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世界看见自己,让自己看见世界"这组镜像般的命题,恰似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在旋转中让璎珞与流云交织成永恒。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贯穿着这种双向凝视,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互联网的光纤,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量子卫星的脉冲,每一次注视与回望都在重构认知的坐标系。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让世界看见自己,让自己看见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镜与窗:双向凝视中的文明启示》
"让世界看见自己,让自己看见世界"这组镜像般的命题,恰似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在旋转中让璎珞与流云交织成永恒。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贯穿着这种双向凝视,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互联网的光纤,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量子卫星的脉冲,每一次注视与回望都在重构认知的坐标系。
个体生命的觉醒往往始于被世界凝视的瞬间。徐志摩在剑桥的柔波里瞥见自己的倒影,方知"轻轻的我走了"不仅是告别的姿态,更是文化基因觉醒的隐喻。敦煌藏经洞的千年文书在伯希和的镜头下重见天日,那些被风沙掩埋的经卷,因异域学者的注视而获得新生。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当莫高窟的飞天通过数字复原技术翱翔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古老文明在当代凝视中完成了涅槃。
文明的对话需要打开精神的舷窗。利玛窦携《坤舆万国全图》远渡重洋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份地图会成为东西方互鉴的罗盘。明朝士大夫透过这幅世界全图,不仅看见了地球的弧度,更在经纬交织中重新定位华夏文明的价值。正如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掀起的东方想象狂潮,郑和宝船带回的麒麟(长颈鹿)同样修正着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这种双向的视觉交换,让威尼斯的玻璃镜与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海上丝绸之路相遇,折射出文明互鉴的璀璨光谱。
在数字时代的全景敞视中,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量子纠缠般的演变。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将地球装进信息茧房的同时,中国天眼却在聆听137亿光年外的宇宙脉搏。李子柒的竹编陶艺通过YouTube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故宫博物院用VR技术让《千里江山图》的颜料颗粒纤毫毕现。这种虚实相生的凝视,正如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数字化解构与重构中创造着新的审美范式。
站在人类世的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建立双向凝视的文明自觉。从三星堆黄金面具在考古直播中惊艳世界,到"天问一号"传回的火星影像刷新认知边界,每一次目光的交汇都在重塑文明的拓扑结构。当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用显微镜头捕捉千年颜料的分子结构时,那些曾经被朝圣者仰望的佛陀微笑,正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视野中完成当代转化。这种跨越时空的凝视,终将让文明在互鉴中实现歌德所向往的"世界文学"图景。
来源:慧寶貝学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