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如何让「合资价值」最大化这个问题上,可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比「大众」更有发言权。在四十年的磨合和沉淀中,上汽大众创造了太多个第一和唯一:今天汽车经销商的代理制度是上汽大众创建的;中国汽车历史上首个「国产共同体」是上汽大众建立的;中国汽车的发展轨迹里首个开发量
产品只是合资变革的一个缩影,对于变革者本身来说,如果自身不具备才能与力量,那么合资的变革就无从谈起。
对于如何让「合资价值」最大化这个问题上,可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比「大众」更有发言权。在四十年的磨合和沉淀中,上汽大众创造了太多个第一和唯一:今天汽车经销商的代理制度是上汽大众创建的;中国汽车历史上首个「国产共同体」是上汽大众建立的;中国汽车的发展轨迹里首个开发量产的全球车产品是上汽大众打造的;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首个把规模干到2700万辆的企业还是上汽大众第一个完成的。
站在这些合资成功的基础经验上,如何让合资持续产生价值,对这样一家企业来说太关键了。于是,去年,站在中德合资40年的节点上,上汽大众成为国内第一家提出「合资2.0」概念的品牌。今年,在国内整个「合资觉醒」的大背景中,上汽大众又是率先开出反击第一枪的先锋!
上海车展前后,随着大众一系列新产品相继亮相,人们看到,上汽大众围绕油车、纯电、插混、增程,拿出了一个全能源格局的新产品阵容。在这个阵容中,单拿出任何一款产品来和市场上现有的主流产品去做比较,以大众为代表的新产品不论是比其他合资还是和主流的新势力比一点儿都不逊色。
但对于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合资体系来说,似乎却并不完全认可只要有几款好产品,合资2.0的价值就叫最大化了。尤其是当中国市场如今从最大的单一汽车消费市场转向全球汽车的技术中心,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很多企业,还是只注重商业价值,不管战略价值,更不顾产业价值。但上汽大众却希望人们看到,真正合资2.0,必须是一个成熟体系自内而外的变革衍变,也只有这样的合资才有魅力!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合资2.0,到底有多大必要性?
合资的2.0,合的究竟是什么?今天在这个人人都敢讲自己是合资新势力的时代,合资的价值和意义远比我们看到的一两款新车型,三五款概念产品要复杂的多。要弄清上汽大众从合资合作到协作的价值,还要换到另一个图景下再去理解。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截至今年1季度,A股市场涉及国资企业的并购事件达47起。从东风长安合并到东安动力长城军工,我们看到整合不止于汽车,遍布军工,能源,船舶...今年作为重组整合作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开年后进程还在加快。
年初,在谈及2025年的重组整合的重点,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长林庆苗对外除了肯定重组、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外,还提到两个关键的「目标」:一个是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另一个是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推动企业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归根结底,在政策的驱动下,组织整合是形式,垂直整合才是目的。
合资1.0时代,上汽大众是实现产业垂直的先驱,从零部件供应体系,到研发体系建设,再到营销服务体系的完善,让大众在中国总结了一套完善的有关汽车垂直整合方法论。人们很多习以为常的汽车生产、销售、服务方式,正源于这样一套垂直整合而来的业务体系。这也是上汽大众合资的价值能够远超其他企业的本根原因。
如今,在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上汽大众的整合深度正在合资企业内部体系扩展到中德协同乃至整个产业生态。 作为中国汽车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者的意义,如何深化整合,对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对上汽大众来说,要重要于于作为一家汽车产品的供给方和销售方。
随着大众旗下首款增程产品ID.ERA发布,我们看到合资2.0,上汽大众结合市场需求的整合程度在进一步加深。从动力创新,到智能共创,再到协作模式的创新,围绕整合的广度、深度相比1.0时期都在发生转变。
作为首款增程车型,ID.ERA搭载EA211 1.5T Evo II增程系统,这台有着「小排量发动机机皇的产品」以全新的动力形式重新上车,它的背后除了在技术维度,体现了大众模块化设计在新能源时代依然具备极强的适配性,还体现了上汽大众在深度挖掘传统技术资产的优势和能力。
这证明,在进入合资2.0时代,中德双方围绕本土场景需求—德国技术优化—全球标准落地全面完成了闭环;也证明了,将传统的供应链升级为生态伙伴朋友圈,上汽大众成功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技术依赖,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融合,将市场换技术变为「技术共创」来到成果的交付期。
目前,上汽大众已经相继完成了与酷睿程、Momenta、宁德时代等多家本土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大众通过与中国本土科技汽车的深度合作,创造出更贴合本土用户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比如,其研发的 IQ. 智慧车联系统就集成来自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技术,可以针对中文语境优化200+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达98%。
从1.0 时代搭建全产业链体系框架,到2.0时代的构建智能创新生态,可以看到,上汽大众始终以 「体系化创新」定义合资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让 「合资」二字超越产品层面,成为贯穿研发、生产、营销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一个全新的价值共同体。
2
合资让奥迪,重新认识奥迪!
除了深度和广度之外,「速度」是上汽大众围绕合资2.0的另一特征。
今年4月,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在上海车展亮相,定名「AUDI E5 Sportback」。去年5月,上汽集团才刚刚与奥迪签订合作协议,11月正式品牌官宣,到今年4月首款车型亮相。上汽大众和奥迪之间用了1年的时间,围绕一个全新平台和一款全新产品,让大家看到了协作的力量与速度。
1年,完成一家传统企业,5-7年的产品周期。难怪这场创新合资的成果,让奥迪全球 CEO 高德诺都坦言,「中国合作伙伴让奥迪重新理解了汽车工业的时间价值。」
如果回到AUDI E5 Sportback产品本身,量产车对概念车的高度还原,本身就是在设计产品体验与成本上的一次高度博弈。因此这也无限放大了,产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2个明显特征的背后价值:1、跳过与国内市场需求进行适配的环节,直接对应中国用户需求开发;2、效率提升,软、硬件开发工作的同步进行,叠加大量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与传统车型相比,在时间上缩短了超过30%。
一切美好的背后都自成逻辑。基于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AUDI E5 Sportback成为当前市场中唯一一款完全按照正向平台开发、奥迪全球标准体系验证的纯电车型。决定了,从概念开发到产品设计,再到工程开发和验证的一整套完整流程能够以最快速度跑通,才有了AUDI可以用远超过去的「中国速度」和效率回应外界的种种期待和质疑。
当然,效率的提升,还有合资协作的使命下,股东双方对产品质量的不妥协,尤其是在后续的工程开发和验证中,AUDI E5 Sportback完全基于奥迪的全球标准体系进行验证。
尽管围绕这一量产车型的使用场景预计大多是国内城市,但与奥迪以往任何一款车一样,AUDI E5 Sportback还需要经过两轮包含「两冬两夏」不同极限场景下的考验,如著名的热浪“死亡谷”、吐鲁番、极寒的黑河、瑞典。当然做这些,AUDI不是做秀,而是要证明新能源汽车也是汽车,有体系做验证的产品就是要在任何场景,都不能出现问题。
当然,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上汽大众合资2.0中一个关键词,何为「德国品质+中国智慧」,即合资双方深度融合、各取所长、相互赋能。反观市场上,今天众多打着 「合资豪华」旗号,或因缺乏体系协同导致设计理念、技术的高度同质化,或为压缩成本在产品验证,打造出来的往往是既不满足市场需要,又不被合资伙伴认可的产品,比比皆是。
看得出,合资2.0的真正门槛在于能否构建一种合资双方的双向赋能,既非单纯引进技术的 「来料加工」,也不是脱离全球标准的 「闭门造车」,而是像 ADP 平台开发那样,让中国团队主导的智能座舱创新反向输入奥迪全球体系,让德系工艺标准与本土供应链优势产生化学反应。
3
满足需求,不如创造需求更有「魅力」
看一家企业的价值,不只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和做过什么。当别的车企还在卷价格、喊口号,试图通过短期营销手段抢占市场的时候,开年后的上汽大众却从没有围绕着1、2款车型,而是围绕整个体系去做迭代;大众不仅着眼于产品本身,而是将竞争赛道从单一的产品参数延伸到研发、制造、服务、生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开展全维度、多角度的验证和发展。
在中国合资的坐标系中,上汽大众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坐标原点,从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到业内标杆的质保体系,从首创4S店模式到建立行业首个合资车企实验室,上汽大众用四十年时间搭建起涵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体系化护城河。
到了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在合资车企从1.0过渡到2.0的临界点,人们发现,真正能引领行业变革的,还是这样的「创造者」。尤其是在当前愈加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考验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满足需求的能力,更是创造需求的能力,从如何造好车转向如何「定义」一台好车。
才有了以「油电同智、油电共进」为核心,上汽大众推出的一系列覆盖燃油、插混、增程、纯电的全能源产品矩阵。包括:燃油车中,陆续推出的途观L Pro、帕萨特Pro及途昂Pro,组成「Pro三部曲」, 搭载 IQ. Drive 智驾系统,重新定义燃油车智能化体验;ID. ERA 增程式概念车则实现 350km 纯电续航 + 超千公里综合续航,打破用户续航焦虑。
这种全领域布局不是简单的产品堆砌,而是基于对中国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深度解构,不再是一个企业围绕这一两款产品在既有体系下的修修补补,而是围绕全产品阵容、全体系化优势、技术创新打磨迭代的结果。据悉,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会推出超20款新车;26年底前率先推出10款、含7款新能源产品。
如今,针对新消费群体对透明消费的需求,上汽大众在行业内率先推行「一口价」的购车模式,改善传统4S店的价格博弈痛点;针对新能源车用户的「拥车成本焦虑」,推出全系燃油 SUV 终身质保、ID. 系列电池终身质保等政策,将售后保障从高端专属变为大众标配;提出的「一客一群」个性化服务模型,已经开始借助AI分流高频基础咨询,并将人力资源聚焦到真正需要关怀的个性需求处理上。
2025年,还是上汽大众的「服务年」。未来围绕着新汽车市场的竞争,上汽大众的服务战略还将继续升级,包括对整个经销商考核体系的重新调整,将50%权重转向服务品质评估,包括数字化服务工具全面上线以及售后服务透明化。
好产品是前提,好服务是保障。当产品陆续落地,可以看到,围绕服务上汽大众也在努力发挥最极致的规模效应。这表明,围绕合资2.0,上汽大众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产品、服务、营销等达到了又一个「产出期」。
回过头来看,何为合资2.0?不是简单的技术路线切换,而是思考如何最大化发挥合资双方的资源优势;不是在产品上做文章,在口号喊得震天响,而是基于全链条、全势能的布局,让大家看到,围绕上汽大众在智能新能源时代,品牌和底层逻辑仍值得认可和信任。
来源:蜂鸣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