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位制作解压「捏捏」的博主自称患癌,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不乏猜测其“病因与长期接触捏捏及其制作材料有关”的言论。
近期,一位制作解压「捏捏」的博主自称患癌,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不乏猜测其“病因与长期接触捏捏及其制作材料有关”的言论。
外形可爱逼真、手感软糯Q弹,「捏捏」可谓是近几年最火的解压玩具。
但其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捏捏博主因身体出现状况而闭店”的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捏捏是否真的有毒有害?如果只是玩玩、不亲手制作,还会有健康风险吗?
为了探究真相,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王鹏实验》随机购买了7款捏捏样品,送往SGS深圳轻工产品服务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小部件和产品标签等项目存在明显问题。
让家里有小孩的同事一身冷汗!大家看完记得也转给家里人看看哈。
性早熟元凶,或藏身捏捏?
捏捏柔软的手感,大多是因为使用了TPR(热塑性橡胶)材料。这类材料回弹性和耐磨性较好,但制作可能会添加增塑剂。
增塑剂可以改善塑料的性能,使塑料变得更加柔软和耐用。「邻苯二甲酸酯」是最常见的一类增塑剂,它通过降低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塑料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塑料的可塑性。
但「邻苯二甲酸酯」如果过量使用,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并蓄积的话,就会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比如诱发女童性早熟、男童女性化,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肝肾功能等。
国家玩具强制标准GB 6675中规定,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不能超过0.1%。
*具体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enzylbutyl Phthalate,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
邻苯二甲酸酯检测
按照GB/T 22048: 2022《玩具及儿童用品 聚氯乙烯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中的测试方法,采用索氏提取器对捏捏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提取,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对提取液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
测试结果
1款(6号)样品不合格。
香味?异味?恐TVOC超标
「TVOC」是常温下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含苯、甲苯、甲醛等300多种物质。
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的胶合剂、涂料、油漆、板材、壁纸等,还有烹饪油烟、二手烟和室外汽车尾气,都是「TVOC」的重要来源。
「TVOC」的过量吸入,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而「TVOC」中的某些成分,比如甲苯等苯系物,是导致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道疾病、白血病等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TVOC浓度应≤600μg/m3,甲苯浓度应≤200μg/m3。
TVOC检测
将捏捏样品放入专用气体采样袋中,充入一定量的高纯氮气,静置24h后,采集袋中气体,使用HPLC-DAD,TDS-GC-MS等仪器分析气体中有害「TVOC」的浓度。
测试结果
4、7号样品的TVOC含量最高,还检出了高浓度的甲苯。
小部件引发大风险?
当玩具本身属于或包含小部件,或当发生破碎等情况产生小部件时,3岁及以下儿童就可能将小部件“放入口中”,从而因哽塞、吸入、吞咽等致使儿童死亡或受伤。
GB 6675.1要求:捏捏产品上需标注适用的年龄范围,以及安全风险警告语。
小部件测试和标签审核
将被测物体放入测试筒。在无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以任一方向放入都可以放入其中,则被视为小部件(小零件)。
查看样品包装上的标签是否合规。
测试结果
4款(3、5、6和7号样品)不合格。
选购、使用捏捏需谨慎!
基于以上测试结果,小S提醒大家:
✅ 选捏捏时,先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号:GB 6675.1,GB 6675.2,GB 6675.3,GB 6675.4。标准号有缺失或错误标注,都说明产品可能是不规范的。
✅ 查看是否有3C认证标识,因为市面上常见的捏捏玩具基本都属于国家强制标注3C目录产品。
✅ 再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注了适用的年龄范围和安全风险警告语,如“适用3岁及以上”,“产品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等。
✅ 玩捏捏时,最好找一个宽敞通风的环境;玩好后,立即清洗手部。
除了谨慎购买捏捏!小S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亲手DIY制作捏捏!
出品:SGS质慧生活编辑部
编辑:花无缺
技术支持:SGS深圳轻工产品服务实验室
快转给家里人看看
来源:SGS质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