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一位身穿粗布衣、脚踩老布鞋的乡村教师从颁奖领导手中接过证书时,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这位教师叫李春华,在贵州大山深处坚守32年,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自掏腰包给留守学生买冬衣、建图书角。她所在的学校,走出了全县第一个
他们用平凡书写不平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背后的温暖力量
2023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一位身穿粗布衣、脚踩老布鞋的乡村教师从颁奖领导手中接过证书时,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这位教师叫李春华,在贵州大山深处坚守32年,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自掏腰包给留守学生买冬衣、建图书角。她所在的学校,走出了全县第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而在她身后,还有数百位获奖者——有在街头义务修车15年的退伍老兵,有带领村民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的“90后”村支书,更有把社区空巢老人当自家父母照顾的“00后”志愿者...
这场表彰大会,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看到中国大地上无数普通人如何用点滴善举,浇灌出精神文明的参天大树。
一、文明不是口号,是菜市场里的一把葱
山东济南棋盘街菜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早上六点半,最水灵的蔬菜总会悄悄出现在独居老人的菜篮里。这是菜贩王建军发起的“暖心菜”行动,12年来,200多个摊位接力为社区孤寡老人免费送菜。“有人觉得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可我们老百姓的菜篮子,装的不就是人间温度吗?”老王搓着粗糙的手笑道。
这种“不约而同的温柔”正在各地生长。杭州西湖边,退休教师张美兰组建的“银发导游团”义务为游客讲解人文历史;重庆山城步道旁,咖啡馆老板专门设置“爱心长椅”,让清洁工随时歇脚喝茶。正如表彰大会上某位获奖者所说:“文明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别人的难处看在眼里。”
二、古老智慧遇上Z世代,传统美德开出新花
在江西婺源,25岁的黄思颖把“晒秋”民俗搬进直播间,带着网友体验农耕文化,吸引百万粉丝关注。她创立的“新乡贤”团队,不仅让濒临失传的徽州木雕技艺重焕生机,更用直播收益为村里建起养老食堂。“过去觉得孝顺就是给爸妈打钱,现在明白让传统文化活下去,才是对祖先最好的孝敬。”这个染着粉色头发的姑娘,在颁奖现场的话引发年轻网友共鸣。
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中,“90后”“00后”占比从7%跃升至23%。他们用短视频记录孝亲故事、用AI技术修复革命文物、在游戏里植入非遗元素。当二十四孝故事变成动漫,当《朱子家训》登上弹幕网站,传统美德正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打开方式。
三、从“盆景”到“风景”,文明基因如何生根
广东佛山“好人工作室”有个特殊账本:记录着3892件“待认领”的微心愿。独居老人想要台收音机,单亲孩子需要书包,残疾人盼着轮椅...这些心愿被制成“文明存折”,市民每完成一件就能积累信用积分。如今这种模式已推广到全国47个城市,累计实现微心愿超50万个。
这种创新机制背后,是制度设计者的智慧。正如中央文明办负责人所说:“要让文明行为像存款一样可量化、可增值。”北京推出的“时间银行”让志愿服务可兑换养老服务,浙江推行的“道德贷”让好人凭信用积分获得低息贷款。当文明行为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善行义举就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四、文明星火何以燎原
在表彰大会现场,有位坐着轮椅领奖的老人引人注目。他是98岁的抗战老兵周志坚,30年如一日在社区讲红色故事,培养出20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老人颤巍巍举起残缺的右手:“当年指导员牺牲前说‘要守住文明的灯火’,我这辈子就在做这件事。”
这种传承正在形成新的链条。云南边境小学里,受李春华老师影响的学生们成立“跨境小信使”团队,用中缅双语向缅甸孩子传递防疫知识;武汉疫情期间那个在方舱医院读书的“清流哥”,如今发起“漂流书屋”项目,让20万册图书在全国流动...文明的火种,就这样在代际传递中越燃越旺。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回望,这场表彰大会不仅是荣誉的加冕,更是一场文明力量的检阅。那些沾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就藏在菜市场的烟火里,闪烁在乡村教室的灯光下,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温暖中。当14亿人的善意细流汇成江海,这就是中国最动人的精神史诗。
来源:博学多才的饭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