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中国创新药行业虽处于快速成长期,但由于热门靶点扎堆、赛道同质化严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无论头部药企还是中小型Biotech均纷纷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提升海外商业化能力,恒瑞自然也不例外。
今日,一声清脆响亮的锣声划破香江天际,港交所迎来了一位医药巨头:恒瑞医药正式登陆港股市场,实现“A+H”两地上市。
此次IPO的发行价为44.05港元/股,恒瑞医药将获得募集资金约98.9亿港元。
当前,恒瑞医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次赴港上市犹如一架战略梯子,让恒瑞的全球研发版图和商业化网络得以向更高处延伸。
这让市场不禁感叹:那个行业巨擘杀回来了,而且变得更强大了。
01
赴港上市背后
恒瑞医药选择赴港上市,目的是为了加速国际化进程。
一方面,中国创新药行业虽处于快速成长期,但由于热门靶点扎堆、赛道同质化严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无论头部药企还是中小型Biotech均纷纷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提升海外商业化能力,恒瑞自然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资本市场拥有超过70%的国际投资者比例,具备国际化优势,不仅有助于内地企业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还能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速创新药研发,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
可见,赴港上市与恒瑞加速全球化扩张的战略高度契合。而恒瑞能够成功登陆港股市场,与孙飘扬回归后带来的重大变化密不可分:
自孙飘扬回归以来,恒瑞明显加快了国际化步伐(BD出海加速),从过去的“保守”标签转向更加积极的国际化战略。
随着不断加速全球化扩张,恒瑞的全球影响力和业界认可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自2018年以来,恒瑞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4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7个分子实体,总交易金额高达约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6亿美元,以及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权。
恒瑞已达成的海外授权交易(亿美元)
图片来源:PharmCube
(注:恒瑞与Incyte在2015年9月2日就SHR-1210达成的合作已在2018年2月14日终止,不统计在内)
另外,为了优化管理团队、提高运营效率,近年来恒瑞的高管变动频繁,引入了国际化背景的高管,比如原赛诺菲亚太地区研发副总裁江宁军(负责BD业务)、原阿斯利康原全球高级副总裁冯佶(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原强生BD老将Jens Bitsch-Norhave(负责全球BD业务)。
这些变革为恒瑞成功赴港上市奠定了业绩基础。
得益于国际化授权加速,恒瑞接连交出靓丽的业绩:2024年,总营收、净利双双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第一季度,又交出近年来最强劲的一季报。
不仅如此,为了巩固在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恒瑞连续多年保持高研发投入,2022年、2023年、2024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29.8%、27%、29.4%,符合生物科技公司“高增长+高研发”的资本市场偏好。
此外,在创新药企的临床阶段管线方面,恒瑞拥有逾90款候选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及7款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其他创新在研药物,包括30多款处于关键性临床研究或更后期阶段的创新在研药物。
恒瑞医药疾病领域及主要管线布局
图片来源:2024年财报
可见,恒瑞能成功赴港上市,是战略转型(创新药+国际化)、管理优化(人才与架构)和财务表现(利润回升)综合作用的结果。
02
蜕变并非偶然
如上文所述,恒瑞的“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已经取得突出成效。尤其是,创新药出海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
2024年,恒瑞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30.6%。在对外许可收入方面,恒瑞分别收到了德国默克和Kailera Therapeutics支付的1.6亿欧元、1亿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
这意味着,恒瑞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已突破50%,完成了从仿制药龙头到创新药企的蜕变。这都得益于其一直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以及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截至2024年底,恒瑞拥有约9000人的自建销售和营销团队,销售网络覆盖中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超过22000家医院及超过200000家线下零售药店。无论团队规模还是覆盖范围,均在中国制药企业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恒瑞的成功蜕变,带来了一些启示: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创新药成果产出-国内商业化+国际化授权变现-反哺研发”形成可持续闭环,表明药企需构建“研发-商业化-资本化”的生态循环,而非单一环节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恒瑞已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已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ME)药物和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候选新分子实体药物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靓丽的业绩,给恒瑞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截至2025年3月31日,恒瑞账上总现金达241.96亿元。此次港股上市,将进一步增加现金储备,继续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
据公告显示,恒瑞拟将此次IPO募资用于:研发计划,包括创新药物及在研药物的临床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潜在的全球收购和合作;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建设新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及扩大或升级在中国的现有生产设施;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过去,恒瑞的研究重点为小分子药物,但如今已拓展至其他广泛的药物形式,包括PROTAC、肽类、单抗、双抗、多抗、ADC、放射性配体疗法(RLT)及寡核苷酸等,并不断开拓AI药物研发等平台。
目前,恒瑞拥有逾90款候选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及7款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其他创新在研药物,覆盖肿瘤、代谢、心血管、免疫、呼吸系统、神经科学等具有重大未满足医疗需求和显著增长潜力的治疗领域。
可见,恒瑞的研发策略体现出三大底层逻辑:“新”(突破性技术平台与靶点布局),新分子实体集群化,FIC与BIC药物并重;“快”(临床开发效率),AI驱动全链条加速,同步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特”(聚焦高壁垒领域与未满足需求),精准卡位高增长赛道,差异化适应证选择。
03
管线爆发期来临
恒瑞医药的未来,显然在于“前沿技术储备+临床价值兑现”的梯度化研发体系:未来三年预计获批上市创新产品及适应证约47项,其中2025年、2026年、2027年分别为11项、13项、23项。
从疾病领域来看,肿瘤业务是恒瑞的基本盘,2024年实现收入145.87亿元,营收贡献占据了公司的半壁江山(52.1%);代谢和心血管疾病业务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6%提升至2024年的6.2%,得益于代谢药物瑞格列汀及恒格列净,因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被纳入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计划后,在公立医疗机构的使用率有所提高。
各业务板块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针对肿瘤,恒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能够开发多种新型疗法下的优质肿瘤药物,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癌症类型,包括免疫疗法、ADC、癌症辅助治疗、PROTAC、激素受体调节、细胞因子、核药、DNA修复与损伤及表观遗传、制剂改良、靶向治疗等,产品集群包括肿瘤免疫药物、ADC药物、ER及CDK靶向药物、RAS靶向药物。
其中,在核药领域,恒瑞已有3款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包括靶向PSMA的HRS-4357、HRS-9815,以及靶向FAP-α的HRS-6768。
未来三年预计获批上市的肿瘤创新产品及适应证,包括SHR-A1811(HER2 ADC)、SHR-1701(抗PD-L1/TGF-βRII双功能融合蛋白)、SHR2554(EZH2抑制剂)、HRS-8080(口服SERD)、SHR-A2009(HER3 ADC)等。
针对代谢和心血管疾病,恒瑞开发了涵盖多种分子模式且具有独特MOA和优秀临床表现的口服与注射形式GLP-1药物组合,包括HRS-7535(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RS9531(GLP-1/GIP双重受体激动剂)、HRS-4729(GLP-1R/GIPR/GCGR三激动剂)。其中,预计2027年获批上市的新药,包括HRS-7535(用于糖尿病)、HRS9531(用于糖尿病、超重/肥胖)。
另外,恒瑞还布局了其他代谢和心血管药物,包括一系列siRNA在研药物(靶向APOC3的siRNA、靶向AGT的siRNA),以及其他强效在研药物管线,包括新型肌球蛋白抑制剂、口服小分子Lp(a)抑制剂、新型钙敏感受体变构调节剂。
针对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恒瑞也布局了多种创新疗法,包括夫那奇珠单抗(IL-17A单抗)、艾玛昔替尼(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SHR-1905(长效TSLP单抗)、SHR-1703(新型、长效IL-5单抗)、抗IFNAR1/TACI融合蛋白、抗IL-23p19/IL-36R双抗。
针对神经科学领域,恒瑞的产品组合涵盖神经疾病药物、镇痛(或疼痛管理)和麻醉,目前在研的创新疗法,包括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SHR-1707(新型抗Aβ IgG1抗体)、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HRG2010(固定剂量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复方缓释药物)、高选择性NaV1.8抑制剂(非阿片类止痛药物)。
04
结语
恒瑞医药的港股上市,本质上是其技术护城河的外化体现,不仅标志着资本布局的升级,更揭示了其全球化战略的系统性深化。
未来三年47项创新药及适应证的获批预期,以及加速出海这一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路径,意味着恒瑞将进入临床价值兑现的高增长周期。
可以肯定的说,恒瑞医药正在从“中国龙头”向“全球玩家”跃迁。
来源:药械talk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