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即将启幕。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承人王富邦将携其精心打造的鎏金银壶等作品参展。自幼受村落手艺世家熏陶的他,如今已成为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以一把錾刀、一方铜银,将青藏高原的粗犷与磅礴融入器物,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贺瑜
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即将启幕。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承人王富邦将携其精心打造的鎏金银壶等作品参展。自幼受村落手艺世家熏陶的他,如今已成为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以一把錾刀、一方铜银,将青藏高原的粗犷与磅礴融入器物,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拥有300多年历史,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传承阵地,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以图案精美、造型逼真、工艺精湛而闻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很好的收藏价值。2011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富邦手捧他制作的纯银暖锅。受访者供图)
王富邦与银铜器制作的缘分始于30年前。那时,他初中毕业,便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金维达学习。
“制作银铜器是‘吃苦’的活儿。”王富邦回忆,学艺初期,本以为师傅会手把手教他制作复杂器物,却不想迎来的是反复制作小卡子的任务。因急于求成忽略尺寸,他的作品被多次要求重做。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让他明白师傅所说的“小器物磨的是耐心,大作品靠的是静心。”
“一件精美的湟中银铜器,从设计到成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王富邦介绍,银铜器制作工序繁复,熔银、锻打、錾刻、鎏金……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以雕刻为例,匠人需手持刻刀,在金属表面细致雕琢,力度与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为精进技艺,王富邦走访各地精工匠人,敏锐捕捉自身在錾刻细节处理上的短板。为此,他改良工具、融合技法,将其他地区錾刻的“精细入微”与本土技艺的“粗狂大气”巧妙调和。
尽管多年来积累了稳定的老客户,但王富邦深知,若想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知晓,必须借助网络平台。于是,他积极入驻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展示银铜器制作过程,分享技艺背后的故事。镜头下,从银料融化到錾刻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吸引着网友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银壶。受访者供图)
此次参展,他带来的银壶便是匠心与创新的结晶。壶身主图“吉祥八宝”以浅浮雕呈现,牡丹花纹环绕四周;壶盖、壶身两侧点缀鎏金云纹,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设计。“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更多人看到青海银铜器的包容性。”王富邦笑言。
面对即将启幕的非遗联展,王富邦满怀憧憬与热忱。在他眼中,这场盛会不仅是展示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璀璨舞台,更是传统匠人跨越地域对话交流的珍贵契机。“传统技艺不能闭门造车,唯有在交流互鉴中碰撞火花,才能让‘老手艺’不断汲取新养分,焕发蓬勃生机。” 他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