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士顿美术馆藏,载于 Helen Comstock 著〈Some Examples of I-hsing Pottery〉,《Connoisseur》,1942年3月,第75页
清早期 陈鸣远制荷叶莲瓣形水洗
印款:陈鸣远制
L:13.8 cm. W:6.1 cm. H:3.6cm
重量:69g
出版:
1.《宜兴陶艺》第62页,图2,香港市政局主办,香港艺术馆,1981年10月
2.《宜陶之旅》第371页,李祐任陶艺公司发行,1995年6月
来源:
1.谭敬家族旧藏
2.Robert H.Blumenfield Collection旧藏
3.Sydney L Moss,Lot London旧藏
4.水松石山房(Hugh Moss)旧藏
5.香港苏富比,1978年5月24日,编号342
6.纽约佳士得,2012年3月22日,编号1249
参阅:
1.波士顿美术馆藏,载于 Helen Comstock 著〈Some Examples of I-hsing Pottery〉,《Connoisseur》,1942年3月,第75页
2.《宜兴紫砂陶艺展》第61页,图47,纽约,1977年
3.《K. S. Lo, The Stonewares of Yxing-from the Ming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第 221页,图143,Hong Kong,1986年
4.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珍藏
5.香港佳士得,2019年11月27日,编号2822
Hugh Moss 收藏标签
陈鸣远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此外陈氏还开创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的设计,尤其是仿生紫砂器的作品,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宜兴陶艺》
《宜陶之旅》
《K. S. Lo, The Stonewares of Yxing-from the Ming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
这件陈鸣远制荷叶形洗造型取自荷叶的形状,阔口,腹部饱满,色泛黄,极为淡雅,外壁饰有红色斑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更平添荷叶的趣味性。带莲蓬枝茎作把手,洗下承两足,足分别以海螺、莲藕制成,色泽不一,可见古人巧用泥料,并以吹釉技法在米黄色莲瓣上渲染色彩,生动传神,匠心独运。远远看去就像一片迎风舒展的荷叶,筋脉清晰可见,彰显一派盎然生机。让人有风送荷香扑鼻而来之感,品茗把玩令人心醉。底部钤有“陈鸣远制”印章,随身附有刻螭龙、莲蓬与莲枝随形木座,枝叶穿插错落,雕刻细腻精致,与器物相得益彰。此件水洗实用性与观赏陈设性并重,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充满文人雅趣。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完美结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案头雅玩。
左:上海博物馆藏品
右:贝聿铭藏品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哇。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清早期 鸣远制朱泥桃杯
印款:鸣远
W:10.5 cm.
参阅:《茶的文化》第210页,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1997年7月。
此杯以半桃为题材,源自自然,又超乎自然,看似不经意的捏塑,却将桃子的自然形象和生命映象进行了抽象和概括。此器取意吉庆,生动鲜活。选用朱泥材质制成,呈朱红色,泥质温润细腻,工艺具有明显清早期的成形特点,手工拍打、捏塑多种手法都有体现,技艺高超,一气呵成。器身形似半桃,仿生捏塑枝叶贴塑于桃身,嫩枝蜿蜒盘曲,桃叶繁茂交叠,其间隐隐结出桃实,为老桩增添了活力。塑成杯柄的枝干,古意苍劲,盘屈连叉,寓意长寿。杯底钤“鸣远”方章。本品将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取桃之象,观其神采,思接千载。
清早期 陈鸣远紫泥梨皮仿生荷蟹(和谐)洗
印款:鸣远
L:11 cm. W:10 cm. H:5 cm.
重量:192g
参阅:
1.《阳羡砂器精品图谱》图44,淑馨出版社,1985年。
2.《荆溪紫砂器》第188页,图240,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4月。
3.《文房雅玩——苏州博物馆藏文房用具》第62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12月。
备注:附原座
左:本品款识
右:苏州博物馆藏 紫砂松鼠偷瓜洗
《阳羡砂器精品图谱》
《文房雅玩——苏州博物馆藏文房用具》
此件水洗巧用紫砂泥料,塑造了荷塘清趣的场景,最上面荷叶翻卷成水洗的空间,叶脉清晰,线条起伏自然,一朵硕大的荷叶在旁边盛开,点睛之笔在中间部分,一只螃蟹趴伏于荷叶之上,跃跃欲试,动感十足,荷叶与螃蟹自然连合成形,谐音:和谐,寓意美好。作者从开始的构思,到最终的制成,足见其深厚的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配有原紫檀座,洗与镂空座,大小适中,盈手可握,可玩可赏。清代是紫砂艺术百花齐放的时期,紫砂形制由大而粗犷向小而精致发展。清初第一制壶大家陈鸣远,在继承了明代制壶古拙、凝重、质朴的基础上,更将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加以艺术化的提炼。除茗壶外,其所制清供雅玩、瓜果小品如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慈姑、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皆构思脱俗,善翻新样,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令人拍案叫绝。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地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清早期 乌泥胎虬髯松桩杯
L:13.3 cm. W:10cm. H:6.8 cm.
重量:199 g
参阅:《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第107页,图23,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
来源:
1.好善簃旧藏
2.香港邦瀚斯,2012年5月27日,编号513之一,成交价:HKD 450,000
此仿松桩乌泥胎三足杯,杯外壁仿古松形,杯上大下小,口随形而雕。底呈三足,由松瘤和枝干正好三足鼎立,巧作器足,浑然天成。造型上将古松融汇入杯,令松桩杯散发自然古朴的气息。细观此杯,杯身、流、把、盖钮皆做松树枝节,做工精细,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原生态的韵味。特别是整体泥塑工艺精美,层层叠叠,将古松的苍老外皮塑造得分外相似;杯把更是巧取松枝一段,匍匐贴合于器身上,其上松针松果,松果硕硕,极其逼真;同时,杯把亦有松针蔓延杯身,生动而形象,二者遥相呼应,令杯更具观赏性,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取其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常是长寿的代表,令杯身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器无款,但观摩做工形态及气韵上看,不知何许人作,但一定是清早期紫砂名匠所制,自古无款多佳器。此杯造型新颖,线条圆润顺畅,效果逼真,充分显示出紫砂艺人娴熟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清乾隆 杨履曾制描金御制诗文紫泥壶
底款:杨履曾
W:16.3 cm.
容量:350 ml.
御制诗文:御制,再游龙井即景杂咏。果然霁景万峰奇,偶咏居然符向诗。鸟语花香争节景,行云流水是心期。
参阅:《紫砂名品——黄正雄珍藏古今名壶特展》第68-69页,图34,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8年1月。
此件描金壶上题有:《再游龙井即景杂咏六首·其三》:“果然霁景万峰奇,偶咏居然符向诗。鸟语花香争节景,行云流水是心期。”描写乾隆南巡游览西湖之所见,以群山异景引入,描写自如的心境收尾。壶的另一面以金彩描绘远山高树与亭台,壶颈装饰连续的如意云纹和变体回字纹。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宜兴窑紫砂描金山水方壶”,壶身题乾隆御题《再游龙井即景杂咏》中的另一首,所绘山水楼台行笔风格与此壶相近。同类查资料比较,台北黄正雄先生收藏中,《紫砂名品》封面,可与本品比较。宫廷紫砂依照皇家审美制成,被赋予华贵富丽的风格,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鼎盛。乾隆皇帝热爱茶事,尤喜为茶叶和茶壶作诗。史载盛清时期有杨履干、杨履曾二人为宫廷制器,从传世作品看,所作多泥绘描金风格,“宫廷紫砂”一直为藏家视为瑰宝。
《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二
杨履曾,在制砂和绘画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与杨季初同出于清代的杨氏一家。此家族所出紫砂名工多为宫廷制器,据史可考者有杨季元、杨季初、杨履干、杨履康、杨履曾等。从名字可看出,季元、季初或为昆仲;履干、履康、履曾或为兄弟伯仲。
清中期 杨彭年制石泉仿古款段泥合欢壶
底款:石泉仿古
释文:羊(祥)子造止戈,彭年。
W;16.7 cm.
容量:350 ml.
参阅:《紫砂名品——黄正雄珍藏古今名壶特展》第126页,图83,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8年1月。
本品款识
此壶为段泥调砂而成,身由两片泥片上下对合而成,壶腹上一面铭:“羊(祥)子造止戈,彭年”,另一面刻有风景画,远处连绵大山,近景两株树木,树下几处茅屋,右面似有一拄杖老者徐徐而来。从两面刻字刻画布局来看,属于同时期的精品之作。一捺底,底下钤“石泉仿古”。此壶制作周正,俯视之极为赏心悦目。合欢壶式乃曼生十八式之一,造型优美,是曼生最钟爱的壶型之一。所谓“合欢”,即“势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之意。
《紫砂名品——黄正雄珍藏古今名壶特展》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大师,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清晚期 江案卿制树瘿供春壶
盖款:案卿
W:18.8 cm.
容量:700 ml.
参阅:
1.《宜兴陶艺》第62页,图2,香港市政局主办,香港艺术馆,1981年10月。
2.《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第136页,奇园国际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3.《古壶之美》第416页,图144,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2000年7月。
4.《紫砂名品—黄正雄珍藏古今名壶特展》,第136页,图93,历史博物馆出版,2008年1月。
5.《砂壶选粹——天地方圆紫砂藏品集》第257页,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6月。
《宜兴陶艺》
清代梅调鼎的《阳羡茗壶赋·序》记载:“余从祖拳石公(吴颐山),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也。”供春壶,壶形古朴,韵味十足,许多陶者皆有创作,其中,晚清时期“供春壶”的制作以江案卿最为著称。
此件江案卿制仿树瘿供春壶壶身呈椭圆形,口椭圆形,二弯流,执柄作三叉形。仿树瘿器,随形作凹凸坑和皱纹,壶体扁圆,通体纹理缭绕,瘿瘤满布,枝梗作柄,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盖作瓜蒂形,吟有“案卿”印款。许次纾《茶疏》记供春茶壶“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故而“大为时人宝惜”。文震亨《长物志》也有“供春最贵”的评论。清人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制品“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供春壶在明末清初,已是壶中的精品了。江祖臣,字案卿(1886-1953),宜兴大浦洋渚人,为清末民初著名陶人,曾先后受聘于宜兴阳羡陶业公司、江苏省陶业工厂、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代表作有狮球壶、供春树瘿壶等。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