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九江】第二季之六:罗建华 | 画•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3:17 2

摘要:艺术家简介:罗建华,1958年生,原九江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水彩艺术委员会会员,九江水彩艺术委员会会员。

艺术家简介:罗建华,1958年生,原九江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水彩艺术委员会会员,九江水彩艺术委员会会员。

罗建华

《罗建华 | 画•传》

文/孙海帆

1977年10月21日清晨,一辆16路公共汽车停靠九江国棉一厂站台,19岁的罗建华从车上下来,准备换乘4路公交车去工作单位。

上世纪70年代的江西水泥试验船厂大门照片

就在候车时,国棉一厂的大喇叭里传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声音:“现在播送人民日报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声音吸引了罗建华,他侧耳倾听:“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个学校和学科类别,让祖国进行挑选。”

罗建华1977年水粉写生《水泥造船厂的女工》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有很多影视剧都表现过这一历史时刻,在剧中,主人公听到这个消息都欢呼雀跃,认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到来了。而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像罗建华这样的人,脑海中对于上大学还是“工作两年,争取好的表现,然后才有机会当上工农兵大学生”的固定思维,对于突然来到的机会,表现出来的竟然是“麻木”,没有在第一时间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有关,于是,当4路车到达九江水泥船试验厂区的时候,他习惯地走到自己的工位—一条正在建造的水泥趸船的脚手架上,聚精会神地在船体上抹起水泥砂浆来,刚才听到的“好消息”暂时被他抛到了脑后。

1970年九江水泥船试验厂职工食堂饭票(网络图片)

1970年代九江船试验厂厂区照片

从1975年高中毕业后因是家中长子而幸运“留城”参加工作至今,罗建华已经在一条条钢筋混凝土囤船、水趸船、起重船、水上水厂船上抹了两年多的水泥,他单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泥船生产基地,能在这样“国营大厂”工作,能亲手建造可以“漂”在长江上的水泥船体,罗建华感到既自豪又骄傲,尤其是他还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将一艘船体画满风景画,让它畅游长江,那无疑将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罗建华1977年水粉写生自己参加建造的水泥船

罗建华1977年水粉写生《长江大桥工地》

作品是创造的结果,会画画的罗建华很早就开始了这种创造。1978年,他的一幅画作《重返前线》参加了江西省美展,而他的另一幅有关未来水泥船制造的作品后来还参加了江西省首届科普美术画展并获得一等奖,他是水泥船厂小有名气的“左手拿画笔、右手抹水泥”的“青工画家”。

罗建华1978年入选全省美展作品《重返前线》素描稿

1980年罗建华与九江画友在江西省科普美展上(左起:罗建华、陈玲荣、阳小毛、赵寿眉、朱煌)

1980年江西省科普美展部分获奖名单(陈玲荣提供)

从绘画角度来说,处地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水泥船试验厂是个好地方,罗建华在工余会拿着藏在工具箱里的画具,到长江边写生,或给厂里的同事画像,这里有他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到了闲暇时,他又会将这些习作与少年时的画友陈敏建、孙慕文、九江五中同届的胡有源、叶小华等分享,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是他们这代人自学美术的主要方式。

罗建华与青少年时期的画友共聚孙慕文工作室 (左起叶小华、孙慕文、陈敏建、罗建华、陈玲荣)

罗建华1977年水粉写生《江边堤外》

罗建华1979年水粉写生庐山别墅

罗建华2023年2月与少时画友合影 (左起狄国祥、叶小华、罗建华、孙慕文、朱建平)

罗建华与青年时期的画友在2024年九江水彩画展上(左起:彭孟芝、张耀东、罗建华、陈玲荣)

过了两天,也就是1977年10月23日,这是个星期天,罗建华再次和画友们见面,不过这次他们没有说“最近画了莫斯(九江话:最近画了什么)?”而是在“缓过神”明确了自己也有参加高考资格之后,商议起考什么专业、院校,如何准备考试这些问题。

罗建华1977年油画写生《黄昏中的烟水亭》

罗建华1977年水粉写生《烟水亭》

罗建华1977年水粉画《南门湖南岸远眺》

“美术,肯定是美术,大家都去考,学了这么多年的画不就等这一天吗?”大家不约而同,“要考就考中央美院、浙江美院。”个个都信心满怀。

罗建华2017年在时任广东珠海古元美术馆馆长、油画家包泽伟个展上与包泽伟(左)、徐铁雄(中)合影,包泽伟也是罗建华青年时代的画友,他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当年考上美术专业。

彼时,由于信息闭塞,大家多少有点是“井底之蛙”,就知道中国那么几所美术院校,也只知道“文革”时很出名的那几个画家,大部分人除了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列维坦等几个俄罗斯画家外,基本没听说过莫奈、梵高这些西方名家。关键是个个都认为以自己的绘画水平上个央美、浙美也不在话下,此时,他们的理想渐渐丰满起来。

罗建华1977年人物速写三幅

不过,“骨感”的现实很快将罗建华等一众人打醒,恢复高考第一年,别说考上央美、浙美,就连在地方的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录取名单上都名落孙山,原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从美术和音乐专业开始的,因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十年间中国学“画画、学乐器和唱歌跳舞的人”实在太多了。

罗建华与青少年时期的部分师友2013年在游山村写生合影,他们在那十年中都是美术爱好者,其中数位在恢复高考后考上美术专业

罗建华水彩写生《游山村民居》61X46㎝

一个会创作的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在“水码头”九江长大的人是见多识广和会审时度势的,罗建华见此状况作出的判断是:第一,恢复高考第一年题目相对容易,应届毕业生也准备不足,而再往后,高考必然是经过冲刺训练的高中应届生的主场,社会考生难度陡增。第二,美术人才太多,次年竞争不会减弱,重要的是,按自己的年龄必须在明后年考上大学,不然就会抹一辈子水泥灰。

罗建华2024年水彩作品《九江砖瓦厂印象》36X51㎝,他大学毕业后曾在该厂子弟学校任教

罗建华2025年水彩作品《浔庐餐厅观湖楼雪景》41X31cm,这是他 1982年设计的第一个建筑作品

于是,他毅然决定暂时放下画笔,拿起好不容易“找关系”买到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转考录取概率相对更高的理工科,结果,“临时抱佛脚”的他考上了九江师专物理系。入学时,他在校园见到早他一年进入该校美术专业的老师和画友饶国安、吴小京、孙慕文等,他们都用就九江话打趣说:“冇想到,罗子你还是个能文能武的角儿啊?!”

1978年罗建华离开水泥船试验厂时画的水彩写生《再见船厂》

1998年罗建华为准备在《再见船厂》写生地原址兴建的《98抗洪纪念馆》设计构思的手稿30X40㎝

罗建华2024年水彩作品《浔阳江的故事》46X61cm,作品展现了他对浔阳江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眷恋

在入学前几天,罗建华认真地给自己画了张自画像,画中的他意气风发同时注视着即将到来的崭新生活,所以,这不仅是他的个人珍藏,也是恢复高考之后有幸进入大学学习的“社会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眼中带着对未来的强烈渴望,也似乎在问“我准备好了吗?”

罗建华1978年炭笔速写《入大学前夕的自画像》

人生的准备分两种,一种是专攻一门,然后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另一种是“郭靖”式的拜师学艺,各种功夫择其所长为己所用。很显然,罗建华属于后者,学习美术锻炼了形象思维能力,当工人练就一双巧手,学物理训练了科学和逻辑思维,重要的是,在大学时他又接触到当时最时尚的西方建筑效果图,就这样,在毕业之后不到一年,罗建华因为是九江“能把建筑效果图画的很好”的人而得到时任九江建筑设计院总工何汉文的认可,从而得到了进入该院工作的机会,由此而开始了他建筑设计师的一生。

1988年罗建华在九江建筑设计院工作期间主持人民影剧院改建设计,并与徐东林、饶国安、王强民合作完成了九江首幅瓷砖拼贴建筑壁画

罗建华绘制的1992年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九江92龙舟赛主席台》效果图(51X36㎝)其构思为“侧看寓意荷花,正看意千帆竞发”

当时的文件介绍了此方案和设计者、建筑师罗建华

罗建华2025年水彩作品《构成一一九江美术馆》51X36cm ,这是他主持设计的九江美术馆鸟瞰图,该设计获国家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如今,罗建华已经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更是九江多个地标性建筑如92九江龙舟国际赛主席台、98抗洪纪念馆、八里湖新区九江胜利纪念碑、九江新博物馆、九江美术馆的设计和主要设计者,而在他担任九江建筑设计院院长期间,为新九江设计的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则遍布浔城,他的作品从建筑设计工作室走向了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他的水彩作品又走进了他设计的九江美术馆展厅,原来,他所有准备都是为了奉献给建筑艺术的。

点击观看视频《画说九江》特别推荐之罗建华

原九江市建筑设计院院长罗建华与设计团队在98抗洪纪念馆工地现场

罗建华主持设计的位于八里湖新区的九江博物馆和胜利碑

耳濡目染这个成语用在罗建华身上很合适,他儿时就住在九江大中路及“洋街”一带。在20世纪初,欧美建筑师正引领着他们的城市“走向新建筑”,于是在殖民扩张所至的租界和周边,也几乎与世界建筑发展潮流同频,是世界“新式建筑”的翻版与集合,这让九江也和上海、广州等中国城市一样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城市之一,正因为此,家在被“洋房”包围的西门口的罗建华在很小心中就对现代西方建筑的样式有了深刻的印记。而这一切也是他日后从事建筑设计的“底气”。

罗建华手绘《大中路西段街区肌理》研究草图

罗建华水彩作品《庐山陶洼早市》100X86cm

罗建华水彩作品《牯岭夜市》36X51cm

既如此,罗建华在进行九江新城市设计的同时,也时常惦记着九江的“老建筑”。1985年,罗建华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进修期间,因为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课余时间经常徜徉在外滩、武康路、溧阳路等上海著名老建筑街区,见这些老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后,他也萌生出“打捞”九江历史建筑文化的念头。

罗建华(右一)在同济大学进修期间与教师关天瑞、周建峰、顾如珍、李家枫和同学合影

罗建华1985年同济大学校园速写

罗建华在同济大学进修期间的素描及水彩作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进入新时期之后,九江历史老建筑、老街区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罗建华“从我做起,从小做起”,首先用自己擅长的水彩写生记录下了许多因城市发展而即将消失的老街区、老房子。

罗建华2012年水彩画《程氏祠堂》(61x46cm)

罗建华2013年水彩画《前庭遗曲》(61x46cm)

罗建华水彩写生《甘竹陈氏公祠》36X36㎝

此外,他也积极配合九江画家们对历史文化建筑的集体写生行动,在2012年九江写生画会成立时,他将“九江40处历史老建筑保护名录”交给写生画会,自己也随着“大部队”按图索骥,将许多已经被人遗忘的历史建筑遗存记录下来,他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会带着这样的使命,以这样一种方式重归美术界。”

罗建华水彩画《最后的春安里》系列61X46㎝,作品记录了这里拆迁前最后的模样

几十年浸淫在建筑美学中,数十载手绘了无数建筑效果图和示意图,加之因工作需要多次去欧美考察建筑与绘画,以宽阔的建筑艺术视野“反哺”自己的艺术感知,罗建华的“手头功夫”不但没有退步,反倒让现在的水彩写生多了一份建筑绘画的精确、细腻和文化审美的意味,这也让他的作品有了很强的辨识度,因此,他在江西美术家协会、九江水彩艺术委员会等团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罗建华2024年江西水彩粉画年展参展作品《等待》70X108cm

罗建华在参展作品前

罗建华与张耀东(左一)、饶国安(左二)、吴西屏(左三)在2024年江西水彩粉画年展开幕现场

罗建华2023年水彩写生《青藤小院》31X41cm

罗建华2023年水彩写生《水乡江家岭》(41x31cm)

罗建华2019年水彩写生《池塘幽居》36X51cm

罗建华2025年水彩作品《碛口李家山》31X41㎝

2018年,九江“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举行落成开街仪式,罗建华作为该街区“历史文化公共艺术”创作小组成员,以主持设计师身份,与负责壁画及文化景墙设计实施的画家徐冬林、饶国安、还有九江原博物馆馆长汪建策、文史专家张廷等其他组员共同出席,很难说得清他此时的身份是建筑师、画家、还是历史建筑的研究者,这一刻,他所有的积累和愿望都被打通了,原来,他青年时梦想的那艘画满风景的巨轮,早就载着他在追逐太阳了。

罗建华(前右二)与有关领导和专家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现场

“历史文化公共艺术”创作小组成员汪建策、张廷、徐东林、饶国安、罗建华(从左至右)

主持设计庾亮南路历史街区改造,在铜雕壁画安装时合影

2025年大年初一,罗建华清晨起来习惯地走到自己家小院的石榴树下,轻抚着树干,思绪又回到50年前的九江西园,那年的这一天,他也在浪井的一棵石榴树下,现在西园早已消失,而他家院中的这棵树,正是他在西园拆迁之时被他“打捞”回来的,这棵老树是西园和老九江的“活化石”,如今依然枝叶茂盛,硕果累累。

罗建华水彩作品《西园鸟瞰》

至今仍“健在”的西园浪井边老石榴树

2023年老石榴树结下的果子

2024年老石榴树的雪景和春芽

2024年春节罗建华在老石榴树下

《罗建华部分水彩作品欣赏》

2012年《鹤舍民居》58X46㎝

2013年《废弃的砖窑》46X61cm

2013年《开发前八里湖小景一》46X61㎝

2013年《开发前八里湖小景二》46X61㎝

2013年《开发前八里湖小景三》46X61㎝

2014年《乡间小路》31X41cm

2014年《庐山别墅》46X61

2014年《冬至官洲》31X41cm

2015年《庐山基督堂》61X46cm

2019年《虹关村民居一》31X41㎝

2019年《虹关村民居二》41X36cm

2019年《石钟山写生一》61X46㎝

2019年《石钟山写生二》61X46㎝

2021年《鞋山写生一》31X41cm

2021年《鞋山写生二》41X31cm

2019年《岭脚遗存》36X41㎝

2022年《箔竹晒秋》36X51㎝

2023年《暮归》41X31cm

2023年《宋家湾民居》31X41㎝

2023年《白鹿洞对座亭》51X36cm

2023年《白鹿洞书院》51X36cm

2024年《莲花晨曦》36X51cm

2024年《恒丰民居》36X51㎝

2024年《恒丰民宅二》31X41cm

2024年《甘竹雯峰书院》36X51cm

《古寺新绿》61X46㎝

艺术活动留影

2012年九江桃花源写生合影

2019年3月拜访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和创始人李见深在一起(左起:罗建华 徐东林、童木林、李见深、胡有源)

罗建华(左五)与包泽伟(左三)、王强民(左四)、胡有源(左六)等在三宝村留影

2019年11月参加宋跃林工作室水彩画采风团在湖口采风

2021年瑞昌宋家湾写生合影

2022年7月与设计院同仁在九江美术馆看展留影

2024年10月与水彩画家李钢、肖平西在婺源写生留影( 左起罗建华、吴西屏、肖平西、李钢、邢世平、孙九斌)

2024年山西古代艺术考察与徐冬林(左四)、宋跃林(左五)、高春雷(左七)等合影

来源:电影故事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