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胸外科护士长,胡柳坚持“以人为本,做有温度的护理”,带领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书写了一幅幅温暖的画卷。自胸外科开科以来,在科主任张军航的带领下,在党委办公室医学人文部的帮助下,胸外科护士长胡柳组织团队,以“创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为目标,以“快
编者按: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胸外科护士长,胡柳坚持“以人为本,做有温度的护理”,带领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书写了一幅幅温暖的画卷。自胸外科开科以来,在科主任张军航的带领下,在党委办公室医学人文部的帮助下,胸外科护士长胡柳组织团队,以“创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为目标,以“快速康复(ERAS)护理”理论为指导、以“园艺疗法、叙事疗法等”为抓手,让向日葵的温暖芬芳,在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的消毒空间中静静流淌。
01 创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
暮色降临,胡柳护士长走过住院部走廊的“人文园地”,掀起层层叠叠的便签。这些被护士们称作“候鸟”的纸片上,既有少年画的奥特曼大战癌细胞,也有老人写满《滕王阁序》的摘抄。
在8号病房,刚完成肺叶切除的独居老人郑婆婆正对着电视里的竹林纪录片做呼吸训练。“吸——”随着画面上竹枝轻摆,她种植的草头娃娃随风摇曳着。胡柳护士长俯身调整郑婆婆的鼻氧管时,发现床头柜旁放着护士送的端午香囊,艾草味混着消毒水,交融出特殊的疗愈气息。
病房便民箱藏着胡柳护士长的“人文密码”:老花镜腿缠着防滑胶布;备用轮椅扶手刻着呼吸训练口诀;而最隐秘的关怀是那放在角落未拆封的卫生巾。
清晨,人文部工作人员在7床张叔叔旁按下录音笔。肺癌晚期患者张叔叔讲述着年轻时的伐木岁月,他女儿突然哽咽。这些临终患者的故事最终汇入《临床医学人文探索第二辑》。
中山七院胸外科推行“安宁疗护与叙事护理”,医务工作者通过生命故事记录、家庭会议等形式,帮助终末期患者与家人达成情感和解。不仅如此,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胸外科联合党委办公室共同策划特色活动,为患者及家属带来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为患者及家属带来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医院数据显示,胸外科护理团队推行的综合人文护理模式使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9.5%以上,连续三年获得年度患者最满意科室,同时术后肺不张并发症发生率为6.1%,低于指南水平(8.4%)。真正实现了医疗质量与人文温度的双提升。
02 加速康复:缩短的不仅是住院日,更是患者的焦虑
等待手术患者回来时,胡柳护士长将温控毯轻轻铺平在洁净的病床上,36.8℃的数字在监护仪上跳动。这是她为术后患者定制的“温暖港湾”——当低温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时,她像守护春苗般维持着生命最适宜的温度刻度。
3小时前,65岁的肺癌患者陈老爷还在平板电脑的动画里预习这场手术:虚拟胸腔镜穿过支气管,这种具象化预演使术中应激反应下降。
“快速康复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深度回应。”胡柳护士长这样定义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践。在她的推动下,胸外科建立起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全周期ERAS护理路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配合个性化疼痛管理,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3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低于指南推荐水平。
03 园艺疗法里的呼吸重建
胸外科病房总飘着草木香,这里的植物都有档案:迷迭香标注“缓解呼吸急促”,芦荟卡牌写着“每日轻触三次减压”。每周三下午,79岁的喉癌患者周爷爷会准时来浇灌他的草头娃娃,叶片上贴着CT胶片剪成的花瓣——那是他逐渐清晰的肺部影像。
“种的不是花,是活下去的证据。”胡柳护士长蹲在地上帮患者拌营养土时,护士服沾了泥点。
在胡柳护士长的创新清单中,最具诗意的莫过于将“园艺疗法”融入肺康复。她带领团队与医学人文部合作在病区打造“阳光关爱康复角”,让患者与家属一起培育绿植、参与每周的“园艺疗愈日”活动。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患者焦虑评分下降15%,术后咳嗽排痰效率提高35%。
阳光关爱康复角
04 团队建设:用共情力锻造护理“温度共同体”
在胡柳护士长眼中,人文关怀的落地需要一支“既有专业硬度,又有情感温度”的团队。她创立“三维赋能”培养体系:通过“临床导师制”提升专科护理技能,借助“人文护理工作坊”培养共情沟通能力,依托“创新孵化营”鼓励护士提出关怀服务方案。每月的“心灵茶话会”上,护士们分享照护中的感动与困惑。
胸外科医护团队证明:医学的终极关怀,不在于技术的巅峰,而在于如何让每个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在对抗疾病的战场上,他们从不孤独。这或许才是“有温度的医院”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