血型与新冠病毒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J]. 中国感染与免疫杂志,2022,42(11): 1286-1290. [3]张蕾,王新宇,李岩. 血型与慢性病康复差异的临床观察[J]. 临床内科杂志,2024,41(03): 178-18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来源:阿磊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