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贻尧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genous/Exogenous Dual-Responsive Nanozyme for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F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贻尧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genous/Exogenous Dual-Responsive Nanozyme for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Ferroptosis-Immune Reciprocal Synergistic Tumor Therapy(内/外源性双响应的纳米酶用于实现光热增强型铁死亡-免疫互惠协同肿瘤治疗)的论文,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与免疫逃逸特性显著增加了癌症治疗失败的风险。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酶MCMSFT,通过诱导非凋亡性铁死亡和增强免疫识别/攻击能力,并利用不同的机制间互补协同作用,克服肿瘤治疗的内在局限性和改善治疗干预的结果。
该研究制备了一种肿瘤内源性底物激活和外部光刺激增强的双响应性工程化纳米酶(MCMSFT),通过合理整合的多模态治疗方法、多通路治疗机制和多层次干预策略,实现多重治疗效应的战略性联用与扩增。MCMSFT凭借其CAT/POD/GPx多酶活性,可实现氧气生成、羟基自由基产生及谷胱甘肽耗竭,同步缓解肿瘤缺氧和触发细胞凋亡/铁死亡。
此外,MCMSFT介导的光热效应,既可诱导直接的肿瘤热消融,又能提供外源性热加速级联催化反应。同时,光热治疗和铁死亡引发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可有效促进抗肿瘤免疫激活。
另外,二甲双胍的施用联合缺氧改善可下调PD-L1表达,从而抑制免疫逃逸。免疫激活后增加的干扰素-γ的分泌对铁死亡形成正向反馈,由此建立了"铁死亡-免疫"双向放大循环,不仅可显著消融原发肿瘤,还可有效抑制转移肿瘤和再挑战肿瘤的进展。该研究系统性地克服了癌症治疗中的凋亡抵抗与免疫逃逸的双重困境,为获得更高效和全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学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方位支持。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2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并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已汇集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其中,院士领衔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占教师比例近18%;外籍教师占教师比例近10%。现有正高职称的教师35人,副高职称的教师42人,中级职称的教师10人,共组成科研团队+独立PI共十余个研究团队。他们不断产出科研成果,支撑学子成长成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学院研究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院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研究方向,构筑了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开展生物学研究,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从生理、心理到行为进行医学信息分析和辅助诊断,以及开展医疗电子仪器研发的各类现代化研究平台。(部分数据截至2024年8月)
2025年,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蓬勃之姿,向怀揣梦想的学子热情张开双臂。这里汇聚前沿科技与创新力量,是探索生命奥秘、启迪智慧火花的理想殿堂,让我们携手并进,共赴一场关于理想、奋斗与未来的青春之约!
本文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官微,青春生命
来源:优雅水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