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再杀回马枪?急诊科医生教你6招保命术,让病毒绕道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9:34 3

摘要:怎么这个“老熟人”又杀回来了?今天我就用咱急诊科医生的一线经验,给你掰扯明白:新冠病毒为啥还没走远,我们又该怎么躲开它的冷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年初体检刚过,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谁知转眼间,朋友圈又开始有人发“阳了”。你是不是也有点懵?不是都已经“全面放开”了吗?

怎么这个“老熟人”又杀回来了?今天我就用咱急诊科医生的一线经验,给你掰扯明白:新冠病毒为啥还没走远,我们又该怎么躲开它的冷箭。

新冠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导致新冠肺炎的元凶,其变异性强、传播力高,虽然疫情高峰已过,但病毒还没彻底退出舞台。这就像你以为电影结束了,其实还有彩蛋没播完。

这事儿得从今年春天说起。我们急诊科那段时间又开始“热闹”了。一个周末,我连轴转了36个小时,接诊了十几个发热、咳嗽、浑身酸痛的患者。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普通感冒,但检测一做——新冠阳性。

你可能会问:“不是都感染过一次了吗?怎么又来?”

这就像打游戏通关后,发现还有隐藏关卡。病毒会变异,新的亚型如XBB、JN.1等不断出现。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通报,截至2025年4月,全国多地已检测出新一轮新冠变异株的活动迹象。这些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部分人群(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可能再次中招。

我有一位老朋友,做快递行业的,平时身体结实得很。他第一次感染是在2022年底,休息几天就过去了。今年五一假期前,他来找我,说低烧、咽痛,嗓子像吞了玻璃。检查一看,又是阳了。

他很疑惑:“我不是感染过了?怎么还会再中招?”

我告诉他,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再感染,不是复阳。研究显示,感染新冠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尤其是超过六个月后,再次感染的风险显著上升。

更扎心的是,一项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2024年秋冬季节我国部分地区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已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将近一半人可能再次感染的风险较高。

别怕,病毒再强,也有“软肋”。我总结了6个实用到不行的“保命招数”,既不玄乎也不复杂,用好了,病毒想找你都难。

“天气热了还感冒?”你是不是也这么想?但急诊里不少患者就是这样“中招”的。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是病毒最喜欢的“进攻窗口”。尤其是吹空调、夜里贪凉,很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打开方便之门。

贴士:出门记得随手带件薄外套,睡觉别贪凉,空调别低于26度。这些看似妈妈唠叨的小事,其实就是最靠谱的免疫屏障。

你可能觉得这老生常谈,但洗手这件事,在防新冠这仗里,是“王牌兵”。病毒在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屏幕上都能存活几个小时。一项2023年的研究指出,手部接触传播在家庭聚集性感染中占比超过30%。

洗手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身边人负责。洗手要认真,至少20秒,别用水一冲了事。

“现在还戴口罩?是不是太夸张了?”有些人甚至觉得戴口罩显得“没跟上节奏”。但我告诉你,口罩不是时代标志,而是保护伞。

2024年冬季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项数据分析显示,佩戴口罩的门急诊患者感染率低于未戴者40%以上。尤其是在人多、通风差的环境,比如地铁、商场、医院,戴上口罩,不仅拦住病毒,也拦住了后悔。

有个年轻人,发烧咳嗽三天没当回事,硬扛着去上班。后来高烧不退,来我们科室时已发展成肺炎,住院两周才缓过来。

新冠不是小感冒,它对每个人的攻击方式不一样。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别讳疾忌医,更别自我诊断。

很多人一听增强免疫力,第一反应就是吃保健品。其实最靠谱的免疫力提升方式是——睡好觉、吃对饭、动起来。

医学研究已明确指出,睡眠不足会显著降低T细胞活性,降低机体对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饮食多样化,多吃深色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哪怕是快走,也比躺着强。

“喝醋能防新冠”、“吃XX能杀病毒”……这些江湖偏方,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新冠病毒不是靠吃点啥就能吓跑的,它得靠科学手段防控。

平时获取信息要有“火眼金睛”,多看国家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三甲医院官网等正规平台的发布内容。

去年年底,我们收治一位72岁的老奶奶,之前身体一直挺硬朗。但这次感染新冠后,突然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一查——病毒感染诱发了心肌炎。

更意外的是,她的家人中没人感染,后来调查发现,是她在小区跳广场舞时接触了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大家都没戴口罩,感染链就这么悄悄形成了。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病毒传播比你想象的“聪明”得多,它不会敲门通知你,而是悄无声息地靠近。

现在不少人陷入一种“健康焦虑”:是不是一咳嗽就得去做核酸?是不是得天天拿酒精擦手机?其实过度紧张对免疫系统也是一种打击。

但更大的问题是“健康懒惰”:明知道该戴口罩、该洗手,却总想着“明天再说”,“我年轻,不怕”。

医生不是吓唬你,而是希望你别后悔。

很多人问我:“还用打疫苗吗?”我通常这样回答:

疫苗不是“免死金牌”,但它是“减伤护盾”。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在再次感染后出现重症的概率显著降低。

尤其是老人、慢病患者、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加强接种。这事儿不是一刀切,需要个体评估,不能听风就是雨。

新冠病毒就像一个反复登场的“老对手”,它狡猾、变脸快,但它也怕——怕你有科学素养,怕你有健康习惯,怕你不传谣、不信谣。

我们不能控制病毒怎么变,但能决定自己怎么应对。

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要赢,不靠一时用力,而靠长久坚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报告[R].2025-04-15.

[2]王立强,张馨予,李晓明.新冠病毒再感染风险变化与抗体水平关系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12):1483-1487.

[3]张思怡,刘志强,黄美丽.戴口罩对新冠病毒传播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10):1125-1130.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