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袁慧敏 | 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我们一直在与时俱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01:48 2

摘要: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

十年筑梦 大有可为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美术精品问世。

回顾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过去十年走过的历程,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青年艺术家、艺术学理论学者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美术领域对讲话精神的弘扬践行,蕴含了其对讲话精神的深刻领会。他们将作品创作于祖国的大地上,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祖国和人民呈献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佳作与理论成果。

十年间,山东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及艺术理论批评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与指导下,理论委员会策划开展了“美从何处寻”“新从何处觅”青年艺术家系列访谈活动,在高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山东青年美术家之间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为高校美育工作添砖加瓦。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书写伟大时代、反映时代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美术事业。他们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以美术的语言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他们胸怀文化自信,在文化两创方针指引下,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值此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又精心策划组织了“十年筑梦大有可为”系列专访,邀请几位艺术家及艺术学理论学者结合自身创作与理论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观点展开回顾学习与深入解读,为山东青年美术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十年筑梦,牢记使命,大有可为;新的十年,奋楫扬帆,赓续前行。“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山东青年美术家将谨记讲话精神,新的十年,初心不改,再出发。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采访者:袁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请问您认为在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实践中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真善美”呢?

袁慧敏: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来探讨。刚才我们一同参观了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和海岱美术馆,它是由废弃的老锅炉房改造而成的,采用了工业风的设计,保留了老的仪器设备,这是历史的记忆,沉淀至今看来也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在美术馆里展出的艺术品本身也是跟整个建筑艺术相得益彰的。

所以这个“真善美”,从奠定综合类大学美术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贯彻国家有关美育与思政工作的精神内涵,能让美术馆起到高校美育、社会美育的作用。一方面,为艺术学院的学子提供实践的场所,让莘莘学子接触到名家名作,使之在书本上的文字学习之余都能亲身参与策展过程。另一方面,对于综合类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内建有一个美术馆,是陶冶艺术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的宝地。

美术馆近期推出了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展览,众多艺术家都在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而在这样百花齐放、群英荟萃的展馆里,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去感染人、感化人、鼓舞人,更好地推行大众美育。艺术学院墙上写有“求其真,明以德,游于艺”,这就是一种真善美的体现,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想法,也是设立山东财经大学海岱美术馆的初衷。

海岱美术馆举办“丹青绘盛世翰墨书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驻济高校艺术作品展

采访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您认为,在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家及艺术理论研究者应具备何种素质?

袁慧敏: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虽说“笔墨当随时代”,但从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优秀的理论研究者当以道德为首位。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谈到了“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陈师曾品评文人画将人品放在了首位。这是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或高校美育工作者、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美术老师所要具备的一点,也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此之谓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是第一位的,所以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评论者,良好的品德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导学生惟德为先。并不是说学舞蹈的学生舞技有多卓越,绘画的学生技法有多高超,就可以称之为“好学生”,而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明辨是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德者,本也”——告诫世人品德是根基,如同大树之根深扎土壤,才能枝繁叶茂,在新时代语境下,更要弘扬此积极向上的思想引领。

采访者:艺术在人们眼中往往是纯粹、无价的,而艺术与市场结合就赋予艺术品价值。艺术品不再仅仅是文化传承与审美欣赏的载体,而成为了投资与财富保值的新途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您如何看待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您对“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表述是如何理解的?

袁慧敏:这句话谈论的是艺术家作品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艺术家在面对市场时是一种什么态度,到底是积极应对,还是避谈市场。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此分享一个例子。我们会问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润格是多少,多少钱一平尺,诸如此类的市场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元代的王冕曾卖卜测字,画花换钱,这也是“鬻字窝”的由来,他曾言“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言下之意则是说,自己是自由艺术家,贩画为生。而元代倪瓒则比较清高独立。晚年生活困敝,当有商人去跟他求字买画的时候,虽欣喜万分却又故作矜持,展示出矛盾的心理状态。因为在宋元之前,要以笔墨纸砚、茶叶泉水这种雅物去以物换物,而非用钱衡量。但发展到明末清初,扬州画派郑板桥明码标价定制润格。他会在自己的画室书房门口明码标价,挂上润格。郑板桥坦言,“礼物既属纠缠,赌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所以我认为艺术家在面对市场,探讨经济效益问题时,不必扭捏作态,反而是坦然处之,落落大方,这与人品、艺品无关,当艺术水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自然会收获市场的高认可度。

采访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您在中国书画鉴赏方面颇有建树,参与撰写的《中国汉画像石粹编》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袁慧敏: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主要的两个方向为: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和艺术金融方向。在我看来,艺术品投资和鉴定是不可分割的。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与行业交流的深入,越发坚定地认为投资和鉴定是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可分割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是一体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一个角度是从传承出发,即艺术家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结合于新时代语境,应用到自身的创作中;另一个角度是从青年人出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到青年人心里,发扬光大,传承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彰显的是大国的文化自信。这是从创作和传播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互联网上有许多青年或者非遗传承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新时代的、新科技的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讲述中国故事。

采访者:在《曾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巨匠之吴昌硕》一文中,您呼吁评论家、藏家多多关注吴昌硕的绘画精品代表作,让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呈现出应有的价位。对于未被完全发掘的艺术巨匠,应更注重其艺术价值,还是更关注其市场价值?

袁慧敏:市场具有一定滞后性,时间是检验艺术品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存在这种情况,一些艺术家在美术史上已经有了定位,但市场并没有认识到其宝贵价值。比如说黄宾虹,一直到去世之后很多年,他的作品价位整体都是偏低的,投资者、藏家并没有认识到黄宾虹应有的市场定位。所以时间是检验艺术品价值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大浪淘沙,总会呈现出它的市场价值。反言之,投资艺术品不能只以市场利好为向。我经常鼓励学生要培养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即艺术价值之所在。艺术品有着不同于其他金融投资类的独特判断标准,掌握这种判断标准就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所在。作为本专业的学子要学会去判断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呼吁市场关注并发掘其艺术价值,助力艺术作品呈现出其本该具备的市场价值。

采访者: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些年来,一股强劲的AI艺术风潮在全球刮起,众多艺术家使用或引入AI技术创作艺术作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塑造着当下的经济业态,也推动了数字艺术从奇观美学和互动美学时代进入AI美学新时代。《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请问您如何看待AI在艺术领域的表现?AI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品的金融价值?

袁慧敏:如果谈AI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或是对艺术发展、艺术呈现、艺术传播、艺术策展的意义问题,AI是有很好的一面。比如说AI艺术创作、NFT在一些世界著名拍卖行可以拍出不菲的价格。又如AI艺术策展,AI技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显著提高了策展的效率。传统的策展过程需要策展人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和整理工作,而AI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快速准确地为策展人提供相关的艺术信息和趋势分析。此外,AI还可以辅助策展人进行展品的布局设计和展示效果的模拟,让观众在完全沉浸式的环境里欣赏艺术作品,加深对展览内容的认知和感悟,为传统展览增加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展示效果,丰富了展陈形式。由此可见,AI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传播、艺术策展,甚至艺术创作等领域都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但是谈及AI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争议。艺术作品是体现艺术家个性、才干与情思的结晶。我曾关注过AI作品的版权问题,在中国首例“AI文生图”侵权案中,法院肯定了AI绘画大模型生成的涉案图片属于著作权法上的美术作品,原告对其拥有著作权。这是因为原告在使用AI模型时,通过输入提示词和设置参数等方式,进行了智力投入和个性化选择,使得生成的图片具有独创性。对于AI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也可以从此角度来理解。原作者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AI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技术工具,本质是一种智力成果,它的构成要素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原作者的思想和原创性的运用可被视为是否体现人类的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一大重要评断标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就可以明白,AI是艺术家的一种不同的创作手段。无论AI艺术作品是否有金融价值,是否有投资前景,AI对艺术家的思想性、观念性的创新创造方面所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品本身是唯一的和不可复制的,AI也是这样的,当前艺术家如何以整体的创新和进步来应对这些挑战,如何提高艺术家在AI艺术创作领域中占据的比重,如何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独创性思想,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关键还是在人。

在首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采访者:艺术市场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艺术市场的运作,艺术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最终得以体现。有许多人认为,艺术的商品化破坏了艺术的神圣性,艺术市场的运行也有了更多的功利意味。另一方面,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市场的推动与支持,艺术市场的繁荣也为艺术本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商品存在于市场中的艺术,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从审美与经济的冲突点出发,针对艺术市场的现存问题,如何使艺术市场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袁慧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市场是不冲突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郑板桥,忧国忧民,关注百姓民间疾苦,在面对鬻字时是坦然相对,置办“鬻字窝”的王冕也留下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浩然诗句。这二人,从个人品质上,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度来说,都起到了优秀艺术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振奋人的作用。值此十周年之际,我们更需要思考,艺术市场在新时代中会有怎样的发展?开设海岱美术馆,创办艺术+财经的办学模式,推动山东书画大省的建立和发展,鼓励山东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并在宣传、推介上起到良性作用。从山东扩展到全国,也可以窥见未来新时代市场正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迈进,向着一个更健康更良性的角度去迈进,而不是只看艺术市场的表象。艺术市场的发展会有高峰和低谷,但为整体学科发展考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会推动艺术市场往更健康更良性的状态去发展。而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又会带动艺术产业、艺术生态的持续向好,这是学习艺术市场专业或是研究艺术市场问题的师生应当关注的。良性健康的艺术生态的基本特征大致如何呈现?良性的艺术生态不能只关注现在的市场表现,而要关注研究这个专业方向的师生队伍、行业自律、政策支持、法律监管,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致力于营造更为健康、良性的生态,这也是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采访者:刚才谈论到的AI艺术也好,或者是大型的数字艺术也好,面对这种突然而来的时代产物,我们应该如何用时间去检验其价值?比如有位艺术家运用数字科技的手段使大脑中的某些脑电波活动具象化展示出来,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颖风潮的艺术作品,应该如何用时间去检验它,或者说是否还有其他的检验标准呢?数字科技加持下的艺术品会不会像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样,在技术的更新迭代之下,其艺术价值也会随之贬值呢?

袁慧敏:从AI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公众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它会不会冲击现有的对艺术传统、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又应该怎样去判断?但时代在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AI只是一种创作的手段,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思考怎么利用AI去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或让生活变得更便捷。归根结底AI是一种创作的手段,是一个辅助性工具,而工具和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可控范围之内利用好这个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AI艺术作品会不会贬值这个问题,要思考不只是AI艺术作品,比如徐冰的《天书》系列作为一件装置作品,收藏时间长了它会贬值吗?恐怕不然。因为艺术品是带有审美偏好的事物。唐代的张彦远曾说,“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张彦远和项鸿祚都曾说,“不做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是“唯有爱好才可抵岁月漫长”。艺术品本身是一种精神消费,这与个人偏好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这启示众人,不能单纯关注其市场价值,而要关注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引领作用。

采访者:感谢袁老师的精彩分享!在采访的最后,可否请您谈一谈,面对近年来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对接实际的市场需求呢?要培养出大批既深谙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我们还需在哪些方面实现提升呢?

袁慧敏:在自身的教学经历中,我会注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或世界艺术艺术金融发展史的讲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本科阶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有画廊,为什么会有拍卖,而且要让他们知道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出现了最早的一批艺术家,而后出现艺术品交换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有了非规模化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有名的案例就是老妪卖扇的故事。这从侧面说明,魏晋时代就有了书画艺术品的交易。千年越过,到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近现代的大家,如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突飞猛进,理论和实践都在相辅相成的往前发展。

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之外,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海岱美术馆就相当于学生的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亲身策划展览。策划展览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展品选择、布局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策划展览还需要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展览主题和展示方式,这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策划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于一家私人美术馆,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展览开幕式时要请哪些藏家,这些藏家是不是适合这些艺术家的群体,藏家资源又是从哪获得的……所以策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不仅仅是浏览作品这么简单。策划展览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要为广大学子搭建实践的场地,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为他们快速投身于艺术市场的相关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要为想深研学术的学生提供深造的舞台,为艺术市场理论、艺术管理、艺术金融等广阔天地提供更多的人才。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左右开弓,双管齐下的,不断勇攀高峰,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艺术家简介

袁慧敏,艺术学理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海岱美术馆馆长,兼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主持、重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厅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6项,出版个人专著《书画艺术品投资风险管理》,参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来源:中华网山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