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历代王朝的皇帝没有哪个不喜欢大一统,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文章,说法五花八门。有人把功劳全归于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人说是儒家“天下观”这种文化因素起作用,还有人觉得是象形表意汉字的功劳。这些说法看着好像都有点道理,但总感觉哪儿不对劲。
大家都知道,历代王朝的皇帝没有哪个不喜欢大一统,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文章,说法五花八门。有人把功劳全归于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人说是儒家“天下观”这种文化因素起作用,还有人觉得是象形表意汉字的功劳。这些说法看着好像都有点道理,但总感觉哪儿不对劲。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大一统的原因,而恰恰是大一统带来的结果。
中国古代从西周的分封制,历经春秋战国,最终转变为秦朝到清朝这2000多年的郡县制,这可是世界政治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是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一场社会实践的选择,更是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封建社会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2 春秋战国以后为什么要走向大一统?
3 西欧封建社会为什么无法大一统?
1 封建社会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封建王朝建立的这套逻辑,其实藏着致命缺陷。
把封建制玩到极致的王朝还得是西周。西周那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什么是分封制呢?
“分”,就是把天下的某一块土地分给你。“封”,就是在分给你土地的基础上,再封给你一个称号。例如周成王要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首先就要确定伯禽是侯,他有侯这样一个地位,然后他要统治鲁国,就要给他划定一个地域范围,划定地域范围的过程就叫“封”。
那么问题来了,用什么标准分封?主要以出身。当然在西周建立初期,也会按功勋、联盟关系或者安抚旧势力来分封。像姜子牙因辅佐武王伐纣,被封到了齐地;夏的后裔封在杞,商的后裔封在宋。但这里面主要还是看出身。
这话直白地说就是看爹是谁。当然,同一个爹的孩子还要看妈是谁。要知道那会儿,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如果一个人的爹是天子,那么他就有资格被分封。当然,即使爹是天子,但如果妈的身份不一样,分的时候也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知道周天子的老婆非常多,但是不管他有多少个老婆,总有一个老婆是正妻,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大老婆,其他的都是小老婆。大老婆生的孩子叫嫡子,小老婆生的孩子叫庶子。嫡子和庶子的分封可不一样。在嫡子里面,老大也就是嫡长子是分得最多的,他直接继承天子之位,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其他嫡子和庶子们就被分封为诸侯。
到了下一代,那些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位子,其他嫡子和庶子们被封为卿大夫,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分下去。这就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
我们发现,这种分封制有个致命的缺陷,就跟现在美国的联邦制一样。分封制靠血缘关系来维系国家统一,长久不了;以利益为目的美国联邦制,维持统一的时间更短。应该说在古代,分封制是人类早期相当不错的制度之一,就拿夏商周三代来说,每个王朝都能维持好几百年,周朝更是长达800年,足见分封制的伟大之处。但再牛的制度,最终也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分封制也不例外。
分封制骨子里就带着自我解体的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力量开始发力了。分封制的基本结构是多中心的,权威在下而不在上。最稳固的权威是大夫的权威,而诸侯和周王的权威则得靠下面的认可才行。
早期天子分封的诸侯,以及诸侯分封的贵族们,他们都是近亲属,还是听上一级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也开始慢慢淡化,同时分封制的权利不断下移,导致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也管不了底下的贵族。贵族们不光不听诸侯的话,有时还不太尊重诸侯,导致这些诸侯很不爽,看到这些贵族气就不打一处来,总想找机会收拾他们。
孔子在《论语》中就揭示了周代分封制溃散的趋势。他说从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意思是哪个诸侯不听话,天子来教训他们。到春秋时代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哪个诸侯或贵族不听话,由诸侯代天子来教训。孔子还指出,诸侯的权威也只能维持十代,随后权威就会落到大夫手中。孔子的时代,大夫的权威最大,如鲁国的三桓,也就是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他们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
分封制是怎么瓦解的?
前面说了,分封制本身有自我溃散的趋势,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但一般来说,社会的变革往往和技术进步有关。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压夸分封制最后的几根稻草,是三种技术的变革:牛耕和铁器的出现,还有竹简这种知识传播技术。
铁器和牛耕一出现,平民的劳动效率便大大得提升了。过去,他们的耕种效率很低,只能在贵族控制的公田,又叫井田上种地,根本没余力去开垦自己的私田。但是,铁器和牛耕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平民有余力去开垦自己的私田,甚至索性就从贵族控制的井田上跑路了。
对贵族来说,平民逃离井田,自己的力量就被削弱了,肯定想办法控制他们;而对国君来说,这里我们把诸侯称作国君,只要能帮助自己削弱贵族封臣,那就是值得拉拢的盟友。这时候,国君、贵族、平民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博弈关系。
国君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他就要去拉拢平民,向耕种私田的平民提供保护,平民向国君交税。这么一来,平民从井田上越跑越多,没有平民耕种井田,贵族的力量也自然就被削弱了。国君相对于贵族就有了优势。
不过,光有平民和税收还不够,因为国君处理政治事务还要依赖贵族,要想取代贵族,还得有自己能够掌控的私人班底。但这里有个问题,在那个时代有文化的人基本都是贵族,国君要组建私人班底,就得解决从哪儿找文化人的问题。
这时竹简技术的出现帮了国君大忙。在周朝前期,文字是祭祀专用的,靠铸鼎的方式向外传播,除了大贵族们,没几个人有机会接触到文字。
但到了春秋战国,文字可以被刻在一片片竹简上,这可比铜鼎要轻巧得多,不仅方便携带,复制成本还大幅降低,知识传播成本也跟着急剧下降。一般的贵族子弟、运气好的普通百姓,都有机会学习文字、获取知识了。
由于多年的人口膨胀,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有文化但无法获得封地的贵族子弟,他们就成了游士,到处找机会,想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这样,国君对付贵族的机会就来了,他们不断招揽这些游士,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帮自己处理政治事务以对付贵族。国君最喜欢从别国跑来的游士,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游士在本国没有根基,没有资格对抗国君,他们的地位全靠国君赏赐,成为依附于国君的人事班底,后来慢慢就发展成了官僚。
贵族和官僚的区别在哪呢?贵族就像合伙人,国君做事要和他们商量着来;官僚就好比职业经理人,完全听从国君指挥。通过这些职业经理人,国君就慢慢压制住自己国内的大贵族,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这时,国君对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贵族的力量越来越小,慢慢地分封制就走向了灭亡。
这里国君利用游士加强对国家控制力的过程叫做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都是这个套路。
2 春秋战国以后为什么要走向大一统?
其实大一统是中华文明诞生起就有的文化传统,从饶舜禹到夏商周,本质上都是大一统,只是统治的方式不一样。饶舜禹时期是部落联盟式的大一统,夏商周是分封制的大一统,秦以后就是郡县制的大一统。
农耕经济催生了大一统。农业社会要依赖稳定的土地和水利系统,特别是要有能力建设水利系统来饮水灌溉和防汛抗洪,这就要统治者有集中资源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就是必然选择。像大禹治水就是统一协调九州的资源,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治水的成功,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同样,如何确保可以控制整条河流,保证农业用水源的安全,这也需要大一统来实现。
所以,印度为什么总是惦记青藏高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如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这些河流对印度的农业、生态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印度希望通过控制青藏高原,确保其水资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例如2025年4月,印度把杰纳布河上游的水闸一关,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作为对巴基斯坦的惩罚措施。这就导致巴基斯坦农业灌溉和民生用水严重短缺,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收到了威胁。
其次,大一统可以集中调配资源,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最早能追溯到商朝。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帝武丁时期,曾多次发起讨伐北方游牧民族“鬼方”的大规模战争,后来鬼方战败逃走。到了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猃狁”也多次入侵中原,给周王朝带来了不小压力。所以才会有秦人为殷商和西周镇守西北边疆,在和戎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
所以,大家要清楚一点,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和我们古代的经济模式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 西欧封建社会为什么无法大一统?
还是马克思的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维持大一统,必须要有能够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官僚体系和军队,而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就要求中央政府有强大的财政能力,说白了就是收税的能力。在古代农业经济里,主要税收就是农业税。
中国和欧洲相比,就是在这里分岔了。
中国的中原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成片的农耕地区,人口与财富总量的汇聚规模,在古代世界堪称独一无二。欧洲就不一样了,跟中国相比,地理很破碎,人口密度也小得多。
结果就是,中国这边,中央政府征税成本低,税基的规模也大,地形结构又有利于大规模作战而不利于割据;欧洲那边,中央政府征税成本高,税基的规模也不大,地形结构又有利于割据。
于是,中国这边维持大一统的难度就很小,欧洲维持大一统的难度就很大。
其实除了要能够收上税,还得要有治理能力的官僚。这些官僚从哪来?一定是要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而教育又得依赖文字,文字的传播还要靠便宜载体。前面咱们说了,战国时期,利用竹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观西欧封建时代,文字和文字载体可是个大难题。
这里特别要感谢孔子,他为大一统创造了人才条件。孔子有三大贡献:一是删述六经,他把尧舜禹的道德典范,以及汤、文、武、周公的治国之道,凝聚为六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和《春秋》,这六部经典后来成了教学材料。二是兴办教育。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模式,让学术和教育从官府和贵族家庭中走出来,面向所有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这样便有更多的人掌握知识。三是创立了儒学,提升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修齐治平”的治世思想。
所以不是中国人执着于大一统,而是在古代的农业经济和地理环境下,大一统是一种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还能避免战乱。而对于西欧来说,破碎的地理环境以及落后的文化,只能催生出城邦治理模式,对比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落后的。
中国这边,自从秦朝以后,即便分裂了,也还能回到大一统;宋代之后,由于社会结构变成了平民社会,朝廷从社会汲取资源的能力变得更强,就再也没有过长期的分裂时期,一个大一统帝国崩溃了,取代它的不是大分裂,而是另一个大一统帝国。
欧洲那边,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就再也没能统一起来,个别强人短暂地做到了,比如中世纪的查理曼大帝、近代的拿破仑和希特勒,也根本压制不住区域性的反抗力量,很快大一统就会瓦解掉。
所以说,大一统这种先进的治理模式,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西方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来源:夏虫语冬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