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追踪、上百巢箱!欧洲蜜蜂正在悄悄威胁澳大利亚本土穴居蜜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10:56 2

摘要:“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当天,《蜜蜂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Bee Science)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引进的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正通过资源竞争和微生态干扰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纯瑶(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5分钟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当天,《蜜蜂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Bee Science)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引进的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正通过资源竞争和微生态干扰,悄然威胁澳大利亚本土穴居蜜蜂的繁衍。

欧洲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一个蜂巢中往往住着数万只工蜂,这使得它们对花粉和花蜜有着极高的需求。但欧洲蜜蜂从不挑食,总能够利用多种多样的花卉资源,它们独特的通讯系统就像一套高效的情报网络,使其在觅食时总能精准又高效地找到丰富的食物源。

▲上图:欧洲蜜蜂(图文无关)。图源:Wikipedia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澳大利亚本土蜜蜂更像是“独行侠”,它们过着独居生活,且对食物相对挑剔。因为它们处在与外界生物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和本土植物相伴相生,进化了数百万年,已然形成了对当地特定植物资源的依赖。正因如此,当面对欧洲蜜蜂这样强大的竞争者时,它们可能对资源竞争的压力格外敏感,在生存与繁殖的博弈中更容易处于弱势。

▲上图:澳大利亚本地穴居蜜蜂。图源:Kit Prendergast et al.

为了探究澳大利亚引进的欧洲蜜蜂对本土蜜蜂的潜在危害,研究人员在城市环境中设置了人工巢箱,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在西澳大利亚选择了14个地点,涵盖两类典型的绿地栖息地,即人为干扰较少的荒地和人为干扰较多的住宅花园。

▲上图:研究地点分布处(三角形)及蜜蜂花粉采集器位置(圆形)均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城市化区域(珀斯)内。图源:Kit Prendergast et al.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微妙却值得警惕的生态现象:从整体繁殖情况来看,蜜蜂数量变多之后,本土蜜蜂筑巢的数量、巢内储备的食物量,或者繁殖的后代数量,从数据上看并没有明显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威胁不存在,引入的蜜蜂种群对本土洞巢蜜蜂的影响并非全面爆发式的冲击,而是如同温水效应般,在特定情境下才显露其利害之处。

复杂的环境影响

蜜蜂幼虫的死亡率的变化能显示出竞争影响的时间规律。第1年冬天来临前,研究人员发现,蜜蜂数量越多,本土蜜蜂幼虫的死亡率越高。这个现象能够说明蜜蜂种群之间的竞争很明显。因为这个阶段幼虫为了度过冬天,必须储备能量,那就需要蜜蜂们采集大量花粉,进而导致本土蜜蜂和欧洲蜜蜂间的竞争加剧。

为了在资源竞争中吃饱,雌性蜜蜂不得不延长外出觅食的时间。这就像独自在家的人长时间出门,会让小偷有机可乘——独居蜜蜂离开蜂巢越久,寄生蜂就越容易趁虚而入,将卵产在它们的巢室里,破坏幼虫的生存环境。

但到了第2年,蜜蜂密度和幼虫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却不再明显。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或者实验遭受寄生蜂干扰。总之,生态系统十分复杂,仅凭单一数据、表面现象不足以得出确定的结论。

生育倾向

研究人员发现,本土蜜蜂出现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随着蜜蜂密度增加,本土蜜蜂后代中雌性比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雄性后代占比持续攀升,且繁殖效率明显下降。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本土蜜蜂无法在和欧洲蜜蜂的竞争中获取足够的食物。

当食物资源紧张时,雌性本土蜜蜂不得不减少对巢室的食物储备。这直接导致幼虫孵化后营养不足,长成的蜜蜂体型比正常个体明显偏小。这些“小个子”蜜蜂就像体弱的孩子,不仅出门找吃的时效率低下,冬天更容易被严寒淘汰,就连长大以后建造蜂巢、储存粮食的能力、繁殖成功的几率都会大打折扣。

▲上图:本研究中的诱捕巢与饲养装置。(a)本研究使用的诱捕巢由贾拉木木块制成,木块上钻有15个直径分别为4毫米、7毫米和10毫米的孔洞,孔洞内插入纸板筑巢管。图中可见一只红斑切叶蜂雌性正在为一根7毫米直径的巢管储备食物。另外一根7毫米直径和两根4毫米直径的巢管已完成筑巢,封口的巢室可作为证明。(b)完成筑巢的蜂管(巢室)被放入贴有标签的外卖盒中,并储存于实验室。(c)在实验室中羽化出的红斑切叶蜂雄蜂和雌蜂,以及羽化出的小蜂总科寄生蜂。(d)经X光透视的蜂管(长120毫米,直径7毫米),显示已占据的巢室数量。图源:Kit Prendergast et al.

更严重的是,蜜蜂妈妈还会被迫调整生育策略。在大多数蜂种里,雌蜂体型更大,喂养一只雌蜂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因此当食物短缺时,它们会本能地优先孵化雄蜂。这种性别比例的倾斜已在某种独居的隧蜂中得到验证:由于雌蜂体型显著大于雄蜂,蜂妈妈在资源受限情况下,会主动产出更多雄蜂卵,用更少的能量代价维持种群延续。

但长期的生育倾斜会引发大问题。研究人员在对两个越冬后繁殖群进行观察后,雄性后代的体型都随蜜蜂密度增加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体型较小的雄性蜜蜂,在交配竞争力、越冬存活率和觅食效率上都可能打折扣,长此以往或将影响种群基因传递。此外,当种群中雄性过多时,规模较小的蜜蜂种群容易出现近亲交配,生出不健康的雄性后代(如丧失繁殖能力的二倍体雄蜂),最终导致整个家族逐渐衰落。

资源重叠

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欧洲蜜蜂采集花粉的种类十分广泛,它们与本地蜜蜂存在较大的资源重叠,从而加剧了食物竞争。尤其是在城市绿地与残留自然栖息地中,这种竞争的生态效应尤为显著。

城市是本地蜜蜂的重要栖息地,其环境对蜜蜂竞争的影响会呈现双向性:一方面,城市通常比周边地区拥有更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这可能为蜜蜂提供更广泛的食物选择,通过觅食不同植物减少资源重叠,缓解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无序的城市扩张可能导致本土花卉资源的减少和栖息地斑块的破碎化,进而加剧不同蜜蜂种群间的竞争。

▲上图:正在采蜜的蜜蜂。作者:AngMoKio,CC BY-SA 2.5

大大小小的栖息地镶嵌于城市中,使城市景观颇具复杂性。未开发的原生草甸、社区花坛、公园景观带都是生态迥异的微型世界。本土荒野保留着历经数百万年与本地蜂协同进化的原生植物,仿佛是本土蜜蜂的专属食堂,能够完美地匹配它们挑剔的觅食需求;而人工花园虽然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但其中的植物种类可能十分单一,反而会加剧蜜蜂间的资源竞争。研究显示,欧洲蜜蜂往往能够在人工花园内挤占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

结论

可见,蜜蜂的数量和生存质量间有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首先,资源竞争是两者关系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地方的蜜蜂数量突然增多,不管是同类还是不同种类的蜜蜂,都会为了争夺有限的花蜜、花粉和筑巢材料而大打出手。高密度的蜂群会迅速把食物资源一扫而空;为了养家糊口,其他成年蜜蜂只能花更多时间和力气到处找吃的,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却还是吃不饱。

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它们筑巢和繁殖的精力。研究发现,当蜜蜂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洞巢蜜蜂能盖好的育婴室数量会明显减少,新出生的蜜蜂幼虫也会因为营养跟不上而发育不好,体型比正常的小很多,冬天来临时更难存活,死亡率也会明显上升。这种现象在城市或人为制造的绿地中表现尤为突出。

但是,蜜蜂数量和它们的生活质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多就坏、少就好”。当蜜蜂数量不多时,适当的蜂群规模反而可能有好处。当同种蜜蜂聚在一起,能够更快地找到丰富的蜜源地,还能一起警戒防御寄生蜂的偷袭,互相抱团取暖。

不同蜜蜂面对竞争的反应差别很大,这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相关。例如,切叶蜂喜欢独来独往,对同类的数量变化特别敏感,只要周围环境稍有拥挤,就会因为资源竞争而极易陷入生存危机。但其他的社会性蜜蜂因为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来减轻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

▲上图:切叶蜂是切叶蜂科 (Megachilidae) 下多种蜜蜂的总称。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雌蜂会切割植物的叶子或花瓣,并将这些切下来的碎片用于建造它们的巢穴。它们没有像蜜蜂那样的螫针,因此它们是不会蜇人的,也没有毒液注入的能力。 它们性情通常比较温和,除非受到极端的威胁(例如被抓住或挤压),否则不会主动攻击。它们对农业和生态系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们是有效的传粉者。©Linda Wong摄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此外,巢位竞争和环境变化也会悄然影响着本土蜜蜂的生活。本土蜜蜂常常依赖天然洞穴或人工管子筑巢,当蜜蜂数量太多时,就会爆发抢占巢位的大战。也就是说,弱小的蜜蜂只能在通风差、容易积水的环境筑巢,这些地方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巢室发霉、幼虫生病。蜜蜂密度过高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周围的小环境。研究发现,在蜜蜂拥挤的地方,本土蜜蜂幼虫长大的时间会比正常情况延长10%到15%,而且雌性幼虫的比例会减少。

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向前,无法阻拦。但我们至少能为蜜蜂保留一片摇曳的花丛、一排中空的巢管、一角未被修剪的荒野;在阳台或花园里种上不同花期的花草,让它们从春到秋都有蜜可采。这些微小的关切,终将织成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柔软纽带,让蜜蜂们不需再为有限的资源拼的头破血流,让钢筋水泥间也有蜜蜂们的落脚处。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Kit Prendergast, Mark V. Murphy, Peter G. Kevan, Zong-Xin Ren, Lynne A. Milne. Introduced honey bees (Apis mellifera) potentially reduce fitness of cavity-nesting native bees through a male-bias sex ratio, brood mortality and reduced reproduction. Frontiers in Bee Science, 2025; 3 DOI: 10.3389/frbee.2025.1508958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编译 | 王纯瑶

指导老师 | Linda Wong

排版 | CY

关于作者

王纯瑶,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大三,辅修法语,积极好学、热衷思考,在大学三年级期间获得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对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法动态前沿发展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王纯瑶. 当“蜂友”变“对手”,外来蜜蜂如何影响本土生态?. 海洋与湿地. 2025-05-24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