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傍晚6点刚过,凤阳县鼓楼下的市民们还在享受周末的悠闲时光。
安徽鼓楼坍塌后续:惊动央视,将会持续关注,专家在调查原因。
5月19日傍晚6点刚过,凤阳县鼓楼下的市民们还在享受周末的悠闲时光。
有人推着婴儿车散步,有人拎着菜篮子赶路,电动车穿梭在石板路上发出嘎吱声响。
谁也没想到,头顶上那座见证六百年风雨的古建筑,突然上演了惊魂一幕。
"
哗啦——"一块青灰色筒瓦毫无征兆地从鼓楼顶部坠落,在石板路上炸开一朵"泥花"。
人群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块、第三块瓦片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
推婴儿车的母亲本能地扑在孩子身上,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头盔被碎片砸出闷响,裹着尘土的烟雾瞬间吞没了半条街。
监控画面显示,短短30秒内,鼓楼前檐近二十平方米的瓦顶整体脱落。
附近商铺老板老张心有余悸:"就跟放炮似的,碎瓦片崩到我家柜台玻璃上,现在还有道裂纹。
"万幸的是,这场"瓦片雨"只造成了三辆电动车受损,未酿成人员伤亡。
这栋始建于1375年的明代建筑,曾在1995年进行过整体复建。
去年9月,当地刚斥资341.2万元启动修缮工程,施工方拍着胸脯保证"至少管用三十年"。
没想到验收刚满十四个月,新铺的瓦片就集体"罢工"。
网友@明史爱好者 调侃:"朱元璋修的台基六百年纹丝不动,现代人修的屋顶六百天都扛不住。
"
央视新闻直播间里,主持人指着航拍画面眉头紧皱:"大家注意看,坍塌部位全是去年新换的琉璃瓦。
旁边没维修的老瓦片反而牢牢贴在屋脊上。
"这组对比镜头在短视频平台疯传,相关话题阅读量8小时破亿。
有懂行的网友扒出施工记录:340万预算中,单是"新型环保防水涂层"就占了97万。
"所谓的新工艺,该不会是刷了层涂料就完事吧?"面对网友质疑,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日常巡查从未间断"。
但现场照片显示,警示牌被钉在五米高的墙面上,字号小得要用望远镜才能看清。
卖糖葫芦的王大姐吐槽:"上个月我还看见瓦片往下掉渣,跟管理部门反映,人家说'修过的楼不会出事'。
"
新京报记者暗访发现,该修缮工程的中标企业注册资金仅50万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这家公司近三年中标了7个文物保护项目,其中有4个在验收后出现渗水、掉漆等问题。
更蹊跷的是,施工期间恰逢阴雨连绵的秋季,工程日志却显示"晴好天气施工25天"。
南京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系教授带着学生连夜赶到现场。
他们用红外热像仪扫描墙体后倒吸凉气:"檩条与墙体连接处完全没有加固痕迹,这相当于给老人戴了顶新帽子,却不管骨质疏松的身子骨。
"检测报告显示,部分新换的木构件含水率超标三倍,遇上梅雨季就会膨胀变形。
鼓楼西侧茶叶店老板提供了关键线索:"去年施工时,我看见工人把拆下来的老瓦成车往外拉。
"这些印着"咸丰年制"的瓦片,如今正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以每片800元的价格出售。
评论区里,有买家炫耀:"这可是真古董,比新烧的瓦结实多了!"
面对舆论风暴,当地凌晨召开紧急发布会。
发言人用了二十分钟介绍鼓楼历史,却对资金流向避而不谈。
当记者追问"为何用现代水泥砂浆修补明代砖缝"时,工作人员以"专业问题需咨询专家"为由匆匆离场。
这种态度彻底点燃了网友怒火,#请朱元璋来验收工程#冲上热搜。
故宫博物院修缮中心主任在个人账号发声:"古建修缮不是搭积木,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有些地方为追求政绩搞'焕然一新',实际上是在毁文物。
"配图是凤阳鼓楼维修前后对比照——原本古朴的青砖墙面被刷成了扎眼的朱红色。
更戏剧性的反转出现在第三天。
有网友扒出招标文件中的"指定材料供应商",其注册地址竟是某城中村的自建房。
顺着这条线索,自媒体人"包工头老李"直播探访材料加工厂,镜头里所谓的"仿古青砖",实际是用建筑废料压制的"科技砖"。
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扛着摄像机直奔县档案馆。
档案员抱出半人高的验收资料,镜头特写显示:8名验收组成员中,有5人的签名笔迹高度相似。
这份报告里"工程质量优良"的结论,与现场垮塌的瓦片形成荒诞对比。
事件持续发酵后,省纪委监委成立专项调查组。
有知情人透露,调查人员正在核对施工方提供的300多张建材采购发票,"光运输费就报了七十多万,可鼓楼就在县城中心,哪需要这么多趟货车?"
附近的老人开始给孙辈讲古:"我们小时候常在鼓楼捉迷藏,砖缝里的糯米灰浆咬都咬不动。
"年轻人们举着手机拍摄垮塌现场,评论区有人感叹:"原来塌掉的不只是瓦片,还有人对历史的敬畏心。
"
截至发稿时,鼓楼四周仍拉着警戒线。
文物保护志愿者自发组成巡查队,用手电筒照着斑驳的墙面。
月光下,明代基座上的莲花浮雕清晰可见,而上方崭新的仿古屋檐却像块不合时宜的补丁,在夜风中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来源:英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