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时节,踏入凤驿之地小镇东里,满目皆是蓬勃的生命力。沂河畔,银色的设施农业大棚与翠绿的蔬菜田、缀满果实的果园交织成绚丽的色块;村庄里,街道整洁,各色鲜花争奇斗艳;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响亮。
盛夏时节,踏入凤驿之地小镇东里,满目皆是蓬勃的生命力。沂河畔,银色的设施农业大棚与翠绿的蔬菜田、缀满果实的果园交织成绚丽的色块;村庄里,街道整洁,各色鲜花争奇斗艳;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响亮。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沂源县东里镇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的建设成果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功获评“全国文明镇” 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东里镇多年来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沂源县推动乡村振兴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崭新起点。
文明新风吹拂下,凤驿小镇在金色阳光里熠熠生辉。
东里有礼 承载千年文明
“东里有礼,花开凤驿”,东里镇,位于沂源县东南部,地处淄博、临沂交界处,是淄博市的南大门。在多年来的文明创建的征程中,东里镇早已凭借坚实的基础崭露头角:“国家级环境优美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省级文化特色建设示范镇”“省绿化模范镇”和“山东省宜居镇”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见证了它在城镇建设、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追溯历史长河,东里镇宛如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承载着千年东夷文明的深邃内涵。古老的东夷文化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从传统民俗活动,到民间手工艺品,处处彰显着东夷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近年来,东里镇深谙文化是文明之根,以传承和弘扬东夷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如今的东里,“农村四好路”纵横交错,绿树成荫的滨水公园点缀其间,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科学的环境卫生管理,让村镇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便捷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果,构筑起东里镇创建全国文明镇的坚实基石。
借助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东里镇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业兴旺、乡村秀美、农民富足,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东里镇的夏日里徐徐铺展。
理论涓涤 恪守文明初心
“我们通过构建多层级、常态化的学习机制,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做到管党治党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紧固不松。”沂源县委常委,东里镇党委书记尚勇健介绍,近年来,东里持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确保学习内容能及时且全面地同步传达至机关、企业、村党支部。
“镇、村不定期组织的果树管理技术培训,让大伙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而田间地头的政策宣讲,也让我们了解了各项惠民好政策。”东里镇果农张法光说,通过宣讲和培训,知道了咋对接企业、咋搞病虫管理,学了真本事,心里更踏实了。
林果产业是沂源县支柱产业,东里镇结合全县果业振兴“万人培训”计划,创新宣讲形式,采用“理论宣讲+技术培训”模式,围绕果农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为载体,让果农们通过实地研学、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宣讲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四史’教育、身边的文明新风案例特别关注,于是专门选拔培养了‘思政大先生’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政策、明道理。”东里镇党委副书记王润德表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通过活学活用“齐思政”平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带到田间地头、送进群众的心里,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五有五为 塑造文明阵地
“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在是村民们茶余饭后最喜欢去的地方。”东里镇宣统办负责人马立原介绍,按照“五有”标准,东里镇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基础设施,设置理论宣讲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非遗展室、棋牌室、排练室6个功能室,统筹运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活动平台。
“村里过去的空地、空房间,现在都变成了村级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室。”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曹秀美说,这些场所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众需求,有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东里镇已完成全镇48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工作。
根据“五为”要求,东里镇统筹七支“东里有礼”志愿服务队力量,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延伸教育服务群众的新触角。按照“年有计划、月有主题、周有活动”的工作要求,通过日常走访工作征询群众意见,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服务计划,每月公布活动预告,切实提高服务项目精细化程度和群众参与度。着力打造“凤驿家园”为老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十助常陪”服务项目,现已服务老人6000余名。同时打造“一老一小一巾帼”“护苗成长”“暖心助残”“果业振兴万人培训”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项目汇聚志愿服务力量,让文明风尚润泽百姓心田。
以美育美 助推乡风文明
“结合‘文明成景 八大行动’,东里镇长期以来积极引导群众践行新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里镇副镇长侯颖说,如今,遍布镇村的美丽庭院创建,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文明餐桌行动,既传承了传统美德,又播撒了文明新风;文明交通实践活动,则在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让大家了解规则意识,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
在每年定期举办的“东里有礼·孝善暖秋”文化季活动中,东里镇通过发掘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把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讲出来、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从典型的事迹中受到感染、汲取力量、浸润心灵,真正起到“树起一个典型、影响一群人、带动一大片”的宣传效果。
孙家亮,十几年来悉心照顾瘫痪母亲,早出晚归、体贴入微、毫无怨言,用最平凡的付出,展示最不凡的美德;翟慎兴,20余年独自照顾脑外伤残疾的妻子和98岁高龄的母亲,以宽厚肩膀扛起家庭责任……他们的凡人善举,为东里镇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最鲜活的“养分”。
东里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崔小玢表示:“我们围绕持续推进乡村文明行动这条主线,突出移风易俗、孝善文化两项工作重点,摒弃了原来铺张浪费、低俗婚闹,不再‘穷讲究’、摆排场,让每个人成为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东里镇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孝老爱亲等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韩旺四村“红白理事会”被评为“全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树立了移风易俗改革的典型;在东里水景公园文化广场举行的“凤驿花开”集体婚礼,拉开了全镇婚俗改革、喜事新办的帷幕;2022年,全市民政系统移风易俗现场会在东里镇召开,同年,全国妇联调研组走进东里镇开展移风易俗实地调研;2023年,东里镇“革故鼎新除旧制 移风易俗树新风”入选山东省“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名单。
聚力赋能 凝聚文化共识
东里镇精心打造的“东里有礼”特色文化品牌,正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开出绚烂花朵。“我们每年都要举办读书开蒙礼、参军礼、入学升学礼等不同的实践活动。”东里镇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付书勇说,“这些活动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传承文化、培养责任感、激励学习的重要方式。”
精彩纷呈的“大美东里”百姓春晚、“浓情端午 粽暖人心”端午节活动、“重阳秋色暖”敬老主题活动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广泛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演出下乡,发挥了文化活动的综合效益,切实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让广大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真正享受到充足的“获得感”。
去年10月份召开的沂源·东安古城论专家论证会,充分挖掘了东安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群众中影响广泛,成为传承地域文脉,将文化成果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在“镇—村”文明创建共同体的协同发力下,东里镇的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将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寸乡土。未来,这片土地上不仅会绽放出乡村文化振兴的绚烂之花,更会以文明为纽带,串联起邻里和睦、乡风淳朴、文化繁荣的新画卷。
在沂蒙大地的怀抱中,“文明东里” 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丈量幸福的标尺、凝聚人心的符号。
来源:淄博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