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将领冯玉祥三赴灌县,以激昂演讲点燃民众抗日烽火,在青城山镌刻'抗日救国'精神丰碑,募捐义卖支援前线,将川西小城铸成抗战热血阵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将领冯玉祥三赴灌县,以激昂演讲点燃民众抗日烽火,在青城山镌刻'抗日救国'精神丰碑,募捐义卖支援前线,将川西小城铸成抗战热血阵地。"
为抗战奔走呼号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灌县
文/李崎(作者授权发布)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1941、1942、1945年多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与当地人士交流,了解当地的抗战情况和民众生活。期间,他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活动,为这座川西小城注入了强大的抗日力量与精神鼓舞。
一、激昂演讲,唤起民众抗日热情
冯玉祥抵达灌县后,便马不停蹄地组织抗日救国演讲活动。他选择在县城人口密集的广场、学校操场等场所,向广大民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冯玉祥以通俗易懂却铿锵有力的语言,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惨案,到日军在各地实施的烧杀抢掠,让灌县民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危机的深重。同时,他强调全民抗战的必要性,指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捍卫尊严而战。
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振臂高呼口号。民众们深受触动,群情激愤,现场不时爆发出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 的怒吼。许多原本对抗战形势认识不足的民众,在听过冯玉祥的演讲后,纷纷主动要求为抗战贡献力量,或报名参军,或参与后方支援工作。这些演讲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灌县民众心中的抗日烽火,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
二、抗日宣传,在清幽山林中唤起民族觉醒
抗战时期,冯玉祥曾三次游历青城山。彼时,青城山作为川内知名的游览胜地,游人众多,这为宣传抗日提供了良好契机。冯玉祥选择在青城山的天师洞、上清宫等游客聚集处,发表抗日演讲。他的演讲情真意切,极具感染力,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深受触动。有的游客当场表示要为抗战捐款捐物,有的年轻人则热血沸腾,当即表示要奔赴前线杀敌报国。在幽静的山林间,冯玉祥的声音如警钟长鸣,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觉醒,激发了大家的抗日斗志,使青城山一时间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
1941年农历三月三:冯玉祥第一次上青城山,住在建福宫。他在天师洞题诗一首,表达了对青城山优美环境的喜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在祈愿法会上,冯玉祥发表演讲,激励人们保卫祖国的河山。
1942年夏天:冯玉祥第二次上青城山,这次他带来了老舍等友人。他继续在青城山宣传抗日主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一些学生投笔从戎。
1945年8月:冯玉祥第三次上青城山,住在祖师殿。在这里,他通过收音机得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激动不已,撰写了《闻胜亭碑记》,并在祖师殿侧建“闻胜亭”以纪念抗战胜利。
冯玉祥在青城山留下了珍贵的题字石刻。在天师洞附近的石壁上,刻有他所题的 “抗日救国” 四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笔锋苍劲,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坚决抗日的决心。这四个字不仅是简单的书法作品,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向后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路过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看到这几个大字,无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与激励。它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这一题字石刻成为青城山独特的文化景观,将自然风光与抗战文化紧密融合,使青城山在承载道家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
冯玉祥在青城山创作了多首诗词,如《青城颂》《闻胜亭碑记》等。《青城颂》中写道:“真雄奇,是宝地,子子孙孙保守你;诚幽秀,要固守,不使强盗抢了走”,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保卫的决心。
冯玉祥在青城山的种种活动,为这座古老的名山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以实际行动,在青城山播撒下抗日的种子,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其留下的文化印记,也成为青城山历史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永远激励着后人。
三、积极募捐,汇聚抗战物资力量
冯玉祥多次到灌县,冯玉祥在四川省大力推行献金运动,以支持抗战。他在灌县的活动也与这一运动有关,鼓励当地民众为抗战贡献力量。
冯玉祥不顾山路崎岖、天气炎热,以洪亮坚定的声音,向来自各地的民众讲述抗战形势。他痛斥日军在中华大地的暴行,从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到对无数城镇乡村的肆意破坏,让民众深刻认识到日寇的凶残。同时,他强调抗战的正义性与必要性,呼吁大家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冯玉祥擅长书画,且颇具造诣。在青城山期间,他充分利用这一特长,通过书画义卖为抗战筹集资金。他精心创作了多幅以抗战为主题的书画作品,画面上既有中国军人奋勇杀敌的英姿,也有对和平的渴望与憧憬;书法作品则多是激励抗战的豪言壮语,如 “还我河山”“抗战到底” 等。
这些作品在青城山的道观或临时展览场所展出并义卖。前来参观和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既有当地的富绅商贾,也有普通百姓。大家被冯玉祥将军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一位青城山脚下的老农,拿出自己积攒许久的辛苦钱,只为购得一幅字画,表达对抗战的支持。此次书画义卖所得款项,全部被用于支援抗战前线,购买武器弹药、药品等物资,为抗战事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
为解决抗战物资短缺的难题,冯玉祥在灌县城关大力倡导募捐活动。他亲自走访当地的富商巨贾、士绅名流,晓以大义,动员他们慷慨解囊。向他们阐述抗战物资对于前线战事的重要性,以及后方民众支持抗战的责任。许多富商被冯玉祥的爱国情怀与真诚所打动,纷纷捐出巨额资金。如灌县城内的一些绸缎庄老板、茶叶商人,不仅捐出大量现金,还主动捐赠自家经营的物资,支援前线将士。
同时,冯玉祥还组织了大规模的街头募捐活动。他带领宣传队走上街头,设立募捐点,向过往行人宣传抗战形势与募捐意义。他不顾身份,亲自手持募捐箱,向民众呼吁。在他的带动下,灌县的普通百姓也纷纷响应。老人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孩子们捐出积攒的零花钱,甚至连街边的小摊贩也倾其所有,捐出当日的微薄收入。这些汇聚起来的捐款和物资,通过各种渠道运往抗日前线,为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二王庙,冯玉祥积极倡导募捐活动,为抗战筹集物资和资金。他深知,前线战事吃紧,物资匮乏,后方民众的支持至关重要。他亲自带头捐款,并向在场的民众讲述募捐对于抗战的重要意义:“每一分钱、每一件物资,都能化作前线战士手中的武器,化作他们抵御日寇的力量!”
冯玉祥的呼吁得到了民众的热烈响应。二王庙的道士们率先行动,捐出了道观的部分香火钱;当地的乡绅富商们也纷纷慷慨解囊,有的当场拿出巨额银票,表达对抗战的支持;普通百姓同样踊跃,有的老人掏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养老钱,孩子们则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一时间,二王庙内的募捐箱前人头攒动,善款和物资不断汇聚。在二王庙汇聚的这份力量,跨越千山万水,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坚实的动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国上下积极寻求凝聚力量、坚定抗战决心的方式。灌县二王庙作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千年古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在民众心中具有极高地位。冯玉祥来到灌县后,深知二王庙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鼓舞抗战士气的重要性,决定为二王庙题写庙名,以独特方式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冯玉祥所题 “二王庙” 三字,笔力雄浑刚劲,如斧凿刀刻般有力。字体形态敦厚,笔画粗壮饱满,起笔收笔干净利落,尽显豪迈大气。此外,他还挥毫写下 “真英雄” 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这三个字,一方面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高度赞誉,他们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造福百姓,堪称真英雄;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所有投身抗战的中华儿女的褒奖,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后方默默奉献,同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冯玉祥将二王庙的历史文化与抗战精神紧密相连。他在二王庙还题写了“继承大禹 为民众谋福利”10个大字,赞颂李冰父子的伟大恩德,并指出:“当小官,做大事,才算英雄豪杰”。后来,重游二王庙时,冯玉祥又题写了“庙貌巍峨”四个大字。
冯玉祥在二王庙的题字,不仅为这座古老的庙宇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更将抗战精神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在这里唤起了川西民众的抗日斗志,汇聚了支援前线的力量,留下了激励后人的精神印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冯玉祥曾游览都江堰,看到民工们在寒冷的天气中辛苦劳作,他对民工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并感慨古代治水的伟大成就。在灌县期间,他留下了《石器店》《安澜索桥》《爱为大》等10多首诗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激励民众的爱国情怀。
当时,冯玉祥对李冰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毋擅变”一句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很伟大,可是我们不能老是因循守旧,那样太浪费人力物力了。要是能够利用水发电,修上水闸,一切都用电来管制,那不就更好吗?”
随后,冯玉祥致信蒋介石,建议大兴水利;同时,还建议民国政府行政院增设水利部,省增设水利厅,专员公署及县增设水利科。他特别提到,建议在灌县设立水利大学,招收学生三千人,培养水利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抗战期间及之后的粮食问题。
四、深入基层,鼓舞军民抗战士气
冯玉祥还深入灌县的基层,与当地军民密切交流,鼓舞他们的抗战士气。他来到驻扎在灌县的军队营地,亲切慰问官兵,了解他们的训练和生活情况。他赞扬官兵们保家卫国的精神,鼓励他们刻苦训练,提高杀敌本领,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同时,冯玉祥还分享了自己在抗战前线的经历和见闻,让官兵们认识到抗战的艰巨性和伟大意义,坚定了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乡村,冯玉祥走访慰问抗战军人家属。他亲自到军属家中,送上慰问品,表达对抗战军人及其家属的敬意与关怀。与军属们促膝长谈,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承诺政府会尽力帮助解决。这让军属们倍感温暖与鼓舞,他们更加坚定地支持亲人在前线抗战。
冯玉祥在灌县的这些深入基层的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军民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全国上下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冯玉祥在灌县的一系列活动,对抗战时期的灌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唤起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汇聚了抗战物资,鼓舞了军民士气,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也在灌县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灌县抗战历史的重要篇章。
来源:岁月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