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夜市摊位前挤满人群,摊主一边手速飞快地制作美食,一边对着镜头喊“日赚3000”;或是“95后情侣摆摊月入10万”的标题下,镜头扫过精致的摊位布景和排队的“顾客”。这些看似光鲜的摆摊神话,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套路?今天就撕开网红摆摊项
你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夜市摊位前挤满人群,摊主一边手速飞快地制作美食,一边对着镜头喊“日赚3000”;或是“95后情侣摆摊月入10万”的标题下,镜头扫过精致的摊位布景和排队的“顾客”。这些看似光鲜的摆摊神话,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套路?今天就撕开网红摆摊项目的流量包装,聊聊真实摆摊人的生存逻辑。
一、网红摆摊的“舞台式运作”:十个人的团队,演给你看的生意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号称“低成本创业”的淀粉肠摆摊账号背后,藏着完整的商业链条:拍摄团队负责运镜和灯光,剧本策划设计“偶遇城管”“顾客爆单”的戏剧冲突,剪辑师用快节奏镜头和洗脑BGM强化“暴利”印象,甚至连“围观顾客”都是花钱雇的群演。曾有从业者透露,一个看似“单人创业”的摆摊账号,背后可能需要导演、摄像、编剧、运营等至少10人团队,单日拍摄成本超过5000元——这样的投入,靠卖淀粉肠根本不可能回本,他们真正的盈利点,是包装“摆摊秘籍”收割学员。
这类项目往往有三个典型特征:
- 过度包装的“爆款”人设:辍学大学生、辞职白领、破产老板等“逆袭”身份频现,用反差感制造共鸣;
- 模糊成本的“暴利”数据:宣称“5000元创业”却隐藏设备、场地、营销等隐性支出,用单日流水冒充净利润;
- 速成洗脑的“方法论”:鼓吹“三天学会月入过万”,实则卖的是几页PPT和进货渠道,对选址、客群、售后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
二、当小白被“割韭菜”:从跟风摆摊到血本无归的落差
杭州的小李曾花1.2万元报名“网红柠檬茶摆摊课”,课程承诺提供“秘制配方”和“流量打法”。结果收到的配方不过是普通糖浆+茶包,所谓的“流量技巧”就是让他花钱买热门话题标签。当他照着视频在商场门口摆摊时,才发现现实与剧本天差地别:商场摊位费远超预期,精心布置的摊位在同类竞品中毫无优势,拍视频时“排队”的场景,真实摆摊时只有零星几人问津。最终他坚持了一周,除去成本倒亏8000元。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网红摆摊项目的收割逻辑,本质是利用普通人对“低成本创业”的渴望,用流量泡沫制造“人人可赚快钱”的幻觉。而真实的摆摊生意,从来不是靠镜头美化的“表演”,而是扎根于烟火气中的细节打磨:凌晨四点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为了找一个人流量稳定的摊位蹲点考察三天,为了留住回头客记住老顾客的口味偏好——这些琐碎的日常,才是摆摊赚钱的核心密码。
三、真实摆摊的生存法则:从“赚快钱”到“做长线”
在成都玉林路摆摊十年的王姐,靠一碗冰粉攒下两套房子。她的摊位没有网红滤镜,甚至连招牌都有些褪色,但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排队。“我的冰粉用的是手搓籽,红糖水要熬三个小时,老顾客吃的就是这个味道。”王姐的生意经很朴素:
- 选品:避开网红赛道,做“刚需+复购”
网红产品跟风者多、生命周期短,不如聚焦早餐、便民小吃、日用百货等高频需求。比如武汉的“热干面夫妻摊”,每天卖出300碗,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口味稳定。
- 选址:用“笨办法”摸透人流规律
别信“流量秘籍”,自己拿个本子记录目标地段早中晚的人流年龄、消费习惯。菜市场适合卖生鲜,学校周边适合做小吃,夜市则要考虑年轻人的社交消费需求。
- 获客:从“线上流量”到“线下熟人圈”
王姐建了三个顾客微信群,每天在群里预告新品,老顾客带新客还能打折。这种“口口相传”的信任度,远比网红视频的虚假繁荣更靠谱。
四、给想摆摊的人:创业没有捷径,但烟火气里有真机会
网红摆摊项目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秀,灯光熄灭后,留下的只有为“门票”买单的观众。而真实的摆摊生意,是凌晨街头的包子热气,是夜市摊位前那句“老板,多加份辣椒”的熟稔,是用汗水和耐心一点点攒起来的踏实感。
如果你真的想尝试摆摊,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个产品我自己会反复消费吗?
- 我愿意花一个月时间蹲点考察选址吗?
- 我能接受前三个月可能不赚钱的风险吗?
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就放下手机里的“暴富剧本”,去菜市场挑一筐最新鲜的蔬菜,去批发市场选一批性价比最高的货,用最笨的办法,在烟火气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毕竟,能长久的生意,从来不是演出来的。
来源:科学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