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之路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逐步迈向智能化、标准化。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财务流程自动化、管理决策数据化,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之路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逐步迈向智能化、标准化。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财务流程自动化、管理决策数据化,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突破45%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电子凭证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其数字化转型直接关系到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然而,由于电子凭证在应用中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交换困难、保护机制不足等问题,导致电子凭证在接收、报销、入账、归档等环节形成“最后一公里”堵点。这不仅制约了会计信息化进程,更阻碍了数字经济全链条协同发展。
2025年5月1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关于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通知》(财会〔2025〕9号,以下简称《通知》),这一政策以统一技术规范为支点,打通电子凭证从开具到归档的全流程无纸化路径,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标准及配套材料主要内容
按照《通知》要求,为方便各单位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应用,指导和保障推广应用工作顺利高效进行,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制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覆盖了数电发票、铁路电子客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财政电子票据、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银行电子回单、银行电子对账单、增值税电子发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凭证等九种类型的电子凭证。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电子凭证的格式、要素及处理流程,确保各类电子凭证在生成、交换、存储和应用过程中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促进无纸化办公,并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每一类《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推广应用版)》包括了指南、元素清单和实例文档等内容。在指南中,标准将电子凭证按照逻辑设计和物理结构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其中逻辑设计给出了每一类电子凭证在票据入账、归档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而物理结构则明确了构成电子凭证的文件和文件夹层级设计与组织方式。在元素清单中,标准详细地描述了每一类电子凭证所涉及元素的相关信息要求,包括元素名称、数据类型、中英文展示标签、填录格式等。在实例文档中,标准为每一类电子凭证给出了至少一个实际示例。
同时,为帮助各单位规范有序地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财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组织编写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应用指南(推广应用版 1.0)》,介绍了如何处理电子会计凭证的接收、验签(验真)、解析、报销、入账、归档等环节的标准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还发布了标准开发工具包,用于协助和支撑各单位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对财务系统进行升级。
标准体系技术特点
在数字经济对数据要素高效流转的迫切需求下,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设计了以结构化数据为“数字语言”,以安全验证为“信任基石”,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为“落地桥梁”,从技术层面破解了长期存在的格式不统一、系统难互通、安全难保障等核心问题,为电子凭证的全流程无纸化处理奠定了技术根基。
(一)规范的元数据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每种电子凭证应包含的基本元数据元素,如包括凭证类型、编号、日期、金额、开具方和接收方信息等,以确保电子凭证在流转和处理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财政电子票据标准》为例,基于其票据入账、归档过程中提取的所需信息,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交款人代码、开票单位名称等28个元数据元素,以及每一个元数据元素的名称、数据类型、中英文展示标签等格式要求。
(二)统一的数据结构
标准为电子凭证会计信息化处理设计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结构化数据标准,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处理。支持包含结构化数据的电子凭证可直接用于接收、报销、入账、归档等全流程各环节,真正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程自动流转”。企业无需人工处理即可直接将电子凭证信息写入财务系统,有效推动了电子凭证在跨平台、跨系统、跨领域流通使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三)可信任的安全保护
为解决电子凭证的信任验证与技术应用门槛问题,标准设计了多种安全防护机制,可以提供来源可靠、信息真实、可交叉验证的数据。典型地,标准在遵循《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 25500-2010)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电子凭证文件采用了数字签名保护机制,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确保了电子凭证的真实性。以数电发票为例,接收方的财务系统在收到数电发票时,可以通过验证XML文件中的数字签名来检查该发票的真伪,验证通过的票据方可用于后续报销和入账;归档方亦需将记账凭证、报销单、含有数字签名的数电发票等会计资料组件形成电子会计凭证文件后一并进行会计档案归档备查。
(四)易用的支撑工具包
配套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要求,财政部同步组织编制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应用指南》,还组织有关财务软件公司制作了免费基础工具包和12种免费个性化工具包,通过“技术能力下沉”降低应用门槛,以切实降低单位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学习成本和系统改造成本。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推广价值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出台,旨在系统性解决电子凭证全流程处理长期存在的 “接收难、解析难、入账难、归档难”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进而起到提升会计处理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数据真实性和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等作用。
(一)规范数据格式,提升会计处理效率
此前,不同部门、行业的电子凭证(如发票、车票、银行回单)采用各自独立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导致接收方系统无法直接解析和处理。例如,铁路电子客票和航空行程单的结构化数据字段差异较大,财务人员需手动提取关键信息(如金额、日期)才能入账;又比如针对数电发票,有的单位需要财务人员通过打印原始票据、人工纠正OCR错误、人工查验票据真伪后才能报销入账。这种“数据孤岛”现象使得电子凭证虽已电子化,但实际处理仍需人工干预,效率低下。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出台,基于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电子凭证可实现“一键接收、自动入账”,从而有效提升会计处理效率,大幅释放人力成本。
(二)降低社会成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尽管电子凭证已具备法律效力,但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出台前,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许多单位仍要求员工将电子凭证打印成纸质版进行报销。例如,部分企业会计需将电子发票打印后粘贴在报销单上,再手动录入财务系统,出现“电子化开具、纸质化处理”的奇怪现象。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出台后,可大幅减少纸张使用、有效推动全流程无纸化进程。显然,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时代下,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社会整体成本。
(三)强化风险防控,保障数据真实性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电子签名法》,认可了电子凭证的法律效力,但实际应用中,电子凭证的验签、归档等操作缺乏细化指引,单位自定的处理流程难以满足防篡改、验签及“四性检测”要求,存在财务造假风险。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出台,结合了结构化数据与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凭证,具有来源可靠、信息真实、可交叉验证等技术特点,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造假,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四)助力数字化转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由于我国经济运行主要采取的是“凭证结算”的制度体系,涉及财政、税务、银行等多部门系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虽然采用了电子票据代替了纸质票据,但由于数据交互相对复杂,仍需人工干预。例如,单位报销差旅费需分别从税务、铁路、银行系统下载凭证,再逐一导入财务软件,流程繁琐且易出错。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通过采取XBRL标准化等技术手段提供了电子凭证完整的语法和语义信息,可与企业 ERP、财税系统等深度融合,除支撑直接的报账需求外,数据整合还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提升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率,促进业财融合,为管理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这些对于助力企业生产经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推广,标志着我国会计数字化转型从“局部优化”迈向“全面落地”。通过规范元数据定义、统一数据结构、强化安全机制和建设工具生态,这一标准不仅解决了的单位和群众的实际痛点,更成为驱动绿色经济、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引擎,并以会计数据为支点,撬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变革。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生态完善,电子凭证将更好地推进会计数字化转型,支撑会计职能拓展,扎实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钟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24)委员、财政部会计司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技术专家组组长
《新理财》2025全年杂志开始征订啦!
交流、合作、投稿、版权,
声明:“新理财”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与我们联系及时依法删除或修改处理。
来源:新理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