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有张著名的进食方式地图,用筷子吃饭的、用刀叉吃饭的和用手吃饭的,分别构成了三大区域。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壹
网上有张著名的进食方式地图,用筷子吃饭的、用刀叉吃饭的和用手吃饭的,分别构成了三大区域。
用筷子的是东亚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
用刀叉的是欧美区,主要包括欧洲、美洲各国,以及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
其余地区,大多直接上手。
这三大区域,其实也是三大文明片区。
用筷子的是中华文明区,用刀叉的是欧洲文明区,至于用手的,包括了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等非常广袤的地域,校尉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叫原生态文明区比较合适。
毕竟,大名鼎鼎的文明古国婆罗多也在这里面,如果叫他们原始文明区或是落后文明区,未免有点不尊重婆罗多。万一被告到联合国,校尉可承担不起后果。
贰
为什么忽然提到进食方式地图,是因为在最近这段时间,校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餐饮文化与民族特性乃至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特性,民族特性决定了国家命运。
我们能够穿越历史,成为唯一绵延数千年不绝的文明古国,归根结底,是有中华传统文化托底。
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又延续了中华文明。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塑造民族特性的,正是餐饮文化,这也是任何一个人类文明的共性。
孟子说过,食色,性也。也即吃饭和睡觉,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本能,也是最基本的人性。
当然,这里的睡觉,不是单独一个人睡,而是和心仪的异性一起睡。
食,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色,是为了保证基因的延续。食色绑定在一起,才有人类乃至万物生灵的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把食色与人性对立起来,不是圣人,而是迂腐,是反人性、反人道、反人伦的歪理邪说、宗教洗脑。
王阳明说过,人欲即天理。
所谓天理,也即自然规律;所谓人欲,也即人类基于生存本能而产生的各种欲望,也即食色、性也。
人欲即天理,也即认同人性源自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为了调节个体之间因生存竞争而导致的利益冲突,不管是动物群落,还是人类社会,都会产生相应的规则。
这些规则,对上要符合天理,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规则的延伸,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对下既要顺从、鼓励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又要规范、制约人性中恶的一面。
它们的具象化表现形式,就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法律体系。
文化塑造了习惯,习惯升华为道德,道德提炼为法律,而文化、习惯、道德、法律集中到一起,又在不断改造原本基于动物本能的人性。
人性本私,这是由自然界的个体生存竞争规律决定的;人性会升华,这是由人类社会的集体生存竞争规律决定的。
只有控制住人性中的兽性本能,才能形成人类社会,才能为整个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机会、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常说,法律不外乎人情。这里的人情,就是去掉了兽性的人性,就是天理,就是老祖宗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为什么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会取代古代的君主封建贵族体制?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食权平均。
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取代一夫多妻制?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色权平均。
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在自然界的兽群之中,食色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模式,为什么又能够长期存在?
正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生存资源不足,因此只能将资源集中到种群之中最优秀的个体身上,以优秀个体基因的传承带动族群基因的传承。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食色平权,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续。
叁
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形态,从家庭、氏族到部落、国家,其组织形式越高级,其文化传统就越强大,其规则体系就越完善,因而对人性的改造就越彻底。
所有人类社会之中的正能量,比如尊老爱幼、悲天悯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更高层次的大国精神、奉献精神,它们并非源自动物的先天本能,而是源自人性的后天培育。
这个巨大的培养皿,就是社会组织形态。
这个培养皿的运作模式,就是通过满足人类最基本、最合理的欲望,并将这样的行为打造为文化、道德、法律等文明标准,来压制人类不合理的欲望。
这种用文明来改造人性的社会运作模式,本身就是文化。因为文化的本意,就是以文化之,就是用文明的行为来教化苍生。
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对日常行为的正向反馈,来引导人们祛恶向善。
因此,塑造中华民族的主要方式,不是只有贵族才能接触到的高大上的经史子集,而是秉承了经史子集精神内核并普及到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餐饮文化。
肆
虽然食色并列,但是显然,色的适应人群、适应场景太过狭隘、太过私密,很难成为普及性的教育方式。
但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
我们的日常饮食行为,正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塑造民族的过程。
从先秦时期贵族社交的分餐制,到唐朝以后普通民众的桌餐制;
从大气磅礴的天子九鼎,到穷奢极欲的酒池肉林;
从街头流动摊贩的市井小吃,到代表宫廷宴会巅峰的满汉全席;
从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的礼仪,到食不语、寝不言的规矩;
从回响着驼铃声的西瓜、黄瓜、胡椒、胡萝卜,到渗透着海腥味的红薯、辣椒、玉米、西红柿;
从首阳山中伯夷叔齐的不食周黍,到鸿门宴上樊大将军的生啖彘肩;
从青铜炊具的烹煮,到铁制炊具的锅气;
从筷子的发明,到调羹的使用;
从炒爆炸煎煨、蒸煮焖炖焗的烹饪手法,到腌熏腊风鮓、酿伏泡晒阴的食材加工工艺;
从新疆充满饱腹感的烤肉、拉条子,到广东写满了精致生活的叉烧包、水晶虾饺;
从重油重辣重口味的川湘菜,到清淡清鲜突出原味的江浙菜;
从典籍中很少记载却在民间悠远流长的腊肉,到历史书籍中频频出现却在红楼梦的传抄中被以讹传讹的茄鲊;
注:红楼梦中的茄鲞,其实是文章传抄过程中的笔误,原字应该是茄鲝。鲝是鲊的异体字,其本意是指通过密闭发酵腌制的鱼,后引申为一种食品加工工艺。鲊类食物在南方颇为常见,包括校尉老家所在的湘东。校尉并非考据狂人,更不是红楼学者,但对这点却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校尉就是吃着各种鲊菜长大的。参见公众号文章《红楼梦中的茄鲞到底是什么》
从寄托哀思的粽子,到春意盎然的青团;
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悲悯……
民以食为天!
每一次烹饪工具的改善、每一种外来食材的流入,在中华先民手中,都能掀起一场餐饮文化的革命,组合成无数种美食、演化为无数种工艺,再融入代代相传的餐饮文化传统。
而通过食物来传承制度、培养礼仪、拉近亲情、塑造性格的餐饮文化,正是中华文明最为精华、最为经典的组成部分。
伍
这种文明与智慧的传承,在筷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发明筷子,通过考古发现,目前可以反推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
这是殷墟出土的铜筷子,当时叫做箸,距今已经三千多年。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杯)。”
可见在当时的贵族阶层,筷子已经属于常见的餐具。
我们知道,受限于科技水平,古代的文明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殷墟能够发现形制、工艺如此成熟的青铜箸,说明筷子真正的源头还要久远得多。
校尉儿时,家里也有一双铜筷。不过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用来扒拉炭火控制火盆温度。
可惜的是,随着火盆被淘汰,这双颇有历史年头、纹饰相当精美的火铜筷,现在也找不到了。
在当时的湖南农村,有火盆就必有火铜筷。
也就是说,虽然在餐桌上,充满历史沧桑的青铜筷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在火盆中,更加耐高温的黄铜筷却找到了新的生命延续方式。
当然,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依然是各式各样的筷子一统天下。从贵族的象牙筷、玉筷,到平民的木筷、竹筷,筷子始终是中国人最主要的餐具。
但在筷子发明之前,中国人最主要的餐具,与现在的西方国家类似,也是小型刀叉。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刀叉逐渐被淘汰,筷子成为绝对的主角。除了不能舀汤,在中国人灵巧的双手中,筷子几乎可以对付一切食物。
这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制餐具,以刀叉为主,距今4000多年
金庸武侠中用筷子夹苍蝇的绝技,普通中国人确实做不到。但用筷子夹起一粒粒的黄豆、挑起滑溜溜的粉条,这些西方人眼中的神技,却是中国人的必备技能。
中国人从餐桌上淘汰刀叉之后,又过去了一千多年,到公元十五世纪,欧洲人终于开始使用刀叉。
在此之前,欧洲人主要也是用手吃饭。
罗马贵族的“手抓饭”,大家留意一下图中的餐巾,这是专门擦手用的
正因有吃手抓饭的传统,刀叉引入时,教会一直顽固抵制。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帝赐予的,只能用手接触,用餐具就是对上帝的不敬。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上帝与普通人直接用手传递食物的场景:确实,上帝他老人家都上手了,你却用餐具接,是嫌上帝的手不干净吗?
通常认为,欧洲的餐具,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丝绸之路的贯通,逐渐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那么,为什么欧洲人只接受了被中国人淘汰的刀叉,却没有接受明显更先进的筷子?
或者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欧洲是自己发明的刀叉,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发明筷子?
这是由双方的文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基于其上的食物加工工艺区别决定的。
校尉一直说,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对欧洲人贫瘠的烹饪方式与菜单来说,刀叉更适合。
六
人类使用刀叉做餐具,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因为打猎之后必然要分割猎物,叉子是打猎的武器,刀子是分割猎物的工具,将它们缩小放上餐桌——当然,当时也许还没有餐桌——不管是平均智商最高的东亚人种还是平均智商最低的黑人,都绝对不存在智力障碍。
但相比打猎用的大型刀叉,吃饭用的小型刀叉,并非维持生命的必要道具,而更多地只是一种生活便利。
既然只是生活便利,就必然要考虑成本。
金属时代之前,人们可以利用石头、木棍打猎,用石刀、石斧切割猎物,但却很难将石头、木棍加工为餐具。
也许是基于农耕文明赋予我们的勤劳属性,也许是中国人天生就心灵手巧,总之,中国人率先将猎物的骨头磨制为小型刀叉,将狩猎武器变成了餐饮工具。
发明金属冶炼技术以后,人们可以不计代价铸造打猎用的金属武器,但却未必舍得将宝贵的金属加工成餐具。
况且,越是小型金属器具,加工的难度越大。在冶炼工艺落后的古代,古人也许可以打造出大型金属武器,但却很难打造出足够强度的小型金属餐具。
因此,即便是在青铜工艺最为发达的中国,青铜餐具也只是贵族的专利。不管是能够直接烹饪猪羊的大鼎,还是可以拿在手心把玩的酒爵,都无法得到普及。
但筷子改变了这一切。
柒
通常认为,中国人发明筷子,是因为青铜器的大面积应用。当然,这里的大面积,依然局限在贵族阶层内部。
有了足够的青铜器,就可以对食物进行精加工——不管是烹饪前的切削,还是烹饪中的蒸煮。
史记中主父偃的名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正说明在青铜时代,烹煮乃是最主要的烹饪方式。
所谓烹饪,饪指熟食,烹即煮,烹饪也即将食物煮熟。
烹饪一词,能够成为所有食物加工方式的统称,就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最初几乎只会烹煮食物。
但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更耐高温、更加锋利的厨具应运而生。我们的祖先,逐渐具备了对食材的精加工能力。
从此以后,烹饪之前的精细刀工,逐渐取代了烹饪之后的刀叉使用。
前面提到的割不正不食,以及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证明了这个进化历程。
既然食材在烹饪之前就被切割成了方便加工、进食的小块,餐桌之上,自然也就用不着刀叉。
此外,汤羹类食品的流行,也推动了筷子的发明与应用。显然,要在热气腾腾的汤羹之中捞取食材,筷子远比刀叉方便。
与此同时,筷子的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与改变了餐桌礼仪。用筷子夹取食物,当然要比叮叮咚咚摆弄刀叉文雅得多。
形式会改变内容、内容也会改变形式。
烹饪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餐具的变化,餐具的变化,又改变了餐饮礼仪,餐饮礼仪的提升,又反过来强化了烹饪方式与餐具的变革。
而贵族的行为习惯,又必然会影响平民百姓。
青铜器太过珍贵、礼仪性质太强,很难向民间普及。但筷子既可以是昂贵的玉器、铜器,也可以是廉价的木器、竹器,天然具备平民属性。
当中国人习惯了筷子之后,除了喝汤必备的调羹,那些带着渔猎文化遗迹的刀叉,就此退出了中国人的餐桌。
如果你一定要找它们,要不去猎场,要不去厨房。
孟子曰,君子远庖厨。
按照这个定义,拿筷子吃饭的才是君子。至于那些拿刀叉吃饭的,只能跟猎户、屠夫、庖厨并列。
捌
筷子另外一个没法得到精确科学验证但却作用巨大的地方,就是逐渐提升了中国人的智商。
所有餐具之中,筷子的使用难度最大。
孩子出生后,先是用嘴吮吸乳汁,后来学会用手抓取食物,再然后用勺子,最后才学会用筷子。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
工具与智力,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智力水平高,所以会用工具,因为经常使用工具,所以智力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不断发明更多、更复杂的工具。
根据统计,中国儿童从4岁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到6岁都可以熟练掌握。
4岁的孩子,大脑已经基本发育完成。4-6岁,正是开发大脑的黄金时期。
三千年的筷子使用经历,如同春风化雨,逐步提升了中国人的大脑开发水平,并最终固化到我们的生物基因之中。
如上图所示,用筷子的区域智商最高,刀叉其次,不用餐具的区域,对不起,确实人均智商最低。
一个人用筷子、一代人用筷子,也许改变不了什么。
但无数人用筷子、无数代用筷子,却必将引发巨大的生理革命。
玖
既然筷子这么好,为什么欧洲人就没有学会呢?
前面说了,到15世纪,刀叉才逐渐在欧洲普及。
在此之前,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欧洲人都是直接用手进食,与现在的婆罗多没逑区别。
为了凸显贵族的地位,欧洲人规定,贵族用三指取食,平民必须五指并用。
三指为捏,五指为抓,抓即是爪。
大家可以自行尝试一下,用三个指头捏东西吃,从手型上看,确实要比五指张开文雅很多。
这也是西餐中广泛使用餐巾的历史源头,因为用手抓取食物,就必须摆放一块随时可以擦拭手指的餐巾,尤其是对贵族来说。
当欧洲人开始使用刀叉后,餐巾的实际作用开始退化,但作为贵族餐饮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餐巾依然保留了下来。
抛开漂亮的餐巾,在餐饮礼仪方面,以及餐饮所代表的整体文明层面,欧洲曾经长期全面落后于中国。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欧洲的农业远远落后于中国。
只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才能供养大量的非农人口,让他们去研究科技、创作文艺、撰写典籍、思考人生、体悟天道,进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农业就好比文明的成本。如果农业不能产生利润,文明就始终只能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成本线上徘徊,永远也发展不起来。
历史上非洲、美洲原住民文明的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未能突破农业成本线。
欧洲人为何热衷于往外跑,甚至开着百吨级别的小帆船就去探索新世界,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饿的。
中国人为何安土重迁,即便死在外地也要把骸骨送回老家安葬,就是因为,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最为稳固的生存根基,因而也培养和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节,同时还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
在我们的乡土情节中,最为共性的一个记忆镜头,就是带着母体气息的家乡菜。
正因饮食文化丰富、食物品种多样,所以中国人才最终选择了筷子这种使用难度最大但应用场景最为广泛的餐具。
回到欧洲,不管他们的刀叉是来自丝绸之路还是自己发明,总之,这完美契合了他们贫瘠的食物品类与单调的烹饪方式。
现在的我们,说起西餐,就联想起煎牛排。但在15世纪,欧洲人最主要的食物,乃是掺杂了诸多辅料的面包。
现在的我们,说起面包,就联想起松软香糯。但在15世纪,面包就硬得跟石头一样。即便到今天,欧洲人依然习惯食用硬面包,比如著名的法棍。
因此,在遥远的15世纪,被中国淘汰的刀叉,却变成了欧洲人最主要的餐具,刀子用来切割面包,叉子再将切好的面包块放到汤中泡软,然后送入口中。
这种原本落后的餐饮文化,随着西方文明被大航海、全球殖民、工业革命三个历史性大风口吹上天,也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中,变成了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进食方式。
但不管西方餐饮礼仪如何被吹捧,改变不了的,是在食材多样性、食物多样性、烹饪多样性、菜品多样性等方面,西方依然全面落后于我们。
而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再丰富,一双筷子,就能够满足我们除了喝汤之外的一切进食要求,既轻松写意、又饫甘餍肥,既文质彬彬、又热闹欢庆,既指点江山、又激扬文字。
结语:
老子说过,大道至简。
筷子虽小,蕴含大道。
饮食虽小,蕴含天道。
会吃的民族,才是先进的民族。
来源:校尉讲武堂一点号