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媒体TOPWAR引述“印度国防研究”网站称,印度国防部为了应对印巴空战暴露的不足,近日从俄罗斯紧急采购了RVV-SD空空导弹,即R-77-1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以补充印度空军的军火库。这款导弹,将主要装备印度空军的俄制战斗机,包括苏-30MKI和
印巴爆发“5.7”空战后,印度军方面对尴尬的战机损失,很快总结教训并采取应对措施,那就是通过紧急采购更先进的武器来快速提高空军的战斗力。
有消息称,印度现役苏-30MKI战斗机已经准备接收俄罗斯的RVV-SD空空导弹,也就是R-77-1。然而,这款导弹在几年前没被印度空军“看上”。
俄罗斯媒体TOPWAR引述“印度国防研究”网站称,印度国防部为了应对印巴空战暴露的不足,近日从俄罗斯紧急采购了RVV-SD空空导弹,即R-77-1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以补充印度空军的军火库。这款导弹,将主要装备印度空军的俄制战斗机,包括苏-30MKI和米格-29UPG。
R-77-1(RVV-SD)型空空导弹,是R-77的改进型,射程从80公里提高到110公里,而且采用了更先进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印度就引进了大约1000-2000枚早期型R-77(RVV-AE)导弹,用于装备苏-30战斗机。当时,印度还是第一个采购R-77导弹的国外客户。
但是,俄罗斯后来推荐更先进的R-77-1导弹时,印度却拒绝了,反而在2019年采购了大约1000枚改进型R-27空空导弹,这款导弹是更落后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唯一优点是改进型R-27的射程更远一点,达到120-130公里,比R-77-1(RVV-SD)强一点。
据称,当时印度空军一直对R-77(RVV-AD)导弹的射程不满意,该导弹实际射程仅有80公里,远不如当时巴基斯坦F-16配备的AIM-120C5(射程100公里)。而R-77-1(RVV-SD)虽然号称射程增加到了110公里,但是发动机和燃料并没有更换,仅仅略微修改了气动布局,因此很难不让外界怀疑俄方是虚假宣传。
另一方面,印度进口战斗机的时候非常豪爽,但是采购配套导弹时却非常抠门。印度先后引进和自行组装了200多架苏-30MKI,成为了印度空军的绝对主力。但是,一架苏-30MKI拥有10-12个挂架,一般可同时携带6枚R-77导弹,也就是说,印度全部的1000多枚R-77只够全部的苏-30MKI全武装出击一次。由于导弹太珍贵,印度苏-30MKI的照片很多,却几乎看不到挂弹起飞的照片。
花钱买了千里马,却舍不得给千里马配上优质马鞍,这种“舍不得在小处花钱”的心理也可能导致了印度后来拒绝购买R-77-1导弹,转而采购比较便宜的R-27导弹,反正能凑合用。其实,哪怕是为了补充库存不足,R-77-1导弹也比改进型R-27好得多。
作为亡羊补牢的措施,印度军方终于想起紧急采购R-77-1(RVV-SD)导弹,至少这是印度目前能买到的性能最好的空空导弹。欧洲的“流星”导弹虽然也不错,但是只能配备“阵风”战斗机,印度作为主力的苏-30MKI也只能使用俄式导弹。至于俄罗斯推销的R-37M远程空空导弹,无论是交货能力还是战机兼容性,都不是很快能解决的。
这时候,印度方面反过来开始吹嘘R-77-1(RVV-SD)导弹的“强大性能”。按照“印度国防研究”网站的说法,RVV-SD导弹不仅射程达到110公里,而且配备先进的9B-1103M主动雷达导引头,末端具备高达12G的过载能力,“能击毁高机动目标”。
但是,RVV-SD这个性能数据跟最近名声大噪的PL-15导弹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简单来说,R-77-1(RVV-SD)虽然是R-77系列的后期改进型,但技术水平只是相当于PL-12早期型,更不用说PL-15了。
以雷达导引头为例,早期型R-77采用了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捕捉目标距离是10-15公里,R-77-1(RVV-SD)则改用了9B-1103M导引头,捕捉距离提升到15-20公里以上。然而,PL-12早期型采用的正是90年代引进的9B-1103M技术(后期型采用了更先进技术),当时我方还出资协助俄方完善了这项“新一代通用雷达导引头”技术,才有了后来的R-77-1等改进型号。
另一方面,印方吹嘘R-77-1(RVV-SD)导弹的末端机动过载能力达到12G,也只是达到同类产品的较高水平,与PL-12、AIM-120C5/C7相当。当然,即使是欧洲“流星”导弹,末端机动过载也只是15G。然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PL-15导弹,由于发动机的特殊性,末端机动过载据说高达30G。
也就说,印度军方当前紧急采购的“俄罗斯最先进空空导弹”,只是达到了巴基斯坦现有SD-10(PL-12出口型)的技术水准,与PL-15导弹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印度方面也心知肚明,因此同时还大力宣传国产的”阿斯特拉”MK2导弹“更优于PL-15”,但是这款导弹只是纸面射程接近出口型PL-15E。更关键的,”阿斯特拉”MK2还根本没研制成功。(作者:陶慕剑)
来源:陶式防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