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中使帖》创作于唐代大历十年(775年),时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历史节点。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乱,占据瀛州等地,朝廷派兵平叛,于同年八月至十一月间先后取得磁州大捷与瀛州吴希光投降的胜利。
文◎赵磊
《刘中使帖》创作于唐代大历十年(775年),时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历史节点。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乱,占据瀛州等地,朝廷派兵平叛,于同年八月至十一月间先后取得磁州大捷与瀛州吴希光投降的胜利。
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虽因直言进谏遭权相元载排挤而远离朝堂,仍心系国事。闻此捷报,年近七旬的他以激昂之情挥毫写就此札,其文辞简练,仅41字,却将忠君忧国之心与闻捷之喜凝于笔端。
作为四朝元老,他亲历安史之乱的动荡,深谙藩镇之祸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帖中“足慰海隅之心耳”“吁足慰也”的反复慨叹,不仅是对战事捷报的回应,更折射出中唐士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
《刘中使帖》以中锋行笔为主导,融入篆籀笔法,线条圆润饱满而内含筋骨。宋人朱长文“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的评述,精准概括了其笔法特质。
颜体行草延续了楷书宽博舒朗的特征,字内空间疏阔,笔画间留白大胆。这种结体方式打破了二王体系内敛秀逸的传统,以雄浑的体势开创了唐代行草的新范式。
相较于《祭侄文稿》的悲怆沉郁,《刘中使帖》展现了颜真卿行草的另一面向,雄健豪迈。其以篆籀入行草的笔法,为后世黄庭坚、王铎等书家的空间探索提供了先导。元代鲜于枢评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明代文徵明更推为颜书墨迹之冠,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典范地位。
该帖流传有绪,宋徽宗时入宣和内府,钤“绍兴”连珠印;元代经张晏、鲜于枢递藏;明代归项元汴“天籁阁”,董其昌将其刻入《戏鸿堂帖》;清初流入民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来源:大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