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在咸阳纺织厂家属院长大的关中老汉,退休前听着厂区广播过了大半辈子。五年前儿子在防城港开了家民宿,我和老伴揣着油泼辣子配方,坐着绿皮火车咣当了两天两夜到了这座海边小城。原说帮忙照看半年生意,结果在港口区一住就是五个春秋。
我是在咸阳纺织厂家属院长大的关中老汉,退休前听着厂区广播过了大半辈子。五年前儿子在防城港开了家民宿,我和老伴揣着油泼辣子配方,坐着绿皮火车咣当了两天两夜到了这座海边小城。原说帮忙照看半年生意,结果在港口区一住就是五个春秋。
刚下火车那阵子,咸湿的海风混着鱼腥味直往鼻子里钻,三月的天儿比关中早了俩月入夏。老伴的薄外套早塞进了行李箱,我新买的布鞋踩在湿漉漉的地砖上直打滑。儿子把顶楼房间改成了"关中风情屋",窗户缝塞满防潮报纸。头半个月晾在阳台的衣裳三天都干不透,后来跟隔壁广东阿婆学了用风扇吹,现在连棉被都能晾得松软。
吃饭这事闹过不少笑话。在老家顿顿不离臊子面,第一次进防城港菜市场,活蹦乱跳的沙虫把我惊得后退三步。竹节虾在盆里蹦得老高,泥丁缩成一团直吐水,我这吃惯油泼面的老胃直犯嘀咕。如今倒好,大清早跟着渔民去金滩买刚上岸的鱿鱼,还能用陕西话讲价:"阿叔,这车螺十五文得行?"
防城港的天气跟老家的四季分明不搭边。老家该穿秋裤的时节,这里满大街短袖人字拖。去年立冬我按老方子炖羊肉,楼下南宁邻居端来老友粉,非要让我试试"酸笋配紫苏"的吃法。现在我家灶台上,辣子罐和沙蟹汁并排摆着,案板底下还藏着半坛子泡酸笋。
住在西湾海边让我开了眼。以前在咸阳逛渭滨公园看大爷们抖空竹,现在带孙女去白浪滩挖沙蟹。有回在仙人山公园遛弯,遇见贵州来的保洁大姐聊得投缘,她说在防城港打工十年供儿子读完了高中。开始我不太信,可看见早餐店老板娘凌晨四点起来蒸卷粉,又觉得在理。
刚来时听本地白话像听外语。有回去买"红薯叶",手脚并用比划半天,急得掏手机翻相册。现在能听懂"阿叔"是大哥,"去边"是去哪。上月社区体检,还跟京族医生唠家常:"阿公血压比后生仔还稳当。"
最念想的还是家乡味。儿子网购的真空面皮总欠点筋道,我自己晒辣子面,整栋楼飘香。后来邻居都知道六楼住着个会扯面的陕西老头,连收废品的大爷都来问肉夹馍咋烙饼。
防城港的回南天才叫磨人。四月份墙上的水珠能汇成小溪,把我从老家带来的秦腔磁带盒都闷出了霉点。后来跟福建租客学了法子,衣柜里塞满抽湿袋,别说还真管用。
街坊比老家的还热络。虽说天南地北的口音,但谁家包了粽子蒸了粉饺,准保挨家分几个。上月我教云南邻居做油泼面,她回赠我酸木瓜,两家人干脆在楼道支起折叠桌拼饭。现在整栋楼都晓得,603的臊子面要配502的酸木瓜片最对味。
社区最暖心的要数"榕树头讲古"。我这大嗓门可算派上用场了,戴着老花镜帮阿婆们看药品说明书,用陕普给游客指路。有回帮走丢的湖南娃找家长,孩子奶奶后来见我就喊"油泼面大爷"。
当然也有头疼事。三甲医院得坐车去南宁,青菜价比陕西贵三成,旅游旺季公交车挤满戴遮阳帽的游客。但周末带孙女去怪石滩捡贝壳,看钓鱼佬甩竿收线,恍惚间竟像回到渭河畔。小丫头现在把"聊咋咧"和"得食饭未"混着说,逗得我直拍腿。
五年光景,手机里存满了咸阳钟楼和防城港灯塔的照片。阳台上种的不再是石榴树,改成了本地人爱的三角梅,倒是那盆从老家带来的吊兰,在防城港长得比脸盆还大。老伴说得在理,管他关中岭南,过得就是个烟火气。
这五年把我这老陕变成了"防城港漂",虽然还是吃不惯屈头蛋,喝不惯凉茶,但学会了用沙虫煮粥,用菠萝炒牛肉。上周儿子说要把民宿后院改成陕西小吃角,让我掌勺。您别说,我现在正研究怎么把凉皮和卷粉搭配着卖呢!
来源:烤鸭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