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在胃里“安家落户”,幽门螺杆菌一边分泌尿素酶帮助中和胃酸,给自己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一边分泌各种粘附素来协助它“抓紧”胃上皮细胞,避免被胃蠕动和黏液冲刷带走。
据@荔枝新闻,35岁的工程师黄先生(化名)因腹胀腹痛就医,结果被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晚期。
医生深入了解后发现,黄先生由于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压力大时喜欢吃烧烤、喝啤酒来缓解情绪。
此外,他的家族中已有数位胃癌患者,且早前他就被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却一直未接受规范治疗。
医生指出,黄先生患胃癌是多种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直接的“导火索”正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看似“普通”的细菌,潜藏的危害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幽门螺杆菌(Hp)生存力十足,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胃强酸环境下长期“苟活”的微生物。
为了在胃里“安家落户”,幽门螺杆菌一边分泌尿素酶帮助中和胃酸,给自己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一边分泌各种粘附素来协助它“抓紧”胃上皮细胞,避免被胃蠕动和黏液冲刷带走。
幽门螺杆菌长期在此繁殖,会刺激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在这种持续的炎症环境下,胃腺体将逐渐被破坏减少,胃黏膜也随之萎缩,慢慢就演变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
最危险的是,胃黏膜在反复受伤和修复的恶性循环中,可能会改头换面——原本的胃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肠上皮化生)。
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变异的细胞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变成不典型增生,而这正是典型的胃癌前病变!
《自然》子刊一项综述就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跟全球近90%的胃癌发生有关。
而我国癌症中心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统计了与胃癌高度相关的6大危险因素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头号诱因。
另据《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我国25岁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率达80%。
可以说,超一半人都感染过。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包括腹胀嗳气、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反酸、食欲减退等。
如果出现了呕血、黑便、突然剧烈腹痛或是体重骤降,要警惕胃穿孔、消化道大出血或胃癌的可能,最好立即就医!
当然,也有不少人感染后没有出现明显不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治疗。由其引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甚至早期胃癌,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
一项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证实,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病风险显著降低66%!因此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建议有胃癌家族史者、已经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以及老人与儿童,每年进行1次胃镜筛查,一般人群每3-5年筛查1次。
每年可同步做幽门螺杆菌普通筛查,如尿素呼气试验(碳13/碳14)、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和快速尿素酶试验。
除了定期检测,不想和幽门螺杆菌“亲密邂逅”,还要做好这些防治措施↓
如果查出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及时治疗,目前最常见的根除手段是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生素等药物联合治疗。
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水杯等都可能被传染上。
因此,建议大家不论是在外聚餐还是在家吃饭,都养成使用公筷公勺和独立餐具的好习惯。同时,每周对家里的碗筷进行1次深度消毒(热水或消毒柜)。
接吻和口对口喂食也有传染风险,尤其是有些老人喜欢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孩子,风险非常大!
建议感染者在根治前尽量不要和家人亲密接触,同时,家人们也要一同检查。
粪口也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即感染者粪便中的细菌若是污染水源、食物或手,可能经口进入胃里。
这个传播路径尤其可能出现在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安全饮用水的环境下。
因此建议大家在外就餐或旅行时,尽量避免生食,同时务必选择合格的瓶装水或煮沸后的自来水饮用。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食物前,务必用肥皂或洗手液再加上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清洗时特别留意指甲缝、指关节这两个最易藏菌的地方,每次至少洗20秒。
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在蛀牙和牙垢上“定居”,进而产生异味。
建议大家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同时每3个月换1次牙刷,每周热水烫洗1次刷牙杯。
参考资料:
[1]Ford A C, Forman D, Hunt R H,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in healthy asymptomatic infected individual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Bmj, 2014, 348.
[2]茅海燕.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及其致病性[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30(6):3.DOI:10.3760/cma.j.issn.1673-4149.2003.06.013.
[3]谷海瀛,LI Fan.幽门螺杆菌动力在胃黏膜定植中的机制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7):4.DOI:10.3321/j.issn:1009-9158.2008.07.003.
[4]李梦声, 韩中博.胃癌的高危可控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23,17(03)
来源:甲状腺健康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