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拆收音机的男孩成了武大教授,网友:“这就买给孩子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6:38 2

摘要:童年时期,李照东将父亲的工具箱视作探索未知的百宝箱。父母敏锐地呵护着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仅以身作则传递求知精神,更鼓励他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些年,他热衷于拆解收音机、焊接电路板,在指尖与金属的触碰中,用一次次实践编织出对科学的认知图谱。

原创 珈有好老师的 武汉大学

一手紧握实践之扳手

一手拥抱理论之光辉

他留美13年

在中国半导体应对技术挑战的关键阶段

放弃国际知名实验室的工作

主动回国投身研发工作

从零起步构建科研设备

以原子级精度设计材料

为国产装备崛起而奋斗

他是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照东

赤子初心 勇攀科研巅峰

童年时期,李照东将父亲的工具箱视作探索未知的百宝箱。父母敏锐地呵护着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仅以身作则传递求知精神,更鼓励他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些年,他热衷于拆解收音机、焊接电路板,在指尖与金属的触碰中,用一次次实践编织出对科学的认知图谱。

童年时期的李照东与父亲

怀着对物理世界的向往,十八岁的李照东考入天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深造,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物理学的魔力——那些原本静止于纸面的公式,竟能化作驱动微观粒子跃动的力量,如同赋予物质优雅的舞步。大三时,李照东参与了首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刘昌龙教授的指导下,他以离子注入纳米颗粒的退火演化过程为课题,开启了一场微观世界的精密探索。实验中,他通过调控温度梯度与离子通量,首次观测到纳米颗粒在热场驱动下的自组装现象——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粒子,竟如受无形之手牵引般排列成规则晶格。这段经历让他顿悟:热力学恰似精密的建筑艺术,温度场的微小波动如同建筑师的铅笔线条,稍有偏差便可能改变整个系统的力学结构。这种科学与工程的交融之美,彻底点燃了他对热物理领域的探索热情。自此,他与“热物理”结下不解之缘,而这段早期研究中的热场调控经验,更为他日后攻克原子层沉积系统的温度均匀性难题埋下了关键伏笔。

李照东在大学毕业晚会献唱

家国担当 破冰芯片困局

2009年本科毕业后,李照东怀揣"学贯中西,反哺家国"的志向远赴美国,开启了长达十三年的科研深耕之旅。硕士毕业后他选择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材料工程博士学位。这所名校曾孕育过两度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半导体先驱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正是这位校友当年埋首推演半导体能带结构的研究,最终将人类带入了集成电路时代。

留学时期的李照东

在威斯康星麦迪逊的求学岁月里,他既是学术苦旅的行者,也是自然诗意的栖居者。实验之余,他常漫步于门多塔湖(Lake Mendota)畔的橡木步道,看夏日湖光潋滟间,孩童嬉闹如星子点染碧波,白帆点点;望冬日冰封湖面在阳光下折射出钻石碎光,远处州议会大厦的穹顶与雪松林海相映成趣,恍若置身童话之境。当实验室的荧光与真空泵的轰鸣穿透凌晨的暴雪,那一刻,他深知自己正与这片校园走出的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续写着属于东方学子的科技诗篇。

在此阶段,他不仅自主搭建了多套ALD(原子层沉积)与CVD(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攻克了高精度薄膜沉积工艺的技术瓶颈,更以ALD技术为核心申请了绿色能源装置制造的美国发明专利,并主导设计了商业化CVD系统,向全球工业界展现了中国创新者的技术锋芒。

2016年博士毕业之际,一段特殊的历史渊源影响了李照东的职业选择。洋务运动期间,伦斯勒理工学院作为首批中国留美幼童的求学院校之一,曾培养出罗国瑞等中国近代第一批工程师。正是这种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让李照东选择在这里开启他的科研职业生涯,继续书写中国学者在海外的科研故事。

2016年李照东在伦斯勒理工学院实验室

在伦斯勒理工学院,他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硫基ALD前驱体动态控制系统。面对固体硫难以实现稳定沉积难题,他巧妙地运用压力脉冲反馈机制控制硫的熔化温度,以攻克固体前驱体因蒸气压不足而导致的注入量波动难题。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促使他在三维电极表面成功合成了高质量的纳米厚度TiS₂薄膜,还显著地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提升了150%。该工作所开创的电极材料包覆技术,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能够进一步提升现有多种高性能电极材料的性能表现,并且对于推动ALD领域稳定固态前驱体系统的开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三年的海外历练为他后续的半导体装备自主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祖国半导体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他迫切希望将所学回馈祖国,于是主动归国投身研发工作。

匠心传承 共筑强国之基

装备是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几乎所有的工艺创新都是基于装备的创新、改进、性能的提升实现的。因此核心装备和工艺自主可控才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制造的关键。

2022年4月,武汉大学从海外引进李照东,并直聘固定编制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李照东加入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刘胜院士团队,找到了科研的主战场,更深切体会到团队“顶天立地,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和“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怀。团队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先进制造与封装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目标是实现半导体芯片制造的极致可靠性。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携手并进,深耕技术数十年的资深专家,与来自加州理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青年海归学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用共同的理想凝聚成一支充满创造力的团队。团队已经完成了“薄膜生长缺陷跨时空尺度原位/实时监测与调控实验装置”的攻关,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项目的产业化落地事宜。

武汉大学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李照东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依托平台的先进产学研资源,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照东常出入实验室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设计和搭建了数台原子沉积装备和化学气相沉积装备。

在李照东看来,武汉大学不仅拥有卓越的科研平台,更给予青年学者前所未有的尊重与支持。从生活配套政策的周到考虑,到科研人力资源的稳定保障,再到实验室空间的慷慨分配,以及科研经费的充足支持,这一切都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相信,只要够努力,在武汉大学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武大对青年人才展现出足够的耐心与包容心,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片科研的热土,更是将科研成果融入国家发展蓝图、推动半导体产业自主化战略的宝贵机遇。在这里,他将与团队一起,以原子级的精度,共同书写国产装备崛起的辉煌篇章。

以原子精度,刻写报国誓言

用自主装备,破局芯片之困

在珞珈沃土,播撒育才火种

更多武大人一起

以赤子之心,托举科技之光

让中国创新征程星火燎原!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