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21 号傍晚,悉尼 Chatswood 区的路灯刚亮起来,小周(化名)和妻子像往常一样出门遛弯。俩人用中文聊着天,压根没注意到街角阴影里窜出来的几个身影。
5 月 21 号傍晚,悉尼 Chatswood 区的路灯刚亮起来,小周(化名)和妻子像往常一样出门遛弯。俩人用中文聊着天,压根没注意到街角阴影里窜出来的几个身影。
突然有人从背后拽住妻子的卫衣帽子,整个头被蒙住后 “砰" 地摔在地上,紧接着五六双脚就往她背上踹,这群半大孩子下手跟成人一样狠,拳打脚踢的。
小周冲上去护妻,结果左眼被一拳打肿,不得已退了出来,拿出手机报警。就这样妻子被打的的蜷缩在地上无力反抗。
直到当地当遛狗阿姨喝止他们这群小伙,他们才四处散开,但有个小子跑出去又折回来,对着刚爬起来的妻子后脑勺狠狠踹了一脚,边跑边喊 "Chinese pig"。
这顿打整整持续了十多分钟,妻子左手腕骨折,头骨受伤,当事人女子事后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在悉尼发生这样的事情,而她是全职母亲来的。
路过的留学生冒死拍下视频,画面里妻子蜷缩在地上被围殴的样子,让全网华人炸了。可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
评论区瞬间涌出几十条相似经历:有网友说到,在悉尼麦当劳的时候,就被这些小年轻出言不逊,他们甚至会冲着在餐厅里吃饭的亚裔博主吐口水、竖中指,恶劣到了极点。
有网友顺藤摸瓜扒出,带头打人的女孩叫 Tiffany,在当地一所公立中学上学,去年就因霸凌亚裔同学被记过。
据受害者邻居透露:这群小年轻就饿死没有任何原因的去这对夫妻的,他们可能就是一直盯着亚洲人脸孔去欺负,当时警过去只是站在那里就打人者有人已经吓哭了。
22日,这群被打的小伙当场抓住了4人,但是里面有两名未成年12岁未成年女孩,已经被保解释了出去,剩下的两人被指控多项罪名,将6月19日出庭审理。
这群人似乎仗着澳洲法律对未成年人处罚轻,把 "亚裔好欺负" 当成了默认规则。
最嚣张的是,袭击发生后第二天,他们居然又跑到事发社区晃悠,对着华人住户窗户竖中指, 明摆着吃准了没人敢把他们怎么样。
眼看报警后两天没下文,小周在业主群里说了这事,结果半小时就拉了个 500 人的互助群。22 号下午,当 Tiffany 带着新同伙又来社区挑衅时,群里十几号留学生抄起扫帚拖把就冲了出去。
有个参与打人的女孩吓得躲进 KFC 后厨,被留学生堵在冷库门口时当场吓哭,嘴里喊着 “我错了别打我";另一个男孩被围在马路中间,直到警察来之前都在求饶。
“我们不是去打架的,就是让他们知道华人不是软蛋。" 参与围堵的留学生小李说,他们手里攥着之前被袭击者的报警记录和视频证据,警察来了直接甩过去。
这事闹到当地议员办公室,负责人不得不出面承诺 彻查团伙成员背景,但不少华人心里都有个问号:为啥非得等到老百姓自己上街,事情才开始有动静? 法律漏洞还是纵容?
未成年保护法成了 "免罪金牌" 咱得掰开了说:澳洲法律对未成年人确实 "宽容"。根据《青少年犯罪法》,10-14 岁的孩子除非能证明 "明知行为违法",否则很难定罪;14 岁以上就算判刑,也多是社区服务或短期拘留。
这次打人的孩子里至少有两个不满 16 岁,就算定罪也可能 "从轻发落"。更魔幻的是,主犯 Tiffany 在袭击第二天就被保释了,保释条件居然只是 "不得接近受害区域",这才有了他们第二天敢回来挑衅的荒唐事。
犯罪学专家张教授分析:“这种团伙作案的青少年,往往利用法律对 ' 未成年人 ' 的模糊界定钻空子。他们知道自己就算被抓,顶多挨顿训就放了,根本没有威慑力。"
而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 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同比上升 27%,其中 12-18 岁青少年作案占比达 63%,"很多孩子把歧视亚裔当成 ' 街头潮流 ',觉得很酷"。
总领馆硬气发声:但留学生更需要 “看得见的安全" 事件发酵后,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第一时间表态 “强烈谴责",还连夜发了安全提醒,让大家结伴出行、记好报警电话。可留学生们更关心的是:光提醒小心有啥用?社区治安谁来管?
当地华人律师陈先生给出建议:“遇到袭击一定要保留证据,包括视频、证人联系方式、医院诊断书,然后同时向警方和人权委员会报案。如果警方不作为,可以申请调阅监控或要求召开社区安全会议。"
他还提到,去年墨尔本也曾发生类似事件,华人社区联合律师团起诉当地政府治安不力,最终促成了重点区域加装监控和巡警加密。 当 "多元文化" 成遮羞布:我们该如何在异国保护自己?
说白了,这事撕开的不只是一起暴力事件,而是某些西方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觉得亚裔是 "外来者",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对象。那些少年敢如此嚣张,除了法律惩戒力度不足,更因为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嗅到了 "歧视被默许" 的信号 —— 比如某些政客把疫情责任甩锅给华人时,无形中就给了这些暴徒 "正当性"。
但这次留学生的反击也让人看到:沉默换不来安全,抱团才能有底气。现在 Chatswood 区的华人自发组成了 “夜间巡逻队",在微信群里实时共享可疑人员位置;还有律师免费给留学生做防身培训和法律讲座。
正如小周在采访里说的:“我们来留学是为了读书,不是来受气的。你可以欺负我一次,但不能指望我永远忍气吞声。" 最后的话 在异国他乡,每个留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牵挂。
当暴力发生时,我们既要相信法律,更要学会自我保护和团结互助。希望这次事件能推动澳洲警方和政府真正重视亚裔安全问题 ,毕竟,一个连散步都要提心吊胆的社区,谈不上什么 “多元包容"。而对所有在澳华人来说,记住:你的勇敢发声,不仅是为自己撑腰,更是为后来者铺路。
来源:阿狸爱看新闻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