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锦龙股份一纸公告,将中山证券67.78%股权的出售计划紧急叫停。面对负债高企与连年亏损,实控人杨志茂选择保留核心券商牌照,究竟是规避公司“空壳化”风险,还是有其它谋划?
锦龙股份一纸公告,将中山证券67.78%股权的出售计划紧急叫停。面对负债高企与连年亏损,实控人杨志茂选择保留核心券商牌照,究竟是规避公司“空壳化”风险,还是有其它谋划?
锦龙股份突然搁置中山证券的出售计划。
5月19日晚间,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出售中山证券67.78%股权。对此,锦龙股份解释,为防止公司在出售中山证券股权后可能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拟终止本次重组。
事实上,锦龙股份自中山证券股权挂牌至停售的快速转折,背后离不开“锦龙系”实控人杨志茂的影响。
回溯其资本布局,收购东莞证券40%股权后,杨志茂一直计划收购一家能够由自己控股的券商。彼时,规模较小、股权结构分散的中山证券进入其视野。2013年至2014年间,锦龙股份通过多轮收购与股权整合,正式确立控股股东地位。
此后,杨志茂“锦龙系”迅速壮大,涵盖券商、银行、期货、基金4大金融业态。杨志茂也在2015年以14亿美元净资产问鼎东莞首富,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237名。
然而,激进扩张也导致资金压力渐显。近年来,锦龙股份为缓解债务负担频频出售旗下金融资产,但杨志茂始终将中山证券视为“非卖品”。直到今年5月6日,该公司才首次将中山证券67.78%股权推向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如今,距预挂牌仅过去半个月,锦龙股份便按下“终止键”,杨志茂究竟在谋划什么呢?
锦龙股份“变卦”
近日,锦龙股份发布公告表示,为加快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并为公司向实体经济转型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此前公司拟转让所持有的中山证券全部67.78%股权,现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组。
对于终止筹划的原因,锦龙股份表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重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防止公司在出售中山证券股权后可能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决定终止本次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锦龙证券筹划转让中山证券的股权,目前已经接近一年。2024年6月,锦龙股份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提示性公告》,拟转让所持有的全部中山证券67.78%股权。
此后,该公司多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5月6日,锦龙股份公告称,拟转让所持有的中山证券67.78%股权已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挂牌。该公司也披露,在预挂牌后,已有意向受让方进行了接洽,部分意向受让方还对中山证券开展了尽调。该公司也聘请了独立财务顾问、审计机构、评估机构等,就重组开展尽职调查、审计和评估等工作。
然而,预挂牌仅半个月,锦龙股份却按下了“暂停键”。公司解释的原因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防止出售中山证券股权后,该公司可能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因此决定终止重组。
据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山证券的营业收入为8.42亿元,而同期锦龙股份的营业收入仅为6.63亿元。
为何锦龙股份此前决定出售中山证券呢?自2021年以来,券商行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以中山证券为例,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47亿元、4.16亿元、4.90亿元,分别亏损0.49亿元、1.79亿元、0.94亿元。
受此影响,锦龙股份也陷入亏损泥潭。2021年至2023年,锦龙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06亿元、2.47亿元、1.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31亿元、3.92亿元、3.84亿元。
2024年度,锦龙股份仍然未能走出困境。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收6.63亿元,同比增长245.31%,但净利润仍亏损0.89亿元。到了今年一季度,该公司营收仅有0.31亿元,净利润则亏损0.96亿元。
业绩连年亏损的同时,锦龙股份的债务压力也越发沉重。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该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4.86%、77.66%、77.17%、81.09%。
截至2024年末,其合并负债总额为191.9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6.46亿元,应付短期融资款6.22亿元,应付债券1.87亿元,长期借款42.72亿元。
此外,锦龙股份已有大额债务逾期。锦龙股份母公司因流动性问题未能按时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的逾期借款共计7.48亿元。
今年3月,锦龙股份公告表示,因此前向广州金保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借款8000万元到期未能清偿,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冻结了锦龙股份持有的东莞证券4.4%股权。
因何终止?
除规避公司“空壳化”风险外,锦龙股份紧急叫停中山证券股权转让,是否还有其它隐情?
2023年11月,锦龙股份计划转让持有东莞证券的3亿股股权,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20%。一个月后,锦龙股份将转让股权“追加”到全部持有的6亿股,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40%。
2024年8月,锦龙股份与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和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协议》,分别向两家公司转让持有的东莞证券1.94亿股和1.07亿股,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12.9%和7.1%,交易总价款为22.72亿元。
不过,东莞证券的股权转让也不是一帆风顺。同年10月,锦龙股份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公司回答在公司盈利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出售盈利标的资产的原因及必要性等问题。
直到2025年3月,中国证监会终于正式受理了东莞证券关于变更主要股东的相关申请资料。若证监会核准通过东莞证券的股权变更,锦龙股份资产处置之路将更进一步。
此外,锦龙股份还有20%的东莞证券股权在寻找买家,若以本次转让价格计算,锦龙股份出售东莞证券40%股权或回血45.44亿元,将极大缓解该公司的偿债压力。
与此同时,锦龙股份也在寻求债务展期。就在发布终止出售中山证券股权公告的同时,锦龙股份还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向广东华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授信和借款展期的议案》。同意将向华兴银行申请不超过10亿元的授信额度展期至2027年5月,并将向华兴银行借款的10亿元展期3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终止中山证券股权转让或与锦龙股份向实体经济转型的战略遇阻有关。2024年4月,锦龙股份曾宣布拟与赛富建鑫、九章云极共同设立项目公司,开展智算中心建设及运营业务。根据规划,该智算中心总投资不超过10亿元,拟建设两个各含125台8卡服务器的算力集群。
该公司当时预计,一期项目将于2024年8月进入对外销售阶段,五年运营期内内部报酬率约7.59%,其中首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124万元、净利润315万元,第二至五年年均销售收入3515万元、净利润559万元。
然而,2024年6月公司提及转让中山证券股权系为“加大资金回笼、加速业务转型,为实体经济转型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后,11月在回复投资者问询时却透露智算中心项目尚未启动。截至目前,公司仍未披露该项目的后续进展,战略转型的实际成效尚未显现。
“如履薄冰”的杨志茂
锦龙股份暂停出售中山证券,与“锦龙系”实控人杨志茂的决策密切相关。
据了解,杨志茂1963年出生于东莞凤岗镇,198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广播电视厅工作。当下海潮袭来,杨志茂在1994年创办了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是当地知名的私立“贵族学校”。
依托教育产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杨志茂于2000年创立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公司”),成为他参与国企改制和进入金融市场重要平台。
作为第一步,杨志茂通过新世纪公司掷下1亿元,买下了锦龙股份前身29.7%的股份,顺利取得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然而,实业经营难以满足其资本扩张野心。2007年,在金融混业经营限制政策下,东莞银行旗下企业持有的东莞证券40%股权需向社会资本转让。杨志茂成功受让该部分股权,成为东莞证券单一大股东,就此踏上金融转型之路。
据了解,彼时东莞证券股东结构复杂,国有与民营股东多达7家,杨志茂历经5年谈判仍未能获得控股权。在此情况下,股权结构分散、规模较小的中山证券进入其视野。2013至2014年间,锦龙股份通过多轮股权收购与整合,实现对中山证券的全资控股。同一年,锦龙股份的主营业务也变更为“金融业的资本市场服务”。
此后,杨志茂持续扩张金融版图。据《新财富》2017年“28大民营金融系族”盘点,“锦龙系”已形成涵盖券商、银行、期货、基金4大金融业态布局,控股中山证券及大陆期货,参股东莞证券、东莞农商行、华联期货、清远农商行、益民基金、清远农信社、世纪证券等。
资本版图的快速扩张带来财富暴增。2015年,杨志茂夫妇以14亿美元的净资产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237名,超越了当时的东莞首富张茵,成为东莞新首富。
然而,首富光环背后,却已现债务裂痕。今年1月17日锦龙股份公告称,实际控制人杨志茂和控股股东新世纪公司所持有的锦龙股份部分股份将被司法拍卖,合计6230万股。其中,杨志茂被拍卖6030万股,占其所持股的比例高达90.95%。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执行标的涉及金额达5.78亿元。此外,据企查查显示,2024年5月,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对新世纪公司和杨志茂立案执行,执行标的为2.57亿元。因此,杨志茂的被执行总金额高达8.35亿元。
即便深陷债务漩涡,杨志茂仍坚持保留中山证券的决策,这是否意味着杨志茂有其它谋划?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